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从这些理念出发,我们必须在许多方面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其中,作文教学效率低、效果不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形式主义在作怪。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同志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状况曾提出过中肯的批评,他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得了两种病:一种是“多动症”,花样不断翻新,搞形式主义;一种是“浮肿病”,好大喜功。吕型伟同志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形式主义的教育由于缺乏对内容的关注以及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作文教学如何克服形式主义的弊端,如何在课改的背景之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想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
作文教學不是为了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更不是为了形式主义的表演。作文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探讨:一是务实的目的,即通过科学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本领。二是务虚的目的,即关注学生的健康、健全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基于此种观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并且要切实地付诸教学实践。这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针对学生的实际,使其有说话、写作的愿望,并使之成为一种需要。二是关注学生的心灵状态,尊重学生的审美、情感等个性化需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作文教学要从这两个层面上发展与完善。
二、要给学生建构鲜活的背景知识
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虽然是个老问题,但依然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严重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积累。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常用常新的资料库,并要尽量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杂家”,使其头脑中有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时常被激活,而且能被创造性地运用。建构符合学生心理与认识规律的背景知识,就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给学生作文增添源头活水。
但积累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并且要注意方法的事。首先要开阔学生积累的视野,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调动其积累的积极性,使他们努力寻找有关材料并加以吸收和积累。对学生的积累还要进行系统的指导,使积累的材料能够加以整合运用。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积累创造条件,给出足够的时间。如课前几分钟的自我展示,每天定时定量的课外阅读,名言佳句的摘录等等。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并能够去粗存精,持之以恒,让学生在积累、借鉴中超越,以达到变学知识为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过教师教授得到的,而是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而得到的,也是学生主动获得的。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能影响内容的表达。先举例说说方法的重要性,如表现“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一主题,有人画一地落花,马行其上;有人则画蝶追蹄舞。我想,这其中技巧的优劣是不说自明的。作文的方法和作画的方法一样重要,高超的表现手法会为内容增色。因此,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给学生以作文方法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写人的方法、写事的方法、篇章结构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方法等。当然,这些方法也要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并自觉地加以运用。
四、倡导生活化作文
有人喜欢提模式,似乎有了模式,就有章可循,有矩可依,就能写出好的作文。但人文学科有它的模糊性、丰富性、多样性。模式化作文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思想僵化,情感枯竭,表达自我的愿望荡然无存。因此,打破模式,追求个性化风格是作文教学的必然选择。要避免模式化就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洞开门户,打通作文与生活的渠道,倡导生活化作文。生活中有两种美:平凡美与崇高美。学生写作时往往忽视平凡美的存在,内容单一甚至虚假。美就是生活。崇高是美,平凡本身更是美,平凡孕育着崇高。如此看来,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鉴赏力,努力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五、要合理使用作文课时
一般的作文课有当堂作文、讲评作文、学生互改作文等环节,内容比较单一,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欠佳。实践证明,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通过几节作文课讲解就能提高的,也不是单告简单机械的训练就可以提高的,因此,要适当减少随堂作文的课时,丰富作文的内容,安排多种作文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六、要把作文当做一项系统工程去做
作文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效果不显著,从而造成双向被动,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作文训练应有整体方案,要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作文训练要注意各种文体知识的横向联系,同时也要做好专题训练。训练的专题应细化,越具体越好,具体化的东西往往操作性强,容易出效果。
一、必须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
作文教學不是为了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更不是为了形式主义的表演。作文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探讨:一是务实的目的,即通过科学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本领。二是务虚的目的,即关注学生的健康、健全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基于此种观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并且要切实地付诸教学实践。这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针对学生的实际,使其有说话、写作的愿望,并使之成为一种需要。二是关注学生的心灵状态,尊重学生的审美、情感等个性化需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作文教学要从这两个层面上发展与完善。
二、要给学生建构鲜活的背景知识
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虽然是个老问题,但依然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严重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积累。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常用常新的资料库,并要尽量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杂家”,使其头脑中有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时常被激活,而且能被创造性地运用。建构符合学生心理与认识规律的背景知识,就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给学生作文增添源头活水。
但积累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并且要注意方法的事。首先要开阔学生积累的视野,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调动其积累的积极性,使他们努力寻找有关材料并加以吸收和积累。对学生的积累还要进行系统的指导,使积累的材料能够加以整合运用。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积累创造条件,给出足够的时间。如课前几分钟的自我展示,每天定时定量的课外阅读,名言佳句的摘录等等。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并能够去粗存精,持之以恒,让学生在积累、借鉴中超越,以达到变学知识为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过教师教授得到的,而是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而得到的,也是学生主动获得的。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能影响内容的表达。先举例说说方法的重要性,如表现“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一主题,有人画一地落花,马行其上;有人则画蝶追蹄舞。我想,这其中技巧的优劣是不说自明的。作文的方法和作画的方法一样重要,高超的表现手法会为内容增色。因此,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给学生以作文方法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写人的方法、写事的方法、篇章结构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方法等。当然,这些方法也要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并自觉地加以运用。
四、倡导生活化作文
有人喜欢提模式,似乎有了模式,就有章可循,有矩可依,就能写出好的作文。但人文学科有它的模糊性、丰富性、多样性。模式化作文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写起作文来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思想僵化,情感枯竭,表达自我的愿望荡然无存。因此,打破模式,追求个性化风格是作文教学的必然选择。要避免模式化就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洞开门户,打通作文与生活的渠道,倡导生活化作文。生活中有两种美:平凡美与崇高美。学生写作时往往忽视平凡美的存在,内容单一甚至虚假。美就是生活。崇高是美,平凡本身更是美,平凡孕育着崇高。如此看来,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鉴赏力,努力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五、要合理使用作文课时
一般的作文课有当堂作文、讲评作文、学生互改作文等环节,内容比较单一,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欠佳。实践证明,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通过几节作文课讲解就能提高的,也不是单告简单机械的训练就可以提高的,因此,要适当减少随堂作文的课时,丰富作文的内容,安排多种作文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六、要把作文当做一项系统工程去做
作文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效果不显著,从而造成双向被动,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作文训练应有整体方案,要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作文训练要注意各种文体知识的横向联系,同时也要做好专题训练。训练的专题应细化,越具体越好,具体化的东西往往操作性强,容易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