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贫困地区粮食产能提高的障碍因素及应对策略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f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湖北省典型贫困地区阳新县的调研,全面介绍了当前粮食产能提升存在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耕地流转有难度,种粮大户贷款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层次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弱,耕地质量下降。为提高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加大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力度、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力度、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 贫困地区;粮食生产;障碍因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9-251-03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on typical poverty area in Yangxin County in Hubei Province, factors restricting grain production increasing in current stage was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d, including decline of farmers’ enthusiasm, difficulty in land transfer and loaning, low level of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main body, weak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scientific support, decline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 poverty area, several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troducing financial credit support policy, increasing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efforts, strengthen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deepeni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form, supporting grain produc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tensifying rural land transfer.
  Key words Poverty region; Grain production; Obstacle factors; Coping strategies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201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25.8万hm2,粮食总产2 501.3万t。湖北省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98.36万hm2,占全省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2.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点;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2014年8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但在一些贫困地区,粮食生产效益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耕地流转难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粮食产能的提升。
  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和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湖北省贫困地区重要集中在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和幕阜山区,其中幕阜片区是湖北省级连片特困地区。阳新县位于幕阜山脉北麓,是典型的集老区、贫区、山区、库区和疫区于一体的贫困县。该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境内国土面积2 780 km2,全县现辖15个镇,2个开发区,4个管理区。全县常用耕地面积5.164万hm2,其中水田面积3.196万hm2,旱地面积1.968万hm2。耕地利用以粮油生产为主。是全省46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笔者通过调研阳新县的农业发展状况,总结该县粮食产能提升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提升湖北省贫困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和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1 当前粮食产能提升存在的障碍因素
  1.1 种粮经济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近年来,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种粮农民的收益,但增长幅度十分有限。而与务工收入相比,种粮收入仍然低下。2015年阳新县平均种粮效益为12 757.5元/hm2,农民种1 hm2双季稻,平均要180个工作日,日种粮效益约为70.9元。而在農村务工一天的收入在80~120元,在城市务工一天的收入为120~150元,如果是技术工种甚至更多。种粮收入明显低于务工收入,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所以阳新县每年约有22.3万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劳力基本上是老、妇、幼、病、弱,整体劳动能力和素质都偏低,导致种粮劳力不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困难、生产管理粗放,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人少地多、种植条件较差的地方,农民弃耕和“双改单”的现象普遍。
  1.2 耕地流转有难度,适度规模经营受阻
  阳新县流转率约38%左右,造成阳新县土地流转难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一是受地理环境条件制约。阳新县地处丘陵地区,1个村民小组地块往往分成1、2、3等。以浮屠镇龙井郭村为例,现在农民人均土地只有0.045 hm2,每户0.133 hm2左右,且土地分配时分成好差地块搭配,造成农户种植土地分散,土地流转涉及人数众多,连片流转开发难。二是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农民不放心将土地流转给别人,担心自己利益无法保障。三是缺乏契约精神。很多农户缺乏契约精神,在跟别人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如果想自己种或者想高价另租他人,都可以随时撕毁合同,合同纠纷不断,严重影响新型农业生产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信心。   1.3 种粮大户贷款难,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受影响
  种粮大户融资难已成为制约阳新县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发展的问题之一。目前,虽然多数种粮大户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规模经营既要投入大量的农资,还要及时支付雇工费以及土地流转费等,农户自有资金难已满足生产需求。由于种粮效益偏低,风险大,种粮大户没有可抵押的固定资产,银信部门都不愿向他们贷款,其资金缺口普遍较大。一旦规模经营资金不足,适度规模经营种粮经济效益会受到严重影响。
  1.4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层次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家庭农场适应了农村劳动力大幅转移的新情况,是粮食生产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过渡形势[1]。目前阳新县家庭农场、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加工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721个,虽然近年来阳新县高度重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县政府及农业等部门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做了大量的探索、指导和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培育总体水平不高、产业化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县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尚未做大做强。农业企业层次不高、实力不强,没有大型的龙头企业集团和知名产品来带动,农业产业多为初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规范化程度不高,数量众多,但相对分散,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整体上相对较低。比如一些家庭农场配套的机械、仓库和烘干设备等不足,水稻延迟收割任其自然晒干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下茬作物如小麦、油菜的播种进度,如果遇到涝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收入。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等发展滞后影响了阳新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5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差
