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影响音乐课堂教学的因素是什么?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试图初步探索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调查
一、研究的目的
为了解南京市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分析和揭示影响南京市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因素,初步探索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确定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二、研究的设计
1.问卷设计
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在本初步研究中,把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环境、兴趣、爱好、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纪律、尊重学生、知识技能、激励、音乐创造、音乐评价等11个维度。调查问卷的结构见表1。
2.样本的选择
本初步研究样本的选择仅限于南京市初中学生,共抽取484名被调查者作为样本。其中南京市区(J中)学生160,城镇(Y中)学生164名,农村(S中)学生160名。研究共发出问卷484份,实际回收484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62份,占发出问卷的95.45 %。调查样本的结构如表 2所示。
3.变量的确定
本初步研究确定的变量主要有:环境、激励、音乐创造、评价
4.统计处理的工具
本初步研究将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整理后,利用SPSS11.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1.研究的效度
问卷效度考察的是调查问卷的有效性。一般来说,问卷的效度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加以测量:①理论效度,②测量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本初步研究调查的是南京市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就目前而言,笔者没有能够查阅到与此相关的、比较可靠的研究问卷。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根据自己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解,再参考一些其它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同时,我们邀请了6名专家举行了小型研讨会,对问卷的效度进行验证,将最终编制好的问卷交由他们鉴定。专家们认为,我们所编制的问卷基本符合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可以认为是有效的。
2.问卷的信度
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中,每一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品质由问卷中2个同质的题目调查,为排除被调查者认知到有关题项的配对情况,研究者对问卷进行了结构化处理(详见表3)。由于调查内容涉及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11个方面的品质,这11个品质相对独立。因此在计算信度时,首先要对列联表的独立性进行卡方检验,在此基础上,再计算列联表的相关系数--C系数。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调查问卷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卡方检验的结果,除了在“教学方法”、“纪律”方面达到显著性水平外(P<.05),其余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P<.01),表明2套题项之间并不互相独立,而存在着关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爱好”一项的p=0.092>0.05,没有达到统计学上规定的0.05的显著性水平,只达到0.10的显著性水平;在“尊重学生”一项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它的P值已达到.183,不是一个很大的概率。这提示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要重新修改这两项目,以提高“爱好”、“尊重学生”这两个维度的信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列联表的相关系数(C系数),最大值为.492,最小值为 .115,表明2套题项具有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关联度。
四、数据与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本次研究从11个纬度中抽取了环境、激励、音乐创造、音乐评价四个因素,来考察它们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影响。见表1-4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环境、激励、音乐创造、音乐评价四个方面都达到了极其显著性水平。通过进一步的考察这四个因素,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表现了强烈的分享愿望,他们希望老师总是把音乐教室布置的漂漂亮亮,不要随便找一间教室就上起音乐课来(有这种情况,教师选择上课地点随便,教室卫生差,老师却无动于衷)。在音乐教室里,他们希望老师能够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座位,而不是像在班上那样男女生分开坐(有些老师不管什么形式的课,一律让学生按照合唱声部的要求坐座位。);在表演等参与性活动中,他们希望老师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分享到音乐课的快乐(但现实中老师总是喜欢请音乐方面好的学生来表演,而那些音乐“差”的学生却很难有机会);在音乐创造方面,像用空酒瓶、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制作打击乐器这类活动,老师几乎没有让学生做过,很多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会唱歌就行了(相反在音乐课堂上,有时老师的表演多);音乐评价方面,老师还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学期结束,从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来给一个综合的分数。(然而,也有老师单纯从学生的音乐水平高低来评价学生,并且在课堂上是批评学生多于表扬学生,学期结束的音乐成绩评定也是简单地让学生唱一首歌,甚至有老师随便给一个分数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环境、激励、音乐创造、音乐评价等因素理解上与教师存在明显差距,这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音乐课堂成为快乐的园地。
五、结论与讨论
1.结论
在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统计后,南京市初中学生总体作出倾向于过程性选择的学生和作出倾向于结果性选择的学生之比最大为10.5:1,最小为1.1:1。选择过程性的学生与选择结果性的学生的数量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P<.01)。这说明学生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愉悦性的强烈愿望。
2.讨论
(1)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性”是一个整体吗?
