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婚“礼”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egongju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后被简称为“昏”“因”,这也是“婚姻”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关于成婚的年龄,历代规定不一。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女子十六即可成婚,又说‘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记载女子十五即可嫁人。宋代曾有“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并听婚嫁”的规定。但民间男子18岁左右成婚的比较普遍,一直到1949年以前都是如此。如国学大师季羡林18岁成婚,在当时就是一个“合适”的年龄。但在比较富裕的“大户2人家,结婚年龄普遍较早。在济南,一直到解放前夕,曾有男子11岁就结婚的例子。至于年龄更小结婚的习俗,则属个案。
  唐朝以前,举行婚礼时,时辰要在日落后的黄昏,迎亲者着黑衣。配以黑色车马,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唐朝以后,习俗改为白天迎亲,基调改为红色,平添了喜庆气氛。
  至于济南,古时婚姻习俗与周边区域差别不大。一般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习俗又有不同的变化。总体看来,大致分为说媒,相亲,过礼,定亲、结婚五个阶段。
  旧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婚姻依靠媒妁之言,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为秦晋之好”。这种说台,就叫“说媒”。1949年之后,做这种说台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冰人”,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由于《西厢记》中红娘形象的影响,人们有时用“红娘”代称“介绍人”。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吉日良辰,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威亲事宜。
  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古时未婚女子平时身居闺中。经媒人说合得到男女双方父母认可后,男方往往提出看看女方的要求,这种活动称之为“相亲”。此过程—般来讲多由男方的亲属代劳,后来演变为男方在媒人的操持下亲自前往探访。古时相亲,男子一般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眼。
  古时相亲在婚姻习俗中是一个严肃的过程,男女双方都要做一番精心准备。男方还要根据习俗准备礼物,数量不一定多,但要切合女方父母的爱好和节日时令:女方要洒扫庭除,穿戴整齐,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个好的“第一印象”。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相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在济南,除了男方相亲之外,女方往往提出到男方家里去看看,名曰“察人家”或“看家”。在男方相亲满意后女方父母暂不答复,再由媒人带领女方亲属到男方家里察看一番,落实媒人说的是否属实,家境过得是否殷实。
  “相亲”与“看家”仪式通过后,就进入订婚阶段,俗称“过礼”或“换帖”。具体过程是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给女方,再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给男方。生辰一般书写于大红纸上,送给女方的红帖写着“恳亲”,送给男方的红帖写着“允亲”,体现了男方向女方诚恳求亲的态度。迷信的父母此时往往请算命先生算上一卦,看看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否则取消订婚仪式。当然,更多的人只是把“过礼”“换帖”看成仅是一种形式而已。
  定亲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考验,双方可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古时可择日结婚。1949年后,要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此时婚姻关系合法化,得到法律的保护。
  按照旧时礼节,举行婚礼前,女方父母除了准备嫁妆之外,往往还要求男方置办些生活用品,谓之“彩礼”。这些生活用品以家具为主,其种类也以家境好坏有所区别。旧时无外乎老式衣箱,衣柜之类,大户人家当然有金银首饰,骡马大车之类。
  婚礼的准备阶段即是选择结婚的良辰吉日,一般由男方请教算命先生帮助挑选,有文化者也可根据“农家历书”自己推算,俗称“看皇历”。现在年轻人一般选择双日子,城里人多选在星期六,便于亲朋好友参加婚礼。
  接下来即是送请柬。接到请柬的人要准备好礼物,以示对新人的祝贺。无论礼物为何,都要写上贺词,表达对新婚者的祝福。
  古时谓拜堂,现在称结婚典礼是结婚仪式的最后阶段,也使婚姻习俗达到了高潮。
  旧的结婚仪式一般是花轿迎亲。当花轿停在大门口,要举行下轿仪式。男方伴娘引领新娘下轿,女方伴娘搀扶陪伴,共同引领新娘到堂屋门口的香案前。香案上,高香缭绕,红烛高烧,亲朋好友,多亲邻里翘首等待,整个仪式气氛庄严隆重,祥和喜庆。
  旧的婚礼仪式刻板复杂,礼节甚多,必不可少的是傧相引新郎拱手延请新娘至香案前,此时奏乐鸣炮。唱和声声,新郎新娘进香、叩首。礼毕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此时,同龄人故意阻挠新人进屋,男方父母向人群抛洒红枣,面点,糖块之类,诱引人们低头捡拾,新娘趁机进入屋内,拜堂仪式结束。
  接下来是答谢宴请。过程中新郎及新郎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分别向娘家送亲者频繁敬酒,以表答谢之意,对前来参加婚礼的所有宾朋,皆表感谢。整个过程互相客套祝福不断热闹异常。
  
  相关链接:济南最早征婚广告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济南,各种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是明显特征之一。官方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市井文化长期处于一种多层共生状态;齐文化、鲁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开放的济南文化。这一点从近百年前的一则女子征婚启事就可以看出来。
  1917年6月,济南的一家报纸上首次刊登了一位“北京高等女学毕业生”的“招亲广告”。这位17岁的姑娘毕业于北京高等女学,显然受到了良好的文明教育,成了勇于冲破旧礼俗的第一个“吃螃蟹者”。现将此广告转录于下:“北京高等女学毕业生十七岁招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