  目前阳新县大部分镇(区)难以筹资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维护和修葺,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设施水毁、老化、失修、废弃现象普遍,即使仍在使用的,也都是“带病运行”,“渗、透、漏”现象十分严重,防灾抗灾能力差,使用效率低下。另外,机耕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机械化的推进。再加之阳新县属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是著名的“水袋子”“旱包子”“虫窝子”,非旱即涝,涝旱并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常有发生,造成农田因旱、因涝抛荒面积逐年增大,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安全。
  1.6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弱,粮食生产整体水平不高
  阳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弱化,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备、新机具、等推广速度较慢,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不快。同时,由于工作经费不足和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农技推广部门被迫“不务正业”,靠开展农资经营等工作来维持日常开支,再加之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结构失衡、信息闭塞,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生产粗放化管理问题突出,关键性栽培技术到位率低,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新技术推广、基层农技培训等服务工作,制约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3]。
  1.7 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粮食的基础生产能力
  近年来,农村通过实施土地整理、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农田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在实施大面积的土地平整过程中,土壤耕作层遭到破坏,熟地变生地,土壤肥力下降。再加上农户种植方式不科学,为了追求生产效益,存在只用地不养地的掠夺式经营行为,绿肥等有机肥料投入大幅减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加快土地无机化程度,破坏了农田生态环境,耕地生产能力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占用了较多的优质粮田,大量优质耕地被地力条件不佳、灌排設施不完善的土地置换,耕地地力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
  2 粮食生产发展对策和方向
  2.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三是加强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四是加强机耕便民道建设;五是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开展农业生态保护与治理,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展面源污染防治,探索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及生产模式,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友好型农业。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建设经济高效、生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探索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种养一体化发展。
  2.2 出台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建立农业金融服务平台
  2014年阳新县政府出台《阳新县涉农贷款风险补偿管理办法》,即“银行+风险基金(财政拿出2 00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农户”的运作模式。借款人的担保方式采取权利抵(质)押与实物抵押方式。权利抵(质)押是指借款单位(人)已办理的权证(土地承包使用权)。实物抵押是指借款单位(人)实际控制与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及汽车、设备、厂房、房屋等动产与不动产。原则上合作银行要按照抵押物评估价的全额办理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粮大户种粮融资难的问题,但审批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3 加大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力度,增强优质稻米市场竞争力
  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基本发展思路是“壮龙头、建基地、扩市场、优服务、促发展”。首先是“壮龙头”,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民”的模式,重点抓好阳新县长丰米业有限公司与阳新县万有米业有限公司等优质稻米加工企业的改造与整合,实现年加工稻谷20万t。其次是“建基地”,重点抓好白沙、浮屠、三溪、大王、排市、龙港、木港、洋港等13 333 hm2优质稻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再次是“扩市场”,一方面巩固和发展现有的“长丰圆”等优质稻米;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造绿色食品品牌,不断开拓和占领黄石、武汉、九江等省内外市场。最后是“优服务”,在优质稻产业化服务体系上重点抓好3大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供应体系;二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三是尽快建立优质稻生产安全监督体系。   2.4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力度,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建设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2.5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深化农村改革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度研究、把握重点,谋划推动、抓好改革,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特性的基础上,科学划分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调动不同主体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2.6 支持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财政为支撑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粮食市场竞争力。支持粮食生产信息传播系统、农资检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含量。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镇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骨干,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农机专业户为基础的3级农机技术推广网络,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支持加快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延长产前农资采购、产中生产耕作和产后流通加工服务链条,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全面开展农业保险,建立完善覆盖农业生产的保险体系,增强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4]。
  2.7 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和加快土地确权登记,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代耕、租赁、入股、拍卖等多种形式,大力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积极引导各类组织和种养大户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土体流转主体多元化,推进土地分散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同时加大资金、技术、物资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土地经营者进行粮食品种结构调整,提高机械化耕种水平,生产优质高效的粮食产品,形成规模和品牌,从而提高产量和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人人包地,户户种田”的小农生产格局已成为阻碍传统农业向现代发展的主要因素[5]。阳新县人多地少,劳动力转移多,更要下决心抓好土地流转和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推进农地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栾书荣,李霞,罗品忠,等.泰兴市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15(17):80-81.