我们认为,尽管个体初中学生在11个维度上的表现出现了不均衡性,但这本身并不否定过程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性的理解是一个价值的设定,它有两个基本依据:一是基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代化的需要;二是基于相关理论的支撑。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学生必定要在所有11个维度上都要选择过程性,因为地区等方面的差异而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而这种差异通过他们在11个维度上的表现显示出来。正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我们说,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在内容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这并不否认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差异性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而言的,而统一性则是针对统一个体而言的。
(2)“过程性”和“结果性”矛盾吗?
笔者认为,从音乐教育的发展看,过程性与结果性的成分多寡决定着音乐教育的方向。重视过程,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从教学的角度看,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学生成了机械的学习机器,课堂教学气氛必然死气沉沉,只重结果轻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获得的只是形式上的捷径,这种排斥个性思考、否定智慧参与、只关注知识掌握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利于人的发展,它使一个个鲜活的人成了一架架机械、呆板,只会接受记忆,不会思考与评析的学习机器。对于音乐课程来说,音乐课还有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征。由于音乐教育多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教学目标往往蕴涵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过程即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还特别关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性,强调过程的愉悦“甚至超过了对教学结果的期望。这是因为,艺术活动与其它活动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个体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与美的享受更多的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其它活动一样来自于活动的结果[3]。”
当然,过程是相对结果而言的,它们是矛盾的统一体。当我们以教学策略的方式提出注重过程时,并不是说不要结果,而是因为以往的音乐教学中传授式教育太多,自主教育太少;关注结果太多,探究性学习过程太少;强调知识技能太多,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太少,以至于我们多数地区的音乐教育往往缺少艺术、缺少兴趣、缺少情感、缺少创造[4]。所以,我们所希望的音乐课堂有着快乐、愉悦、分享的过程,同时希望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应有的知识。
注释:
[1]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6.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5.
[3]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8.
[4]郑莉.《关注音乐教学过程》[J].《中国音乐教育》,2003,(11).
作者简介:
潘朝阳 男(1968-),中学音乐高级教师,2001年获南京市音乐学科带头人称号,2004年9月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学位。
关键词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调查
一、研究的目的
为了解南京市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分析和揭示影响南京市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因素,初步探索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确定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二、研究的设计
1.问卷设计
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在本初步研究中,把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分为环境、兴趣、爱好、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纪律、尊重学生、知识技能、激励、音乐创造、音乐评价等11个维度。调查问卷的结构见表1。
2.样本的选择
本初步研究样本的选择仅限于南京市初中学生,共抽取484名被调查者作为样本。其中南京市区(J中)学生160,城镇(Y中)学生164名,农村(S中)学生160名。研究共发出问卷484份,实际回收484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62份,占发出问卷的95.45 %。调查样本的结构如表 2所示。
3.变量的确定
本初步研究确定的变量主要有:环境、激励、音乐创造、评价
4.统计处理的工具
本初步研究将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整理后,利用SPSS11.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三、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1.研究的效度
问卷效度考察的是调查问卷的有效性。一般来说,问卷的效度可以有两种基本的途径加以测量:①理论效度,②测量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本初步研究调查的是南京市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就目前而言,笔者没有能够查阅到与此相关的、比较可靠的研究问卷。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根据自己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解,再参考一些其它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同时,我们邀请了6名专家举行了小型研讨会,对问卷的效度进行验证,将最终编制好的问卷交由他们鉴定。专家们认为,我们所编制的问卷基本符合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可以认为是有效的。
2.问卷的信度
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中,每一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品质由问卷中2个同质的题目调查,为排除被调查者认知到有关题项的配对情况,研究者对问卷进行了结构化处理(详见表3)。由于调查内容涉及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11个方面的品质,这11个品质相对独立。因此在计算信度时,首先要对列联表的独立性进行卡方检验,在此基础上,再计算列联表的相关系数--C系数。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调查问卷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卡方检验的结果,除了在“教学方法”、“纪律”方面达到显著性水平外(P<.05),其余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P<.01),表明2套题项之间并不互相独立,而存在着关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爱好”一项的p=0.092>0.05,没有达到统计学上规定的0.05的显著性水平,只达到0.10的显著性水平;在“尊重学生”一项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它的P值已达到.183,不是一个很大的概率。这提示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要重新修改这两项目,以提高“爱好”、“尊重学生”这两个维度的信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列联表的相关系数(C系数),最大值为.492,最小值为 .115,表明2套题项具有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关联度。
