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进王华家的门,就闻到了浓厚的书画香。 墙壁上墨荷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空间得体地生长着,宣纸配合干净的墨色自由地展开。
只是那一抹淡淡的红,一池的荷花都活了……
儿时绘画梦
王华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也是个在北京小有名气的花鸟画家。
八岁那年,当奶奶拿出珍藏多年的一套古本线裝画谱让他临摹时,就注定了他这一生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他们一家住在北京的远郊区县——延庆。他还记得上小学六年级那年,延庆来了一位专门教人画像的艺人。这位老师住在当时条件简陋的义顺旅店授课教学,学费仅收五元。
王华告诉记者,他第一眼看到那精美的画像的时候,就深深地被吸引了,他决定要跟这位老师学画像,兴致勃勃地找到父亲的单位,想征得父亲的同意并出五元钱来交学费,但是出于家庭的经济压力,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当时我很失望,只好在每天放学的路上经过旅店的时候,背着书包踮起双脚,趴在玻璃窗外偷偷的看着老师的示范讲解。”直到现在,王华也很庆幸自己当时有一段偷学画画的经历。
尽量地打开记忆的闸门,眼看、心记,即便回到家中写完作业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他也要按照白天偷学来的方法,在昏暗的灯光下临习绘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这位老师也可以算得上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
在他的书橱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本纸页泛黄的绘画本,翻开是生动的一百零八将,那是他孩提时候的涂鸦之作,至今依然珍藏着。如果不告诉我这些画的作者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我一定会认为这是很有绘画功底的人画的,可那时候王华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绘画教育。
胡同情结
王华与别的画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胡同画”。从小在四合院长大,他对北京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尤其对胡同有着别样的深情。
王华的老家在延庆城南街,2004年在原址建起康安小区,年逾八十的父母搬进了新楼房,当时高兴得合不拢嘴,日夜盼望搬出破旧的老宅,终于有一天梦想实现了,老人住上新楼房。可是住上了新楼的老人,没过多久就开始想念那记忆中破旧的老宅与胡同。母亲看着那片高楼大厦出神,王华就知道母亲在想什么,他说自己的心里同样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为了给老人圆一个搬迁怀旧的梦,他走遍了京城内的所有胡同,画了十几张速写稿,终于一张带着浓郁思乡之情的国画《遥远的记忆》完成了,老人看了非常喜欢,并把它悬挂在客厅里,见人就讲:“这是我们过去呆过的地方,我们在梦里还常见到那片老宅与胡同,一看到这些画,我们就想起年轻时候的事”。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走街串胡同,笔墨语言恬静素雅,浓墨淡彩,一条小巷,两扇木门,三五级台阶,几株老树,数枝闲花,墙上狭小窗户……这些旧时的或改造过的场景,经他笔墨渲染跃然纸上。
画了很多胡同画,他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是《大约在冬季》:那个记忆中的灰砖小院,北京冬天依旧是漫天的大雪,而所不同的是在那个熟悉的小院的院墙上写着大大的白字——“拆”。
“我现在画北京胡同,已经完全是出于一种职业习惯、生活经历的思考,一种对已经拆除或正在消失的古老的建筑文化遗产的留恋与惋惜”。王华说。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后北京的胡同就少了,甚至可能没有了。王华说,他要用他的画笔把胡同“抢救”下来,留在作品里,让子孙后代可以见到它。
“作为一名画家,用画笔记录下这即将消逝的残存的记忆,应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禅意诗画
“我不是在用手画画,也不是用脑画画,而是用心。”与王华交谈不需要冗长客套的寒暄,直来直往随心就行了。
你会发现,他的真诚,就像他的画一样,看一眼就可以沉淀在人的心里。即便是不和他说话,也会感觉到有一种气场在影响着你。这种气场正是画家的灵气。
“我崇尚自由,崇尚用心灵来感受自然。”跟着王华的视线,记者找到了刚刚完成尚挂在墙上等待晾干的一副作品《墨荷》,墨荷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空间得体地生长着,宣纸配合干净的墨色自由地展开,鲜亮的生命沉稳而永恒。打量一下墨荷的出淤泥而不染,不自觉地沉醉其中。
水墨画追求的是两极,即黑与白。黑白是宇宙的永恒色。墨是任何色彩都代替不了的颜色,而宣纸跟它正好的天生一对的绝配。这是王华对于水墨画的理解,在屏气凝神的一瞬间,“禅是什么?禅是用心。”
纵观王华的水墨,每件作品都十分大气。几十年,他在花鸟画领域孜孜以求,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春华秋实,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的胡同和四合院系列组画,更是浸满了北京城的古味……梦花斋,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赐的名,梦笔生花,王华这个斋主算是名副其实了。
