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叙事的构建及意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yuq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李娟阿勒泰叙事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出新疆阿勒泰游牧文化书写的构建及意义。
  关键词:李娟,阿勒泰叙事,意义
  作者简介:古再丽努尔·亚森(1992.4-),女,维吾尔族,新疆和田人,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维吾尔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
  新疆散文作家李娟凭其阿勒泰叙事散文《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非虚构长篇《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等作品 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天山文艺奖”。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系列散文及叙事引起学界及广大读者的关注。李娟的阿勒泰题材系列散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游牧风情,从李娟的阿勒泰系列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以最美的描写方式全景地再现了阿勒泰游牧人民的原型生存环境,以最纯粹朴素的语言歌颂了边疆牧民人们在艰难地自然生活中的乐观态度,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形象及在苦难与生存面前那种质朴淳厚的人生哲学。
  李娟拥有了独特的阿勒泰抒写风格,是因为阿勒泰的民俗美吸引了李娟,启发了她的灵感,丰富了她的创作。也就是说李娟也呈现了,丰富了阿勒泰的美。李娟自己说到“如果说其中也有几篇漂亮文字,那倒不是我写的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新星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文学是一种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任何一个文学作品跟作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世界观,审美观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儿童时代的體验及经历给他后时的创作添加巨大的魅力及丰富的内涵。每位作家的作品往往反映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其他的生活体验,作家的体验来自于他成长的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而言,作家描写的自然环境就是自己构建的世界。李娟心中也有一片属于自己构建的世界那就是阿勒泰。因此她选择了阿勒泰,描写了阿勒泰。童年的阿勒泰生活及体验,使得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叙事变得更宽广,更深邃,更有特色。李娟启蒙于汉文化地区,受惠于少数民族牧民共同生活,这种双重文化视域下的生活体验给予了李娟多元的文学表达范式。阿勒泰牧民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书写、新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及民俗习惯、阿勒泰地区的游牧文化与现代化等多元视野共同构成了李娟阿勒泰叙事的内涵。李娟散文中的阿勒泰叙事研究,主要是对李娟以阿勒泰题材为主要内容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探究。就阿勒泰叙事可能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而言主要有:对李娟阿勒泰叙事散文中的游牧地区民族风情的描述,对阿勒泰叙事作品里哈萨克女人形象的描摹,对李娟阿勒泰叙事散文的艺术特点,美学价值及生态意识及文学地理视野的探究等。此外,李娟关于阿勒泰发展的现代性反思,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批评态度也应是阿勒泰叙事研究的应有之义;这样一方面既能够挖掘李娟笔下阿勒泰叙事作品的美学价值;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借李娟的关注视野,为边疆和内地的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拓宽道路。也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李娟的阿勒泰题材散文创作,好多人都知道新疆有一个优美地方叫做阿勒泰。阿勒泰叙事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民俗书写,文化审美特质,使得读者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而通过这种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聚居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叙事却从另外一个层面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通,足进民族团结,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那里的居民以牧民为主,游牧文化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一半,算是我国多民族共同居住生活的典型地区。
  文学作为文化间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和载体,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李娟散文的阿勒泰叙事不仅为疆外了解新疆多元文化提供了一种直观地审美观照,其深层意义在于通过汉族作家的双重文化体验弘扬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脉络和精神意蕴。
  李娟是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对少数数民族牧民有深情的爱,她的阿勒泰系列散文生动的呈现了当地游牧人们的原始生存状态,天真担当的性格,民风民俗地貌风情,以及哈萨克,汉,维等各民族大融合的和谐情景,真是的反眏了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人民坚强乐观,尊重自然,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美好品德。她用充满灵性的文字书写新疆游牧区阿勒泰山区的点滴物事,记录了在中国境内即将消逝的游牧文化及当地牧民一年四季的生存图景。她的阿勒泰题材散文及叙事给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多种视野。
  参考文献:
  [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新星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2]李娟,《我的阿勒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 要:《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两部自传小说,分别解开“我”的身世之谜和母亲晚年生活的真相,作者通过“草蛇灰线”式设置疑问的结构导出亲情的流动——从分裂到回归,在这“有意味的形式”下书写着深刻的亲情主题。  关键词:自传小说;草蛇灰线;亲情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2  《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是虹影两
目的探讨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金雀异黄素(dFMGEN)对高糖诱导猴视网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AO/EB荧光双染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FMGEN对高糖诱导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凋亡的影响;选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高糖诱导下dFMGEN对RF-6A细胞与单核细胞粘附率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高糖诱导下dFMGEN对RF-6A细胞线粒体活性氧定位及定量的影响;采用ELI
摘 要:“诗言志”是诗歌读者中接受最广的理论之一。“诗言志”总是与“诗缘情”一同出现,界定不同的两种诗歌类型,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但是从结构主义的视角看又是可以理解的。重新认识“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对当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关鍵词:诗言志;当代诗歌;结构主义  作者简介:赵志强,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坛上风格独特的作家,其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黑色幽默”因素,这些因素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别样的风采和新的活力。本文尝试探讨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流派对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黑色幽默;冷漠与反讽的语言;反英雄人物;“反传统”的叙事结构  作者简介:张新,女,汉族,山东金乡人,文学硕士,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乡土题材一直是贯穿萧红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综观萧红的小说创作,故乡赋予了她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创作风格。通过描写东北黑土文化和传统民俗社会的方方面面,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结,揭示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愚昧落后和因循守旧。  关键词:民俗社会;东北大地;乡土情结;农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
摘 要:本文从藏族文学作品、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思潮影响下的藏族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藏族文学中体现的人文因素,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文学的价值和地位,推动藏族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关键词:藏族;文学作品;人文;藏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  藏族文学作品是藏族人民的在长期的生产劳作过程中凝聚的思
摘 要: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孔乙己》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是鲁迅先生向时代呐喊的代表作。以语用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会发现,无论在人物形象的构架方面还是中心思想的表达方面都与礼貌原则息息相关。本篇文章将从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入手,分析礼貌原则在文章人物性格刻画和中心思想表达上所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