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文化特质,这对现代建筑创作来说,既是种束缚,更是丰富内涵的来源。这些近代建筑和旧城中的明清古建筑,加上中山路的现代商业建筑群,贯穿了芜湖古今的建筑文化,体现出“皖古遗韵”的建筑特色。
关键词: 历史;环境;文化遗产;建筑特色。
一 、前言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城市的街道是各个时代最先进的东西沉淀层叠而成的。不同的时代都要在街道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一个城市应该有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应该有足够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城市中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应推陈出新,使建筑在传承城市文化特质的同时,拥有体现现代文明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特色。
二、对芜湖近代建筑的解读
(一)从徽派遗风到英伦别墅
芜湖,因“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得名。最早的建筑应是十字街的衙暑前门,石砌高台,抬梁庑殿,是为秦汉遗风。南门湾有南正街、儒林街和花街构成“之”字形:亦商亦住、前店后宅、中开天井、屋檐相接且出檐深远。县署居城之中,北负褚山,南望白马诸峰。1879年,芜湖知县屈承福在县衙建造监狱,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沈宝重修与县暑后方,因此有水边的、徽派的、建制的芜湖古城。
1876年,英领事署建立在范罗山上,从山腰至山顶陆续监造了三座二层楼房,均为券廊式砖木结构,平面近方形,山墙和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砖石勒脚,屋顶的坡度比较陡,用红瓦铺屋顶,白色粉刷墙面,墙角用红砖镶嵌。以英驻芜领事暑为标志,芜湖的城建舞台迈向了近代建筑时代。
(二)从长江口岸到塔楼海关
1877年2月18日芜湖海关建立,即今江岸路40号。这座塔楼式的海关大楼呈平面型构图,坐东朝西面临长江,入口处门厅置于钟楼底层。主楼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而且三面立有柱廊,红砖墙,四坡顶铁皮屋面。钟楼为砖混构筑,位于主楼前正中,方形平面高有四层,红色砖墙;顶部原有攒头屋顶,后遭日机轰炸焚毁,不复遗存。海关整体建筑为红砖清水墙砌成,共有建筑面积 892平方米,楼堂设置施工质量较高,檐部、腰线、砖柱及门窗罩等处兼有复杂的装饰线。钟楼与主楼一高一低,一实一虚,形成醒目之对比,并构成高低起伏较大特色的建筑轮廓线,简洁明快。历经风雨沧桑变迁的岁月,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是市重点文化建筑保护单位之一。
(三)从折中主义到民国精神
弋矶山医院建于1927年,美国传教士赫怀仁把当时流行于欧美的折中主义(又叫折衷主义)带到芜湖,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选择建筑式样,将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一幢建筑中,弋矶山医院是功能、环境和人本主义的完美结合。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洋风”时期,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居于主导地位。1922年,海归派人物柳士英设计监造了二街的中国银行: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基座及台阶是用花岗岩砌筑,四根爱奥尼克柱撑起前檐的斗拱,柔美不失威严,正面山墙耸立,遮住了瓦面坡顶,消融了中西建筑形象的冲突。
(四)从罗马拱券到哥特尖顶
1、吉和街天主教堂
罗马建筑在芜湖近代的代表作是吉和街的天主教堂,由法国传教士金玉神父于1887年开始建筑。教堂座东朝西,采用长十字形平面,属五廊型巴雪利卡式教堂。左右两座塔楼高耸云霄。塔顶有透空的铁十字架;教堂正中的山花顶端,矗立着一座4.8米高的白色耶稣塑像。远望雕像,其直立的身躯和展臂平伸的双手如同“十”字般的造型,寓意深刻。
2、基督教圣雅阁堂
芜湖花津路基督教圣雅阁堂是哥特式教堂。教堂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层红砖墙体、木质地板,上封黑铁皮屋面,其钟楼为五层伴有方形钟塔高耸云天,大钟雄浑醒目,钟声沉闷清幽;且可供攀登以远眺山水和城廓景观,其建筑面积 1 702平方米。教堂主楼顶着十字架,在地面的投影也是个“十”字形,门柱、墙柱也顶着大小不同的十字架,与主十字架高低错落。墙面用水泥抹底,压出姿态万千的小坑,墙角用大石条围砌。
