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四忌”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nyu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用提问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用提问促进多维度研究。提问忌讳不清不楚,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提问忌讳匹配不合适,简单问题训练优等生没有价值,难度较大问题难坏学困生;提问忌讳放而不收,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提问忌讳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成为教师“独角戏”。
  一、忌不清不楚,问题切口模糊不清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师生活动最常见的互动形式,教师根据教材文本设计思考题,学生对这些思考题展开思考探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可现实是,很多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对教材文本研究不深透,根据相关教辅材料照搬相关提问设计,教师自身都没有弄清楚这些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自然就会出现教师自己不知所云的现象。
  高中生思维有较强独立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再盲从,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角度适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在学习《祖国山川颂》时,有教师在导入阶段提出两个问题:祖国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呢?但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现出不以为然的神色。教师等了半天,也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回答这些问题。被教师叫到的学生,只好勉强说上几句。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设计没有含金量。祖国是什么,问小学生还差不多,向高中生问这个问题,多少显得无聊。学生回答不回答都没有太多区别,这样的问题设计就是不恰当的。
  二、忌匹配不足,问题适众属性较差
  高中生学力差距较大,班级呈现不同群体。教师提问要有针对不同群体的意识,问题含金量较高的自然要给学优生,而学困生只能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提问之前就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思考问题,杜绝提问“一刀切”,实现分层教育。
  在学习《长江三峡》时,有教师在分析完教材之后,又提出两个总结性的问题:三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抓住景物特殊性来抒写的?学生都开始思考。教师检查反馈时,先提问第一个举手的学生,这个学生非常顺畅地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临到第二个问题了,教师并没有提问举手的学生,而是叫了后面不举手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站起来,面露难色,半天才弄出几句话:“作者写三峡景色,很雄伟、很壮观……很好看。”其他学生都笑了。教师只好让他坐下。很显然,教师提问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第一个问题难度系数较小,适合中等以下学生回答,教师偏偏找举手的学优生,而第二个问题,难度系数加大,教师却找了后面不举手的学困生。
  三、忌放而不收,问题达成半途而废
  所谓放而不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对问题的难度、目的达成度等因素不做细致考量,问题放出后,没有具体明确的解决思路,对学生回答内容的契合度,教师没有准确的估量,要么不置可否,要么一味鼓励,学生不知道思考方向对不对,也不明白问题解决到了什么层次。如果教师不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解读,这样的提问可能就要成为“悬案”。
  师生互动交流单一化,教师回应不到位。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明确问题内质。
  如果教师自己都弄不清问题经纬,这样的问题最好不要提出来。在学习《肖邦故园》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整个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有学生回答:肖邦音乐已经成为波兰整个民族的精神武器,为全体波兰人民带来信心和希望。肖邦故园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教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点点头。回答问题的学生显得很茫然,不知自己的回答是不是到位。其他学生也表现出疑惑,这个答案听起来不错,是不是很圆满呢?教师放出问题,并没有及时收回来,造成学习的有头无尾,学生存在模糊认识。
  四、忌自问自答,问题失去存在价值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是课堂提问的一般操作形式,可有些语文课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不愿意回答,或者根本就不会回答,教师没有台阶可下了,只能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在教授《五人墓碑记》时,有教师根据学生阅读课文情况提出问题:这五个人为什么而死?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立碑呢?作者对这五个人持什么态度呢?学生没有主动要求回答的。教师只好指名回答,可找了两个学生,都没有得到答案。教师只好自己回答:这五位烈士同恶势力斗争而死,苏州市民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其树碑立传。学生之所以不回答问题,是因为对文本内容还不了解。教师显然对学情认识不够,选择自问自答,不仅自己尴尬,还浪费了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艺术性优劣,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课堂教学提问有禁忌,教师应该小心行事,避免踏入禁区,造成教学资源的无谓流失。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226534)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有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目前,外国文学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有很大的困难,不仅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更多的是应试制度让师生专注高考备战,忽略了外国文学对学生人文素质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个方面对电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果配电网出现故障,造成长时间的断电,对该地的经济发展会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在配电网
高中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课堂,需要通过问题探讨来推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一、学会预习是思考质疑的前提  我们都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但学生高效的预习需要语文教师给学生做指导,通过预习指导让学生懂得预习的重点和质疑的节点。如指导学生预习《我与地坛》,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要解决的常规问题,如课下注释中的“浮夸”“坍圮”“熨帖”“隽永”的字音和词义要识记,对“意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美学意识,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教育部在2002年就明确要求高中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
这个标题应该称为我所理解的西方营销畅销书,有的认真读过,有的粗略浏览过,因此,我试着从旁观角度直接挖掘,抛开一切细节和内文来谈,主流的评论大家见得不少,不妨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书
文章通过对腾飞桥桥梁结构构造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腾飞桥施工监控的基本参数和计算模型,最后对施工监控准备工作和成桥状态进行探讨,从中得出最优索力确保桥梁结构安全,对同类桥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的文学艺术。古诗教学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纵观当前的古诗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亟待改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何谓“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笔者认为,这首先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认
【正】 1984年5月至1985年1月,原教育部组织了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等五所高校20多名教师,在北京联合进行跨学科的南海莺歌海盆地崖1
【正】 短学期,是近几年来我国部分高等学校中因实行学分制而产生的一种做法,有的称之为夏季学期或第三学期,常称之为“两长一短”制。在国家教委直属的13所工科院校中,约有
目前高中语文教育所面临的瓶颈,需要通过“智趣”的教学模式来破解,在“乐教乐学”的良好氛围下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在此,笔者将择取三个角度浅析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智趣”元素。  一、通过诵读开发学生想象力  将“智趣”元素应用于朗诵,具体体现为使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波动,从而主动感受作品中寄托的思绪,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领会作品主旨的目的。  笔者曾经在高中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