  短短七八十个字,把征婚者自己的年龄、学历情况以及“年龄相当”、“身家清洁”的择偶标准介绍得一清二楚。征婚者把见面地点选在名胜之区趵突采内的一家书画店,也足见这位不知名姑娘的勇气之大。这则广告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先进女子敢于无惧社会压力和亲友指责的价值取向,而且还开了女性求婚形式变化的风气之先。这则广告刊布后,竟搅翻了一潭死水。当时的封建卫道士和社会普遍舆论把这件事看作是“大逆不道”、“世风不古”的行径。当年6月8日北京的《晨钟报》竟专门发表文章对这一广告进行了嘲讽和抨击:“鲁省某报广告栏内登一奇怪之广告,令人观之殊堪发笑。”“噫!世风不古,廉耻道丧,演出此光怪离奇之事实,真是思想所不到者矣。”
  另外,与济南有关的野性征婚广告,当属刊登于1931年9月16日天津《大公报》济南按察司街一个名叫刘海涛小伙子的征婚启事。启事云:“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按时髦话说,征婚的这“涛哥”真是“太有才了”,他除了向女方提出能力、容貌、性格和年龄要求外,竟还要求女方“富革命思想”,并表明自己是一个“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那个时代的特色和那个时代济南年轻人的追求,也可从中窥见一斑了。
其他文献
瞻仰孔子雕像后,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送给我《论语百句》中的开篇第一句。这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诵读这句话,我们看到一个追求快乐的孔子。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对学与习,快乐、君子都有一个标准。每个人心中也都住着一个孔子。就像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干说的那样:孔子就住在我们的隔壁。  在王大千看来,孔子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人,坚韧而不乏幽默,博学而又充满智
期刊
计划于2011年6月底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铁,将安排开行时速300和250公里两个速度等级的列车,实行两种票价。初期每天将开行90对左右,包括京沪 站直达、省城之间直达和沿线车站交错停车三种模式。既有直达车,又有区段停车,增设更多的乘车点。这样既使票价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浮动空间,同时也提升了高速铁路的安全系数。  高铁这一系列放低身段的动作,无驻再度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安全可靠、经济性
期刊
几个小时的采访过得有些快,但是许多的细节却不断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必须承认,这个单位不寻常,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为之触动在档案袋轻轻躺着的笔,一尘不染的角角落落,院子里停放有序的车子,大厅的宣传专栏以及墙上的标语……一切都有条不紊。  玲琅满目的奖杯,奖牌用去了公司整整一面墙壁才摆下——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没有摆出来,  这就是长清自来水服务中心。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真的是很难想象这个将“
期刊
造访之初品的是红茶,香甜,浓厚,就像陶艺最初给我的感觉。造访结束之时,薛慧志换了一壶绿茶,清淡、醇香,就像是她的陶艺人生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地追求梦想。    初印象    “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这是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句话,我借用来描述我对薛慧志教授的初次印象。  说初次印象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想到这句话时,我并没有真正地见
期刊
孔子,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种种的波澜。近百年来,中国文化曾受西方文化冲击,但如今又掀起了传统文化热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成为一个具有深厚意义的文化符号走向世界。  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孔子也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尤其当我们想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这些耳熟
期刊
红:聚焦英雄主义精神    《红色记忆》通过红旗红军,红灯红星、红棉红绸,红霞红花红巾 红歌红缨枪红袖标等红色意象和视听元素,表达了,永记英雄血,曾染战旗红 的鲜明主题,思想起点高而准。  用惊险纷呈和高难度的杂技艺术形式表现当年先烈们浴血奋斗的坚苦卓绝非常恰切,若合一契地丰富了该剧的思想内涵,而且从技艺层面上强化了该剧和原作的舞台呈现:如用集体“蹦床”的翻滚腾跃,表现《铁道游击队》战士们在飞驰列
期刊
名词解释:  旋律死亡金属  (Melodic Death Metal)  被认为是一种从死亡金属分支出来的乐风。此类音乐含大量有旋律吉它复式和单独演奏,有时是木吉他,亦有时以清晰的唱法取代惯性用的传统低沉咆哮声线  (俗称“死腔”)。音乐结构较死亡金属明显,主旋律较强,比死亡金属少用便拍与变速等编曲技巧,而且有时也会出现吉他独奏(Solo),音乐概念也用不同的主题(歌词)演绎出来。    好友印
期刊
在中国,50岁似乎还不是一个称“大师”的年龄,但是在法国,或者说在国际上,一位刚满51岁的画家,被法国美术出版社列入了梵高、塞尚、莫奈、毕加索等世界艺术大师的行列。  他被认为是赵无极、朱德群之后的第三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抽象艺术代表。他叫王衍成,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两度荣获骑士勋章    从百度上搜索王衍成,首先会得到这样一条信息王衍成,山东烟台人。1960年生于广东,1978-1981年在山
期刊
器物研究就像破案一样。从器物带出历史,如果说是大家对收藏感兴趣,更可以理解成是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  中国古代遵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至质至美”的艺术传统,因此产生了造型淳朴精练,简明生动,不事雕琢,强调天然材质美的明式家具。“云林清秘,高悟古石中,仅一几一塌,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人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因此,明人对于陪伴自
期刊
曲黎敏,女,1964年生,著名中医文化专家。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攻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她先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著有《从头到脚说健康》、《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从字到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