西洋建筑登陆芜湖,引领了芜湖的建筑时尚,中西工承成为芜湖古城的一大特色。
(五)从会审公廨到模范监狱
今中山北路和健康路交叉口的砖木结构二层楼传为临时监狱,为日本人所造,青砖全部水平方向实心砌筑,墙体厚实坚固。
1905年,芜湖关道童德璋在知县屈承福的芜湖官牢上扩建大清模范监狱,模范监狱是青砖黑瓦木头梁,在建筑色彩上与老城厢的徽派建筑相糅合,主监楼为十字形,象征“救赎”,四翼冠名为“知、错、改、过”,中央是一座八角楼,底层为看守处,二楼为教诲堂,三楼为了望室。芜湖模范监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建成的模范监狱之一,南京拆毁了江南模范监狱后,芜湖模范监狱成为晚清模范监狱的绝版。
(六)从原版引进到和魂洋材
中国建筑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建筑公认为“近代建筑”,新与旧、中与西的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西洋建筑上升为芜湖近代建筑的主流,东洋建筑也不甘示弱。日本建筑在芜湖尚有两个组团:一是江岸里的日本领事馆,又说是日本海军的乐园;二是永平里的日本公寓。芜湖的日式建筑使用了近代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在建筑功能上更加人性化,如烤火用的烟囱、屋檐下透气的圆孔、推拉窗、榻榻米等,二街的日本公寓用红砖间砌出统一的线条,彰显出“团结一致”的精神。日本建筑最初追随一衣带水的中国,形成“和魂汉材”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西方殖民者敲开东亚的门户后,日本“脱亚入欧”,刚开始日本人从技术到样式全盘忠实地模仿,没有一点折中。砖石技术在日本没有传统,“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传统是幸运的”,日本建筑师将几乎欧洲的所有样式均搬到日本,进行嫁接后又转销到中国,于是芜湖的日本建筑兼蓄了西洋和中国本土的风格,同时裹挟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三、对芜湖现代建筑的感悟
(一)1999年——中山路步行街
中山路步行街地处芜湖市中心区,大镜湖的西侧,北起北京路、南至二街,西到中和路,东至镜湖边,是全市的商业文化中心,也是芜湖市的城市标志性街区之一。
中山路南北两段保留购物为主,休闲、娱乐为辅的功能。对沿线横向支路同步进行改造建设和规划引导,将其发展为中山路步行商业系统中的几个特色商业街区。中部建设一个以休闲、观景为主的中心休闲广场,并以中心休闲广场为“视窗”,将镜湖的优美风光引入商业中心,以刺激消费、繁荣市场,同时创造一个气韵生动流畅的活动空间。以中山路为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实行纯步行化,打通中和路和中山桥匝道,取代中山路原有的交通功能。
(二)2001年——鸠兹广场
鸠兹广场位于芜湖市中心区,广场依山(赭山),面湖(镜湖),临路(北京路),傍街(中山路步行街),广场总面积6.78万平方米,空间结构多变。主次分明,极富节奏韵律。
鸠兹广场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功能。广场的功能区划分为一个主功能区、音乐水幕活动区、文化艺术展览区、环绕中心主广场的螺旋环状浏览休闲步道、临大小镜湖的两条临水休闲带。建成后的鸠兹广场体现了芜湖历史文化传统与地方山水城市特征,并具时代特色,提高了城市中心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了新颖优美的城市景观,改善了城市投资的硬环境。
(三)2009年——滨江公园
2009年10月25日,滨江公园商办写字楼封顶。写字楼位于芜湖吉和广场北侧,建筑造型像一个船帆,这象征着芜湖正在起帆远航。据了解,作为芜湖滨江公园建设的一部分,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28层,建筑高度为99.5米。2009年元月,滨江公园一期政府公建景观全面开放。
规划建设中的滨江公园,以江岸线为支撑,第二、三期工程完工后,将形成总长9.5公里的滨江景观带。滨江公园建设,让数千户居民走出了世代居住的棚户区,对他们来说,改变的不仅是居住条件,更带来心态、胸襟的改变。
五、总结
这批西洋建筑与南门湾明清建筑以及中山路等現代建筑,汇成了芜湖深厚的古今建筑文化内涵与江南建筑风格与特色,它的历史意义极其深刻、渊博。
从近代建筑到滨江公园,由传统农耕意识到现代开放意识,“镜湖文化”是一个城市百年历史的见证,“长江文化”是一个城市驶向未来的航船,对芜湖人来说,城市建设每一次大的跨越,都对芜湖人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芜湖这座城市正在对最佳人居环境做全新的演绎。
参考文献:
秦佑国.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J ]. 建筑学报,2004年06期.
