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为确保这一课程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激发、培养与保护之后,学生的潜力会显现出来,自主参与热情也会有所提升,其整体语文素养会有大的进步。所以说,教师应将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68-01
引言:想要成功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要求教师提供更加新颖且人性化的教学引导方法,即力求透过学生层面着手,配合多重途径来呈现出研究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这样一来,小学生才能够有所感悟,进而愿意自主投入到语文知识学习活动当中。对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策略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提供更加新颖和有趣的教学方法.大幅度提升教学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想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尽快调整既有的教学指导理念,能够及时依照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方式创新任务,为日后学生学习兴趣稳固、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课堂环境氛围调整等,奠定基础。如,在进行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课文讲解过程中,因为教师面对的学生都已经具备独立思索和分析的能力,所以,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注意多启发学生独立研究难点重点部分,而不是一味的予以阐明。换句话说,就是及时明确教学指标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且予以适当提示,辅助学生基于个人理解整理出文章的主旨;而为了保证学生可以更加贴切的掌握课文大意,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完成初读课文之后,将他们划分为不同小组并提出有关问题和线索,学生经过分组探究和快速梳理答案之后,就会产生较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形成对阅读分析更强的研究兴致。
2.融入更加高端新奇的科学技术,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交流氛围
经过时代和科学技术持续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契机,即能够在融入一系列新奇和高端化科技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各科的教学效率和水平,改善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在此类环境之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定期接受有关培训,确保可以熟练操作最新的科技设备,进而赋予学生全面的感官体验、创造生动和谐的学习交流环境、培养个体强烈的自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小学生就自然会对语文课程产生出强烈的思想情感,能够紧跟教师讲解步伐进行个人情操陶冶,展现出愈加完善的语文素养。如,在组织《珍珠鸟》这类课文的教学活动时,为了确保学生可以充分掌握珍珠鸟特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平常活动的范围等等,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设备进行有关珍珠鸟的图片、视频资源播放,方便学生更加细致的观察珍珠鸟的外形;还有则是在视频播放的同时,配合相关道具来创设有关情境,令学生深处其中并有感而发,针对课文内容予以简易性概述,为他们快速并正确感受作者——珍珠鸟之间的情感、懂得人——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态的丰富美感,领悟生命的真谛[1]。
3.维持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方便教师日后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小学生,因为天性影响,经常会表现出对各类事物的好奇感。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期间,可以基于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特别要注意在课堂中和学生进行潜心互动交流,能够及时感受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变化状况,随后努力和其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此才能够方便日后予以因材施教,换取更加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成效。如,在讲解《小松鼠找花生米》这类充满趣味性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预先询问学生是否喜欢猜谜语,之后凭借多媒体出示“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自胖子”这一段话,持续到学生顺利回答出花生后,教师再补充道小松鼠也喜欢吃花生,进而正式进入到课文学习活动中。这样一来,低年级的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可人,进而愿意集中注意力听讲并细致阅读课文,找出当中的重点部分,久而久之,便自然的形成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需要予以明确阐述的是,导语仿若磁石一般,可以很快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聚拢起来,进一步令个体快速获得启迪并不斷奋进。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导入语精心设计,力求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个体思维、丰富他们的智慧,为小学生精神振奋和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新课学习,做足必要的过渡准备工作[2]。
4.结语
简而言之,想要确保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快速激发并长久维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单单要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更需要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特征进行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长期坚持下去,小学生就会更加深入的关注一系列语文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并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有.探讨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9,22(04):127-129.
[2]孟红艳.先声夺人,引入入胜——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J].华夏教师,2018,15(05):71-74.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168-01
引言:想要成功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要求教师提供更加新颖且人性化的教学引导方法,即力求透过学生层面着手,配合多重途径来呈现出研究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这样一来,小学生才能够有所感悟,进而愿意自主投入到语文知识学习活动当中。对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策略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提供更加新颖和有趣的教学方法.大幅度提升教学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想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尽快调整既有的教学指导理念,能够及时依照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方式创新任务,为日后学生学习兴趣稳固、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课堂环境氛围调整等,奠定基础。如,在进行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爱如茉莉》课文讲解过程中,因为教师面对的学生都已经具备独立思索和分析的能力,所以,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注意多启发学生独立研究难点重点部分,而不是一味的予以阐明。换句话说,就是及时明确教学指标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且予以适当提示,辅助学生基于个人理解整理出文章的主旨;而为了保证学生可以更加贴切的掌握课文大意,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完成初读课文之后,将他们划分为不同小组并提出有关问题和线索,学生经过分组探究和快速梳理答案之后,就会产生较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形成对阅读分析更强的研究兴致。
2.融入更加高端新奇的科学技术,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交流氛围
经过时代和科学技术持续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契机,即能够在融入一系列新奇和高端化科技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各科的教学效率和水平,改善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在此类环境之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定期接受有关培训,确保可以熟练操作最新的科技设备,进而赋予学生全面的感官体验、创造生动和谐的学习交流环境、培养个体强烈的自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小学生就自然会对语文课程产生出强烈的思想情感,能够紧跟教师讲解步伐进行个人情操陶冶,展现出愈加完善的语文素养。如,在组织《珍珠鸟》这类课文的教学活动时,为了确保学生可以充分掌握珍珠鸟特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平常活动的范围等等,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设备进行有关珍珠鸟的图片、视频资源播放,方便学生更加细致的观察珍珠鸟的外形;还有则是在视频播放的同时,配合相关道具来创设有关情境,令学生深处其中并有感而发,针对课文内容予以简易性概述,为他们快速并正确感受作者——珍珠鸟之间的情感、懂得人——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态的丰富美感,领悟生命的真谛[1]。
3.维持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方便教师日后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小学生,因为天性影响,经常会表现出对各类事物的好奇感。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期间,可以基于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特别要注意在课堂中和学生进行潜心互动交流,能够及时感受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变化状况,随后努力和其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此才能够方便日后予以因材施教,换取更加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成效。如,在讲解《小松鼠找花生米》这类充满趣味性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预先询问学生是否喜欢猜谜语,之后凭借多媒体出示“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自胖子”这一段话,持续到学生顺利回答出花生后,教师再补充道小松鼠也喜欢吃花生,进而正式进入到课文学习活动中。这样一来,低年级的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可人,进而愿意集中注意力听讲并细致阅读课文,找出当中的重点部分,久而久之,便自然的形成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需要予以明确阐述的是,导语仿若磁石一般,可以很快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聚拢起来,进一步令个体快速获得启迪并不斷奋进。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导入语精心设计,力求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个体思维、丰富他们的智慧,为小学生精神振奋和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新课学习,做足必要的过渡准备工作[2]。
4.结语
简而言之,想要确保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快速激发并长久维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单单要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更需要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特征进行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长期坚持下去,小学生就会更加深入的关注一系列语文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并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有.探讨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9,22(04):127-129.
[2]孟红艳.先声夺人,引入入胜——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J].华夏教师,2018,15(05):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