王华很有爱心。他每年都要进行爱心捐款帮助失学儿童,或者进行慈善义拍,夫妇俩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民生周刊》杂志社举办的系列公益剧场活动,也得到过这位爱心画家的慷慨捐助。
只是那一抹淡淡的红,一池的荷花都活了……
儿时绘画梦
王华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也是个在北京小有名气的花鸟画家。
八岁那年,当奶奶拿出珍藏多年的一套古本线裝画谱让他临摹时,就注定了他这一生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他们一家住在北京的远郊区县——延庆。他还记得上小学六年级那年,延庆来了一位专门教人画像的艺人。这位老师住在当时条件简陋的义顺旅店授课教学,学费仅收五元。
王华告诉记者,他第一眼看到那精美的画像的时候,就深深地被吸引了,他决定要跟这位老师学画像,兴致勃勃地找到父亲的单位,想征得父亲的同意并出五元钱来交学费,但是出于家庭的经济压力,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支持。
“当时我很失望,只好在每天放学的路上经过旅店的时候,背着书包踮起双脚,趴在玻璃窗外偷偷的看着老师的示范讲解。”直到现在,王华也很庆幸自己当时有一段偷学画画的经历。
尽量地打开记忆的闸门,眼看、心记,即便回到家中写完作业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他也要按照白天偷学来的方法,在昏暗的灯光下临习绘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这位老师也可以算得上是他的绘画启蒙老师。
在他的书橱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本纸页泛黄的绘画本,翻开是生动的一百零八将,那是他孩提时候的涂鸦之作,至今依然珍藏着。如果不告诉我这些画的作者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我一定会认为这是很有绘画功底的人画的,可那时候王华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绘画教育。
胡同情结
王华与别的画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胡同画”。从小在四合院长大,他对北京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尤其对胡同有着别样的深情。
王华的老家在延庆城南街,2004年在原址建起康安小区,年逾八十的父母搬进了新楼房,当时高兴得合不拢嘴,日夜盼望搬出破旧的老宅,终于有一天梦想实现了,老人住上新楼房。可是住上了新楼的老人,没过多久就开始想念那记忆中破旧的老宅与胡同。母亲看着那片高楼大厦出神,王华就知道母亲在想什么,他说自己的心里同样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为了给老人圆一个搬迁怀旧的梦,他走遍了京城内的所有胡同,画了十几张速写稿,终于一张带着浓郁思乡之情的国画《遥远的记忆》完成了,老人看了非常喜欢,并把它悬挂在客厅里,见人就讲:“这是我们过去呆过的地方,我们在梦里还常见到那片老宅与胡同,一看到这些画,我们就想起年轻时候的事”。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走街串胡同,笔墨语言恬静素雅,浓墨淡彩,一条小巷,两扇木门,三五级台阶,几株老树,数枝闲花,墙上狭小窗户……这些旧时的或改造过的场景,经他笔墨渲染跃然纸上。
画了很多胡同画,他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是《大约在冬季》:那个记忆中的灰砖小院,北京冬天依旧是漫天的大雪,而所不同的是在那个熟悉的小院的院墙上写着大大的白字——“拆”。
“我现在画北京胡同,已经完全是出于一种职业习惯、生活经历的思考,一种对已经拆除或正在消失的古老的建筑文化遗产的留恋与惋惜”。王华说。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后北京的胡同就少了,甚至可能没有了。王华说,他要用他的画笔把胡同“抢救”下来,留在作品里,让子孙后代可以见到它。
“作为一名画家,用画笔记录下这即将消逝的残存的记忆,应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禅意诗画
“我不是在用手画画,也不是用脑画画,而是用心。”与王华交谈不需要冗长客套的寒暄,直来直往随心就行了。
你会发现,他的真诚,就像他的画一样,看一眼就可以沉淀在人的心里。即便是不和他说话,也会感觉到有一种气场在影响着你。这种气场正是画家的灵气。
“我崇尚自由,崇尚用心灵来感受自然。”跟着王华的视线,记者找到了刚刚完成尚挂在墙上等待晾干的一副作品《墨荷》,墨荷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空间得体地生长着,宣纸配合干净的墨色自由地展开,鲜亮的生命沉稳而永恒。打量一下墨荷的出淤泥而不染,不自觉地沉醉其中。
水墨画追求的是两极,即黑与白。黑白是宇宙的永恒色。墨是任何色彩都代替不了的颜色,而宣纸跟它正好的天生一对的绝配。这是王华对于水墨画的理解,在屏气凝神的一瞬间,“禅是什么?禅是用心。”
纵观王华的水墨,每件作品都十分大气。几十年,他在花鸟画领域孜孜以求,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春华秋实,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的胡同和四合院系列组画,更是浸满了北京城的古味……梦花斋,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赐的名,梦笔生花,王华这个斋主算是名副其实了。
王华很有爱心。他每年都要进行爱心捐款帮助失学儿童,或者进行慈善义拍,夫妇俩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民生周刊》杂志社举办的系列公益剧场活动,也得到过这位爱心画家的慷慨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