2、 阿尔多·罗西. 城市建筑学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关键词: 历史;环境;文化遗产;建筑特色。
一 、前言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城市的街道是各个时代最先进的东西沉淀层叠而成的。不同的时代都要在街道上表现不同时代的特征。”一个城市应该有不同时期的建筑作品,应该有足够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城市中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应推陈出新,使建筑在传承城市文化特质的同时,拥有体现现代文明的建筑形态和功能特色。
二、对芜湖近代建筑的解读
(一)从徽派遗风到英伦别墅
芜湖,因“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得名。最早的建筑应是十字街的衙暑前门,石砌高台,抬梁庑殿,是为秦汉遗风。南门湾有南正街、儒林街和花街构成“之”字形:亦商亦住、前店后宅、中开天井、屋檐相接且出檐深远。县署居城之中,北负褚山,南望白马诸峰。1879年,芜湖知县屈承福在县衙建造监狱,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沈宝重修与县暑后方,因此有水边的、徽派的、建制的芜湖古城。
1876年,英领事署建立在范罗山上,从山腰至山顶陆续监造了三座二层楼房,均为券廊式砖木结构,平面近方形,山墙和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砖石勒脚,屋顶的坡度比较陡,用红瓦铺屋顶,白色粉刷墙面,墙角用红砖镶嵌。以英驻芜领事暑为标志,芜湖的城建舞台迈向了近代建筑时代。
(二)从长江口岸到塔楼海关
1877年2月18日芜湖海关建立,即今江岸路40号。这座塔楼式的海关大楼呈平面型构图,坐东朝西面临长江,入口处门厅置于钟楼底层。主楼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而且三面立有柱廊,红砖墙,四坡顶铁皮屋面。钟楼为砖混构筑,位于主楼前正中,方形平面高有四层,红色砖墙;顶部原有攒头屋顶,后遭日机轰炸焚毁,不复遗存。海关整体建筑为红砖清水墙砌成,共有建筑面积 892平方米,楼堂设置施工质量较高,檐部、腰线、砖柱及门窗罩等处兼有复杂的装饰线。钟楼与主楼一高一低,一实一虚,形成醒目之对比,并构成高低起伏较大特色的建筑轮廓线,简洁明快。历经风雨沧桑变迁的岁月,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是市重点文化建筑保护单位之一。
(三)从折中主义到民国精神
弋矶山医院建于1927年,美国传教士赫怀仁把当时流行于欧美的折中主义(又叫折衷主义)带到芜湖,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选择建筑式样,将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一幢建筑中,弋矶山医院是功能、环境和人本主义的完美结合。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洋风”时期,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居于主导地位。1922年,海归派人物柳士英设计监造了二街的中国银行: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基座及台阶是用花岗岩砌筑,四根爱奥尼克柱撑起前檐的斗拱,柔美不失威严,正面山墙耸立,遮住了瓦面坡顶,消融了中西建筑形象的冲突。
(四)从罗马拱券到哥特尖顶
1、吉和街天主教堂
罗马建筑在芜湖近代的代表作是吉和街的天主教堂,由法国传教士金玉神父于1887年开始建筑。教堂座东朝西,采用长十字形平面,属五廊型巴雪利卡式教堂。左右两座塔楼高耸云霄。塔顶有透空的铁十字架;教堂正中的山花顶端,矗立着一座4.8米高的白色耶稣塑像。远望雕像,其直立的身躯和展臂平伸的双手如同“十”字般的造型,寓意深刻。
2、基督教圣雅阁堂
芜湖花津路基督教圣雅阁堂是哥特式教堂。教堂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层红砖墙体、木质地板,上封黑铁皮屋面,其钟楼为五层伴有方形钟塔高耸云天,大钟雄浑醒目,钟声沉闷清幽;且可供攀登以远眺山水和城廓景观,其建筑面积 1 702平方米。教堂主楼顶着十字架,在地面的投影也是个“十”字形,门柱、墙柱也顶着大小不同的十字架,与主十字架高低错落。墙面用水泥抹底,压出姿态万千的小坑,墙角用大石条围砌。
西洋建筑登陆芜湖,引领了芜湖的建筑时尚,中西工承成为芜湖古城的一大特色。
(五)从会审公廨到模范监狱
今中山北路和健康路交叉口的砖木结构二层楼传为临时监狱,为日本人所造,青砖全部水平方向实心砌筑,墙体厚实坚固。
