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气未消,雨后初晴,我们几个沉迷大自然野趣的发烧者驱车前往开化。沿着蜿蜒的池淮河,行走在彩虹出没的山谷间。
奔向高高西山
长虹乡如一片芭蕉叶片,池淮河就是叶的主脉。雨后的树枝与草叶,雾气升腾,露珠在乍晴的阳光里闪烁点点光影。时令早已过了处暑,茶园逼人的翠绿却丝毫不减。戴着遮阳帽、护袖套的中年妇女,悠闲地在茶垄间采茶。年轻的采茶姑娘哪儿去了?问过之后才知道,和这些清香的茶一样,都去了繁华的大都市了。
路边一片玉米地,玉米秆子已然枯黄,微风过处,簌簌有声。有一座凉亭,矗立在玉米地旁的青豆丛里。凉亭砖砌而成,四面墙皮脱落,显出异样的苍凉。走进亭子,可见顶上两根粗壮的横梁,横梁上分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各四个大字,亭子带着这美好的祝福于岁月深处静老。
桃花源里耕田
新浇筑的盘山公路陡峭异常,一路上我们迤逦前行,只见层层浓浓淡淡的铅色云朵向山谷漫延。一转弯,豁然开朗,原来山顶已到,眼前青山翠岳,如怒涛汹涌,向天边奔腾而去。山风猎猎,枯草起伏,让人神清气爽。
彤云密布,偶见天光,蓝天倒成了块块宝石,镶嵌在硕大无匹的灰黑破布上。
公路右侧一排又一排高大修长的竹子,像列兵一样引领我们走向西山村;左侧是一片即将成熟的谷子地与玉米田。此刻,风吹稻浪,翻翻滚滚,风里荡漾着稻谷、玉米的香气。谦逊的谷子,低着头,随风摆动;而倔强的玉米,却挺着纤细的身子,与风作坚韧的抗争。
十几座泥墙瓦屋,各踞地势,高低错落,组成了这个遗世独立的小山村,时光到此仿佛凝固了似的。我们走在寂静的村道上,看见几只母鸡,慢悠悠啄食。几个巨大的竹编笸箩,在秋阳中摆放晾晒,上面是火焰似的红辣椒。
翠竹凝碧,与山顶绿树一起环绕村庄;红椒胜火,山里人家用这个贮存了夏季火辣辣的滋味。
渐行渐远背影
这质朴的泥墙,冬暖夏凉,透气舒适,曾伴随着我们祖辈度过多少悠久的岁月,带给我们祖辈多少温暖的记忆。
黄澄澄的泥墙,因为风雨的侵蚀,变得粗糙罅裂,一条条雨水的流痕深深浅浅,清晰可见。
万物都会在岁月中衰老。
可是,唯有这泥墙,它是不惧衰老的,它本是大地之中纯净的泥土,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旦随风雨倒塌,于泥墙而言,就是回归久别的老家。
瓦是土与火相爱的产物。嶙嶙的黑瓦,一片片整齐地卧在屋顶。冷风撞在瓦上,吟出喑哑怪异的歌唱;烈日晒在瓦上,留下丝丝缕缕的温暖;豪雨泼在瓦上,发生淅淅哗哗的声响。看似薄薄的陶瓦,却坚如磐石,覆盖着我们的生活。
瓦覆盖着的屋里,听雨声窸窣,听雪声碎玉,听风声缠绵。一位诗人说,他能看到瓦下面一千年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泥墙、陶瓦、梁柱等土木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造文化,它们构成的房屋,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屋”。在民间,有很多近乎失传的建筑工艺,既环保又经济,完全不输于现代建筑。面对它们的消逝,我只能徒然感伤。
我清晰地看见那些远去的背影……
家园依稀梦里
曾经那么热闹的村庄,如今是那样安静。只有几个老人和孩子,留守于斯。
炊烟起了,带着草木的香气,袅袅娜娜,飘飘荡荡,在天地间书写绵绵无尽的相思与乡愁。
坐落在深山里的人家,依山而居。这些房子大都面朝山谷,日出日落,群山叠翠,是寻常的风景。可惜,二十几户人家,打工,漂泊,求学,年轻人几乎都在异地谋生。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慈母与故乡,只在游子的梦里。
陈朽的竹篱,寂寞的柴门,在风霜雨雪、晨晖夕阳里盼着归人。
临走,村口一位吴姓老人,笑着与我们寒暄。说起山村的往事,他连连叹息。我问:“你们这里为什么叫长虹?”他笑笑,用手指天:“你们如果春天来,雨后就会出现。”
是啊!我们相约来年春天,那时,即使看不见天上的彩虹,台回山上层层金灿灿的油菜花,怕不比天上的彩虹更美?
