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入手,探讨了现阶段公民网络参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参政;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选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领域,网络改变着公民的政治观、民主观,改变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和方法。公民利用网络来参政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
所谓“公民参与”是公民自主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它是指公民个人、群体和公民团体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政府制定、执行决策过程中,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有序”是指公民应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理性地参与政治。目前,我国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使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使之与政府的解决能力相匹配。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如由人民来决定政府的形式,如何管理国家的事务,规定政治的方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正是落实民主政治、追求公共利益并实现公民权利的良好途径。
二、现阶段公民网络参政存在的问题
1.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少、内容有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较之以前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参与基础相对狭小,参与机会不多。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公民往往认为参与政治就是“举举手、按按钮、鼓鼓掌”,参与的内容极为有限。现阶段,公民参与政治主要还是通过网络的途径,了解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新闻,并且往往都是一些会议新闻。
2.积极主动的公民政治参与少,公民参与政治热情低。公民参与政治可以分为消极参与、动员参与和积极参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公民认为参与政治是国家公务员,尤其是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事情,与普通公民无关。公民缺乏必要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不关心国家政治,不参与或在政府要求下被动消极地参与政治。
3.网络会造成公民的非理性参与。不断完善的互联网技术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互动性,使其成为公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相当多的民众缺乏驾驭这些信息风暴的足够能力,网络信息的多源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政治信息的可靠性,必然使得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程度大为降低,导致公民非理性的参与政治。
4.弱势群体网络参政的不公平性。尽管联合国把互联网作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要在实践中真正达到人人平等地利用信息资源,却不是一件仅仅随着技术进步就能够实现的事情。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国家内部是不均衡的,它把人群分成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人数不多的前者获得了信息的霸权。这种信息占有和使用的不对称所产生的矛盾,这种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之间的矛盾会导致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
三、公民网络化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1.发展社会经济,解决公民网络参政的不公平性。经济的发展是万事发展的基础。我国现今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地区的经济还十分落后,信息闭塞。特别是在农村,离网络参政还很遥远。政府有义务使公民广泛地、公平地参与政治生活。因此要加快中西部信息基础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教育投入,提高其吸收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
2.加强制度建设,使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要克服公民网络参政的无序性和不规范性,加强政府对网络参政的控制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法规和条例,但是这些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中缺少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条例,一些有关网络行为的认定也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促使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须做到:一是根据公民网络参政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集中制定相应的法律;二是可以借鉴国外网络参政立法的成功经验;三是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3.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形成积极参政的政治文化。网络化条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归根结底还是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据抽样调查显示,上网的人群中,经常浏览政府网站、利用网络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所占的比例低。这就要求在发展公民网络参与政治时注意通过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公民群众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和利益。
4.健全网络参与的保障机制。政府不仅应该鼓励支持公民通过网络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还要在提高广大公民素质的基础上,增强公民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解决问题。在掌握正确信息基础之上进行的网络化条件下的政治参与,使公民政治参与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民的合理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和对策[J].东南学术,2007,(04).
[3]高见.论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与对策[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9).
[4]王磊、杨文娟.网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刍议[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5,(04).
[5]郑新瑜,孔峥臻.论网络化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J].法制与社会,2009,(12).
[6]邵燕斐.信息时代互联网对我国公民参与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关键词:网络参政;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选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领域,网络改变着公民的政治观、民主观,改变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和方法。公民利用网络来参政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
所谓“公民参与”是公民自主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它是指公民个人、群体和公民团体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政府制定、执行决策过程中,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有序”是指公民应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理性地参与政治。目前,我国更应该重视的是如何使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使之与政府的解决能力相匹配。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如由人民来决定政府的形式,如何管理国家的事务,规定政治的方式。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正是落实民主政治、追求公共利益并实现公民权利的良好途径。
二、现阶段公民网络参政存在的问题
1.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少、内容有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较之以前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参与基础相对狭小,参与机会不多。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公民往往认为参与政治就是“举举手、按按钮、鼓鼓掌”,参与的内容极为有限。现阶段,公民参与政治主要还是通过网络的途径,了解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新闻,并且往往都是一些会议新闻。
2.积极主动的公民政治参与少,公民参与政治热情低。公民参与政治可以分为消极参与、动员参与和积极参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公民认为参与政治是国家公务员,尤其是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事情,与普通公民无关。公民缺乏必要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不关心国家政治,不参与或在政府要求下被动消极地参与政治。
3.网络会造成公民的非理性参与。不断完善的互联网技术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互动性,使其成为公众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不断轰炸,相当多的民众缺乏驾驭这些信息风暴的足够能力,网络信息的多源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政治信息的可靠性,必然使得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化程度大为降低,导致公民非理性的参与政治。
4.弱势群体网络参政的不公平性。尽管联合国把互联网作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要在实践中真正达到人人平等地利用信息资源,却不是一件仅仅随着技术进步就能够实现的事情。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国家内部是不均衡的,它把人群分成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人数不多的前者获得了信息的霸权。这种信息占有和使用的不对称所产生的矛盾,这种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之间的矛盾会导致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
三、公民网络化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1.发展社会经济,解决公民网络参政的不公平性。经济的发展是万事发展的基础。我国现今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地区的经济还十分落后,信息闭塞。特别是在农村,离网络参政还很遥远。政府有义务使公民广泛地、公平地参与政治生活。因此要加快中西部信息基础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教育投入,提高其吸收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
2.加强制度建设,使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要克服公民网络参政的无序性和不规范性,加强政府对网络参政的控制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法规和条例,但是这些已经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中缺少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条例,一些有关网络行为的认定也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促使公民网络参政的制度化须做到:一是根据公民网络参政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集中制定相应的法律;二是可以借鉴国外网络参政立法的成功经验;三是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3.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形成积极参政的政治文化。网络化条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归根结底还是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据抽样调查显示,上网的人群中,经常浏览政府网站、利用网络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所占的比例低。这就要求在发展公民网络参与政治时注意通过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公民群众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和利益。
4.健全网络参与的保障机制。政府不仅应该鼓励支持公民通过网络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还要在提高广大公民素质的基础上,增强公民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解决问题。在掌握正确信息基础之上进行的网络化条件下的政治参与,使公民政治参与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民的合理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和对策[J].东南学术,2007,(04).
[3]高见.论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与对策[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9).
[4]王磊、杨文娟.网络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刍议[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5,(04).
[5]郑新瑜,孔峥臻.论网络化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J].法制与社会,2009,(12).
[6]邵燕斐.信息时代互联网对我国公民参与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