  [2]王爱萍,张富才.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J].作物杂志,2007(1):15-16.
  [3]杨凤敏.广西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10(5):1746-1749.
  [4]王志章,贺翠翠.我国财政支农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58-5260,5263.
  [5]翁文行.浅析城镇化背景下粮食生产现状、问題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学,2013(5):80-82.
其他文献
摘要利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土地经济密度和协调度模型,探讨了韶关市产业结构、土地利用以及两者协调关系的时间演变特征,并比较了其与广东省内外13个欠发达城市在上述3个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韶关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和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两者协调度由严重失调逐渐发展到优质协调;与其他欠发达城市相比,韶关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土地经济密度的协调度位列第一,但GDP总量、土地
期刊
摘要利用2012—2014年湖南省宁乡县烟叶收购检查数据,对烟叶等级质量变化情况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烟叶等级质量,根据宁乡烟叶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应从提高质量意识入手,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烟叶质量水平,推行集中专业化分级,优化收购流程,严把收购质量关,充分发挥收购引导生产的作用。  关键词烟叶;等级质量;提高;对策;宁乡县  中图分类号TS44+2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以南通市先锋镇为例,分析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工作中的难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推进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实现土地利用“双提升”目标。  关键词建设用地;规划;调整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5-0217-02  AbstractTaking Xianfeng Town of Nantong City as an ex
期刊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天津5所高校的校园环境现状及学生空间使用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53%的学生认为现有校园环境一般或不理想;每天在校园内逗留时间在2 h以上的学生仅占1/3;超过50%的学生认为校内活动主要是学习、散步和交谈;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公共设施不足,缺少空间围合。因此,以生态设计理念和空间变化设计手法为指导,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空间围合是改造校园环境的主要方向。  关键
期刊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岩石裸露,土壤由地表和地下双重空间流失,导致可利用土壤资源少、生态环境恶劣、人地矛盾尖锐、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等一系列问题。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作与旅游资源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水土保持基础上挖掘农业的旅游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打造自给自足的休闲农业旅游,转变产业生产方式,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农业综合开发;可持
期刊
摘要以涞水县南峪村为例,对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析:涞水县南峪村依托于野三坡景区的区位优势,借助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三星美丽乡村——分享村庄”有益政策,从当地实际出发,以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村土地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和村庄民宿发展建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南峪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也为其他
期刊
摘要 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科技投入因素,构建新的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3~2014年山东省数据估计山东省小麦产量的生产函数,从而确定科技投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对山东省小麦产量增加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贡献率为0.178 543,已超过劳动力的贡献率。  关键词 科技投入;小麦产量;CD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
期刊
摘要[目的]明确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块茎堇菜异型性种子的萌发特性,为进一步揭示其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块茎堇菜地上开放花(CH)种子、地上闭锁花(CL)种子和地下CL种子3种异型体种子的形态特征及萌发特性。[结果]3种类型的种子颜色和形状存在差异,种子大小和质量无显著差异;CH种子和地上、地下CL种子萌发率均较低,最高分别为35.56%、33.33%和3.33%;延长储藏时间均能显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绿旱一号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 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对绿旱一号进行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考察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的经济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稻的有效穗数、实粒数、瘪粒数、总粒数和总重与施氮量呈正相关,而结实率、千粒重与施氮量呈负相关,水稻的穗长与施氮量关系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在水稻生产上进行合理施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经济性状;施氮水平  中
期刊
摘要 根据东港市未利用地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未利用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从生态保育区、农业发展区、建设利用区等3个方面提出了生态优先的未利用地开发模式。  关键词 土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东港市  中图分类号 S27;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9-235-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an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