1905年,芜湖关道童德璋在知县屈承福的芜湖官牢上扩建大清模范监狱,模范监狱是青砖黑瓦木头梁,在建筑色彩上与老城厢的徽派建筑相糅合,主监楼为十字形,象征“救赎”,四翼冠名为“知、错、改、过”,中央是一座八角楼,底层为看守处,二楼为教诲堂,三楼为了望室。芜湖模范监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建成的模范监狱之一,南京拆毁了江南模范监狱后,芜湖模范监狱成为晚清模范监狱的绝版。
(六)从原版引进到和魂洋材
中国建筑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建筑公认为“近代建筑”,新与旧、中与西的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西洋建筑上升为芜湖近代建筑的主流,东洋建筑也不甘示弱。日本建筑在芜湖尚有两个组团:一是江岸里的日本领事馆,又说是日本海军的乐园;二是永平里的日本公寓。芜湖的日式建筑使用了近代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在建筑功能上更加人性化,如烤火用的烟囱、屋檐下透气的圆孔、推拉窗、榻榻米等,二街的日本公寓用红砖间砌出统一的线条,彰显出“团结一致”的精神。日本建筑最初追随一衣带水的中国,形成“和魂汉材”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西方殖民者敲开东亚的门户后,日本“脱亚入欧”,刚开始日本人从技术到样式全盘忠实地模仿,没有一点折中。砖石技术在日本没有传统,“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传统是幸运的”,日本建筑师将几乎欧洲的所有样式均搬到日本,进行嫁接后又转销到中国,于是芜湖的日本建筑兼蓄了西洋和中国本土的风格,同时裹挟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三、对芜湖现代建筑的感悟
(一)1999年——中山路步行街
中山路步行街地处芜湖市中心区,大镜湖的西侧,北起北京路、南至二街,西到中和路,东至镜湖边,是全市的商业文化中心,也是芜湖市的城市标志性街区之一。
中山路南北两段保留购物为主,休闲、娱乐为辅的功能。对沿线横向支路同步进行改造建设和规划引导,将其发展为中山路步行商业系统中的几个特色商业街区。中部建设一个以休闲、观景为主的中心休闲广场,并以中心休闲广场为“视窗”,将镜湖的优美风光引入商业中心,以刺激消费、繁荣市场,同时创造一个气韵生动流畅的活动空间。以中山路为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实行纯步行化,打通中和路和中山桥匝道,取代中山路原有的交通功能。
(二)2001年——鸠兹广场
鸠兹广场位于芜湖市中心区,广场依山(赭山),面湖(镜湖),临路(北京路),傍街(中山路步行街),广场总面积6.78万平方米,空间结构多变。主次分明,极富节奏韵律。
鸠兹广场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功能。广场的功能区划分为一个主功能区、音乐水幕活动区、文化艺术展览区、环绕中心主广场的螺旋环状浏览休闲步道、临大小镜湖的两条临水休闲带。建成后的鸠兹广场体现了芜湖历史文化传统与地方山水城市特征,并具时代特色,提高了城市中心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了新颖优美的城市景观,改善了城市投资的硬环境。
(三)2009年——滨江公园
2009年10月25日,滨江公园商办写字楼封顶。写字楼位于芜湖吉和广场北侧,建筑造型像一个船帆,这象征着芜湖正在起帆远航。据了解,作为芜湖滨江公园建设的一部分,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28层,建筑高度为99.5米。2009年元月,滨江公园一期政府公建景观全面开放。
规划建设中的滨江公园,以江岸线为支撑,第二、三期工程完工后,将形成总长9.5公里的滨江景观带。滨江公园建设,让数千户居民走出了世代居住的棚户区,对他们来说,改变的不仅是居住条件,更带来心态、胸襟的改变。
五、总结
这批西洋建筑与南门湾明清建筑以及中山路等現代建筑,汇成了芜湖深厚的古今建筑文化内涵与江南建筑风格与特色,它的历史意义极其深刻、渊博。
从近代建筑到滨江公园,由传统农耕意识到现代开放意识,“镜湖文化”是一个城市百年历史的见证,“长江文化”是一个城市驶向未来的航船,对芜湖人来说,城市建设每一次大的跨越,都对芜湖人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芜湖这座城市正在对最佳人居环境做全新的演绎。
参考文献:
秦佑国.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J ]. 建筑学报,2004年06期.
2、 阿尔多·罗西. 城市建筑学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