奔向高高西山
长虹乡如一片芭蕉叶片,池淮河就是叶的主脉。雨后的树枝与草叶,雾气升腾,露珠在乍晴的阳光里闪烁点点光影。时令早已过了处暑,茶园逼人的翠绿却丝毫不减。戴着遮阳帽、护袖套的中年妇女,悠闲地在茶垄间采茶。年轻的采茶姑娘哪儿去了?问过之后才知道,和这些清香的茶一样,都去了繁华的大都市了。
路边一片玉米地,玉米秆子已然枯黄,微风过处,簌簌有声。有一座凉亭,矗立在玉米地旁的青豆丛里。凉亭砖砌而成,四面墙皮脱落,显出异样的苍凉。走进亭子,可见顶上两根粗壮的横梁,横梁上分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各四个大字,亭子带着这美好的祝福于岁月深处静老。
桃花源里耕田
新浇筑的盘山公路陡峭异常,一路上我们迤逦前行,只见层层浓浓淡淡的铅色云朵向山谷漫延。一转弯,豁然开朗,原来山顶已到,眼前青山翠岳,如怒涛汹涌,向天边奔腾而去。山风猎猎,枯草起伏,让人神清气爽。
彤云密布,偶见天光,蓝天倒成了块块宝石,镶嵌在硕大无匹的灰黑破布上。
公路右侧一排又一排高大修长的竹子,像列兵一样引领我们走向西山村;左侧是一片即将成熟的谷子地与玉米田。此刻,风吹稻浪,翻翻滚滚,风里荡漾着稻谷、玉米的香气。谦逊的谷子,低着头,随风摆动;而倔强的玉米,却挺着纤细的身子,与风作坚韧的抗争。
十几座泥墙瓦屋,各踞地势,高低错落,组成了这个遗世独立的小山村,时光到此仿佛凝固了似的。我们走在寂静的村道上,看见几只母鸡,慢悠悠啄食。几个巨大的竹编笸箩,在秋阳中摆放晾晒,上面是火焰似的红辣椒。
翠竹凝碧,与山顶绿树一起环绕村庄;红椒胜火,山里人家用这个贮存了夏季火辣辣的滋味。
渐行渐远背影
这质朴的泥墙,冬暖夏凉,透气舒适,曾伴随着我们祖辈度过多少悠久的岁月,带给我们祖辈多少温暖的记忆。
黄澄澄的泥墙,因为风雨的侵蚀,变得粗糙罅裂,一条条雨水的流痕深深浅浅,清晰可见。
万物都会在岁月中衰老。
可是,唯有这泥墙,它是不惧衰老的,它本是大地之中纯净的泥土,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旦随风雨倒塌,于泥墙而言,就是回归久别的老家。
瓦是土与火相爱的产物。嶙嶙的黑瓦,一片片整齐地卧在屋顶。冷风撞在瓦上,吟出喑哑怪异的歌唱;烈日晒在瓦上,留下丝丝缕缕的温暖;豪雨泼在瓦上,发生淅淅哗哗的声响。看似薄薄的陶瓦,却坚如磐石,覆盖着我们的生活。
瓦覆盖着的屋里,听雨声窸窣,听雪声碎玉,听风声缠绵。一位诗人说,他能看到瓦下面一千年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泥墙、陶瓦、梁柱等土木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造文化,它们构成的房屋,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屋”。在民间,有很多近乎失传的建筑工艺,既环保又经济,完全不输于现代建筑。面对它们的消逝,我只能徒然感伤。
我清晰地看见那些远去的背影……
家园依稀梦里
曾经那么热闹的村庄,如今是那样安静。只有几个老人和孩子,留守于斯。
炊烟起了,带着草木的香气,袅袅娜娜,飘飘荡荡,在天地间书写绵绵无尽的相思与乡愁。
坐落在深山里的人家,依山而居。这些房子大都面朝山谷,日出日落,群山叠翠,是寻常的风景。可惜,二十几户人家,打工,漂泊,求学,年轻人几乎都在异地谋生。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慈母与故乡,只在游子的梦里。
陈朽的竹篱,寂寞的柴门,在风霜雨雪、晨晖夕阳里盼着归人。
临走,村口一位吴姓老人,笑着与我们寒暄。说起山村的往事,他连连叹息。我问:“你们这里为什么叫长虹?”他笑笑,用手指天:“你们如果春天来,雨后就会出现。”
是啊!我们相约来年春天,那时,即使看不见天上的彩虹,台回山上层层金灿灿的油菜花,怕不比天上的彩虹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