四、数据与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本次研究从11个纬度中抽取了环境、激励、音乐创造、音乐评价四个因素,来考察它们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影响。见表1-4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环境、激励、音乐创造、音乐评价四个方面都达到了极其显著性水平。通过进一步的考察这四个因素,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表现了强烈的分享愿望,他们希望老师总是把音乐教室布置的漂漂亮亮,不要随便找一间教室就上起音乐课来(有这种情况,教师选择上课地点随便,教室卫生差,老师却无动于衷)。在音乐教室里,他们希望老师能够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座位,而不是像在班上那样男女生分开坐(有些老师不管什么形式的课,一律让学生按照合唱声部的要求坐座位。);在表演等参与性活动中,他们希望老师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分享到音乐课的快乐(但现实中老师总是喜欢请音乐方面好的学生来表演,而那些音乐“差”的学生却很难有机会);在音乐创造方面,像用空酒瓶、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制作打击乐器这类活动,老师几乎没有让学生做过,很多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会唱歌就行了(相反在音乐课堂上,有时老师的表演多);音乐评价方面,老师还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学期结束,从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来给一个综合的分数。(然而,也有老师单纯从学生的音乐水平高低来评价学生,并且在课堂上是批评学生多于表扬学生,学期结束的音乐成绩评定也是简单地让学生唱一首歌,甚至有老师随便给一个分数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环境、激励、音乐创造、音乐评价等因素理解上与教师存在明显差距,这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音乐课堂成为快乐的园地。
五、结论与讨论
1.结论
在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统计后,南京市初中学生总体作出倾向于过程性选择的学生和作出倾向于结果性选择的学生之比最大为10.5:1,最小为1.1:1。选择过程性的学生与选择结果性的学生的数量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P<.01)。这说明学生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愉悦性的强烈愿望。
2.讨论
(1)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性”是一个整体吗?
我们认为,尽管个体初中学生在11个维度上的表现出现了不均衡性,但这本身并不否定过程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性的理解是一个价值的设定,它有两个基本依据:一是基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代化的需要;二是基于相关理论的支撑。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学生必定要在所有11个维度上都要选择过程性,因为地区等方面的差异而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而这种差异通过他们在11个维度上的表现显示出来。正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我们说,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在内容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这并不否认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差异性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而言的,而统一性则是针对统一个体而言的。
(2)“过程性”和“结果性”矛盾吗?
笔者认为,从音乐教育的发展看,过程性与结果性的成分多寡决定着音乐教育的方向。重视过程,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从教学的角度看,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学生成了机械的学习机器,课堂教学气氛必然死气沉沉,只重结果轻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获得的只是形式上的捷径,这种排斥个性思考、否定智慧参与、只关注知识掌握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利于人的发展,它使一个个鲜活的人成了一架架机械、呆板,只会接受记忆,不会思考与评析的学习机器。对于音乐课程来说,音乐课还有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征。由于音乐教育多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教学目标往往蕴涵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过程即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还特别关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性,强调过程的愉悦“甚至超过了对教学结果的期望。这是因为,艺术活动与其它活动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个体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与美的享受更多的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其它活动一样来自于活动的结果[3]。”
当然,过程是相对结果而言的,它们是矛盾的统一体。当我们以教学策略的方式提出注重过程时,并不是说不要结果,而是因为以往的音乐教学中传授式教育太多,自主教育太少;关注结果太多,探究性学习过程太少;强调知识技能太多,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太少,以至于我们多数地区的音乐教育往往缺少艺术、缺少兴趣、缺少情感、缺少创造[4]。所以,我们所希望的音乐课堂有着快乐、愉悦、分享的过程,同时希望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应有的知识。
注释:
[1]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6.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5.
[3]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8.
[4]郑莉.《关注音乐教学过程》[J].《中国音乐教育》,2003,(11).
作者简介:
潘朝阳 男(1968-),中学音乐高级教师,2001年获南京市音乐学科带头人称号,2004年9月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