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踏脚”是流传在泾源县回族群众中的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是原始舞蹈艺术的表现,是回族武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踏脚不但具有强身健体、抵御外敌的功能,也可登上大雅之堂进行表演,供人观赏。踏脚动作敏捷干练,步法轻盈有序,出腿迅速有力,腾挪躲闪,攻防俱备,充分体现了回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豪爽矫健的民族性格,具有深厚的民族内涵和珍贵的文化价值,是世界独有的民族文化艺术。
关键词:踏脚刍议泾源回族;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泾源回族“踏脚”形成的历史背景
泾源回族“踏脚”是流传在泾源香水镇园子村回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竞技性活动,唐朝时期传入我国。泾源回族历史是一个悲壮的历史、不断反压迫、英勇斗争的历史。回族在封建社会中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尤其是清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回族的压迫更为残酷。面对这种民族的歧视与迫害,回族人民曾多次进行反抗、斗争,英勇不屈。因此,形成了回族顽强、英武、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实际上回族历史上就有“崇尚习武”的传统,武林界早有“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的说法,还有“南拳北腿”之说。踏脚中的弹、转、扫、跳、打等动作步法,不但起到自卫防身健体的作用,也凝聚着回族不甘屈侮、防御外侵、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
二、泾源回族“踏脚”的传说
相传,在清初顺治年间(1644),在陕西渭南地区南菜园子村有一位叫马志勇的回族青年,天生残疾,无有双手。家庭贫寒,靠讨饭渡日。有一次他去讨饭遇到一群无赖青年围攻毒打,伤势严重,被一位过路人相救。并对马志勇传授了一套用脚防身的功夫“弹腿”。这套用脚防身的武功是运用双脚“左右飞转”、“腾空斜刺”、“前蹬后扫”、“灵巧关门”、“跛脚平蹬”、“上突下防”等十多种招式泾源县回族民间踏脚,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心理态势、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它对本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劳动生产、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有所反映。特殊的动态标志,表现着自己民族的一种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素质、民族意识,表现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不甘屈辱的强劲。这种强劲正是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区域的文化特征。这些特殊的标志表现了回族男子们的阳刚之美。“
三、泾源回族“踏脚”的特点
“踏脚”主要是以脚和腿部动作为主。双手只起平衡身体,防护遮挡身体的作用。现有二十四种:1、预备 2、平踏 3、前蹬 4、后踏 5、连环平踏6、背脚又叫扫沟子7、后扫也称“关后门” 8、后转 9、扫地转10、拥脚 11、腾空拥脚。12、腾空外摆 13、燕式飞脚 14、顶脚 15、扶地低踏 16、扶人高踏17、劈脚 18、旋风脚19、二起平踏20、旋子后踹21、连环转22、腾空霹雳 23、跛脚24、顶腿
踏脚比赛有其约定俗成的规则,一是只准踏,不准踢;二是只准用脚踏,不准用手打,也就是说,双手只能起平衡、支撑、防护作用,主要动作要用脚和腿来完成。三是不准在鞋底钉钉子;四是不准故意伤害对方要害部位;五是如误伤对方,不得责怪。“踏脚”在泾源县园子村的回族群众不论年老的还是年幼的都会这种活动。
“踏脚’又称为“弹腿”,主要以腿和脚的协调动作来完成、其特点是:
1、具有浓厚的回族民间艺术特色,表演者必须着回族服装,带有鲜明的回族舞蹈语汇。2、动作幅度大,竞技性强。3、节奏明快,任何用具都可敲击伴奏。4、不受场地、环境和不同年龄的影响,随时、随地、随人表演,易于普及提高。5、易于形成竞争、竞技热烈、壮观场面,民族团结凝聚力强。6、易于展现回族男性青年的骠悍、顽强的民族气质,艺术韵味浓厚。7、融“武术”与“舞蹈”为一体,是中华民族“舞蹈”渊源之一。
四、泾源回族“踏脚”独有的回族文化特征
泾源回族踏脚,折射出回族的形成、迁徙、抗压、人居、劳动生产、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表现出回族自强不息、不甘屈辱、勇敢顽强的民族性格、民族素质和民族意识,这些特点正是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
回族踏脚从形式看,是一种展现男性阳刚之气的带有竞技性的群众文体活动,舞蹈、武术成份具备。广泛精粹的中华武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与舞蹈交织融合在一起发展,古代“舞”与“武”相通互用,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包含着不少的武术成份。。
五、泾源回族“踏脚”保护工程的目的与宗旨
目前,“踏脚”在园子村已经面临失传的危机。如何保护和发展“踏脚”?其—,把“踏脚”作为一项体育课程在泾源县的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其二,有关部门(如县文化馆、县体委)应该有计划的定时定期举办“踏脚”比赛,评选“踏脚王”。其三,建立民俗村,组织一批“专业”踏脚人员,让“踏脚”作为一项回族独有的民族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四、保护传统的“踏脚”脚法,繁荣创新“踏脚”表演的新样式、新动作,将“踏脚”这一民族文化艺术推向更高层次。
2004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上报文化部,国家文化部以[2004]18号文件将泾源回族踏脚舞列为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泾源回族“踏脚”已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荣堂为第一批宁夏“踏脚”传承人,李光辉为第二批宁夏“踏脚”传承人。
总结泾源回族“踏脚”是健康进步的,也是回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是它对人们日常生活起着积极的、健康的作用。踏脚是泾源回族传统技艺,通过保护工程的建设,发掘回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精粹,探讨回族舞蹈艺术渊源,推广和普及回族踏脚,增强回民族素质,培养回族民间艺术人才,促进回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展示回族民间文化瑰宝,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回族舞蹈艺术论集》王文清《泾源回族“踏脚”的产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宁夏人民出版社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王文清《泾源回族踏脚》
关键词:踏脚刍议泾源回族;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泾源回族“踏脚”形成的历史背景
泾源回族“踏脚”是流传在泾源香水镇园子村回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竞技性活动,唐朝时期传入我国。泾源回族历史是一个悲壮的历史、不断反压迫、英勇斗争的历史。回族在封建社会中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尤其是清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回族的压迫更为残酷。面对这种民族的歧视与迫害,回族人民曾多次进行反抗、斗争,英勇不屈。因此,形成了回族顽强、英武、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实际上回族历史上就有“崇尚习武”的传统,武林界早有“从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的说法,还有“南拳北腿”之说。踏脚中的弹、转、扫、跳、打等动作步法,不但起到自卫防身健体的作用,也凝聚着回族不甘屈侮、防御外侵、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
二、泾源回族“踏脚”的传说
相传,在清初顺治年间(1644),在陕西渭南地区南菜园子村有一位叫马志勇的回族青年,天生残疾,无有双手。家庭贫寒,靠讨饭渡日。有一次他去讨饭遇到一群无赖青年围攻毒打,伤势严重,被一位过路人相救。并对马志勇传授了一套用脚防身的功夫“弹腿”。这套用脚防身的武功是运用双脚“左右飞转”、“腾空斜刺”、“前蹬后扫”、“灵巧关门”、“跛脚平蹬”、“上突下防”等十多种招式泾源县回族民间踏脚,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心理态势、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它对本民族的形成、迁徙、居住环境、劳动生产、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有所反映。特殊的动态标志,表现着自己民族的一种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素质、民族意识,表现着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不甘屈辱的强劲。这种强劲正是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区域的文化特征。这些特殊的标志表现了回族男子们的阳刚之美。“
三、泾源回族“踏脚”的特点
“踏脚”主要是以脚和腿部动作为主。双手只起平衡身体,防护遮挡身体的作用。现有二十四种:1、预备 2、平踏 3、前蹬 4、后踏 5、连环平踏6、背脚又叫扫沟子7、后扫也称“关后门” 8、后转 9、扫地转10、拥脚 11、腾空拥脚。12、腾空外摆 13、燕式飞脚 14、顶脚 15、扶地低踏 16、扶人高踏17、劈脚 18、旋风脚19、二起平踏20、旋子后踹21、连环转22、腾空霹雳 23、跛脚24、顶腿
踏脚比赛有其约定俗成的规则,一是只准踏,不准踢;二是只准用脚踏,不准用手打,也就是说,双手只能起平衡、支撑、防护作用,主要动作要用脚和腿来完成。三是不准在鞋底钉钉子;四是不准故意伤害对方要害部位;五是如误伤对方,不得责怪。“踏脚”在泾源县园子村的回族群众不论年老的还是年幼的都会这种活动。
“踏脚’又称为“弹腿”,主要以腿和脚的协调动作来完成、其特点是:
1、具有浓厚的回族民间艺术特色,表演者必须着回族服装,带有鲜明的回族舞蹈语汇。2、动作幅度大,竞技性强。3、节奏明快,任何用具都可敲击伴奏。4、不受场地、环境和不同年龄的影响,随时、随地、随人表演,易于普及提高。5、易于形成竞争、竞技热烈、壮观场面,民族团结凝聚力强。6、易于展现回族男性青年的骠悍、顽强的民族气质,艺术韵味浓厚。7、融“武术”与“舞蹈”为一体,是中华民族“舞蹈”渊源之一。
四、泾源回族“踏脚”独有的回族文化特征
泾源回族踏脚,折射出回族的形成、迁徙、抗压、人居、劳动生产、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表现出回族自强不息、不甘屈辱、勇敢顽强的民族性格、民族素质和民族意识,这些特点正是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
回族踏脚从形式看,是一种展现男性阳刚之气的带有竞技性的群众文体活动,舞蹈、武术成份具备。广泛精粹的中华武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与舞蹈交织融合在一起发展,古代“舞”与“武”相通互用,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包含着不少的武术成份。。
五、泾源回族“踏脚”保护工程的目的与宗旨
目前,“踏脚”在园子村已经面临失传的危机。如何保护和发展“踏脚”?其—,把“踏脚”作为一项体育课程在泾源县的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其二,有关部门(如县文化馆、县体委)应该有计划的定时定期举办“踏脚”比赛,评选“踏脚王”。其三,建立民俗村,组织一批“专业”踏脚人员,让“踏脚”作为一项回族独有的民族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四、保护传统的“踏脚”脚法,繁荣创新“踏脚”表演的新样式、新动作,将“踏脚”这一民族文化艺术推向更高层次。
2004年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上报文化部,国家文化部以[2004]18号文件将泾源回族踏脚舞列为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泾源回族“踏脚”已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荣堂为第一批宁夏“踏脚”传承人,李光辉为第二批宁夏“踏脚”传承人。
总结泾源回族“踏脚”是健康进步的,也是回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是它对人们日常生活起着积极的、健康的作用。踏脚是泾源回族传统技艺,通过保护工程的建设,发掘回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精粹,探讨回族舞蹈艺术渊源,推广和普及回族踏脚,增强回民族素质,培养回族民间艺术人才,促进回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展示回族民间文化瑰宝,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回族舞蹈艺术论集》王文清《泾源回族“踏脚”的产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宁夏人民出版社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王文清《泾源回族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