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类型,近年来一直处于发展、改革探索之中。作者结合本校的课程改革实践情况,对于课改过程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实际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它是适应市场和产业需要应运而生的,为产业、为市场服务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摆脱传统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而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随着迎接高职评估的契机,我校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理念不断创新。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我们从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出发,针对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一、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保证适度而行
当一些新颖的课程理念已为人们所熟知的时候,人们便不再满足于这些理念,或是粗浅层面的课程体系调整,而是希望这些理念能带来全新的课程形态,以至彻底改进高职课堂教学。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即为“就业教育”,这就要求学习过程必须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职业工作任务贯穿教学环节,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以工作岗位需求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被普遍接受和采用,课堂中更加注重实践。但这种理念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包含了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多数情况下要综合运用。过度地使用和过度地强调让部分教师忽略了行动导向教学只是一种方式和方法,并不能代表整个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并不排斥科学理论,那种认为主抓实践教学就要抛弃理论讲解的做法是过于偏激的。只有在学生正确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才可能更好地开展实践。课程改革最大的目标是在教学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应当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只是初级目标,更高目标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工作中形成学习、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迁移能力”“设计能力”的发展,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而这些都是离不开知识体系的。
二、课改评价主体要完善,课程资源要充分开发
首先,课改评价上学生主体的缺席。学生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在高职课程改革中是缺失的。可以这样说,在课程改革启动前,学生就不同程度被隐性缺席。高职课程改革要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领域,尽管在课程改革的准备阶段,也通过部分手段对学生进行内心体验与需求的调查,但是学生的工作体验、个体认知、思维方式并没有成为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参考。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主体在课程改革中得到了体现,但又有谁能在自然状态下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课程改革的最大资源是学生,对学生感受了解的隐性缺失,使课程改革的有用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对课程改革成败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让学生在不记名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评课,那么课程改革在另一个视角下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其次,在课程开展和改革过程中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还没有列入课程评价中。教学设施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展的依托,课程改革使得教学环境得到了全面改观,学生已经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在工作环境中学习。不少专业及课程的教室就是实训、实验室,教室内可实现全网络覆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但是一个实习车间、一个实训教室的耗资动辄十几万上百万。开展以实训为主体的教学,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依靠实训、实习,必然需要购买更多的教学设备,但不计成本地增加教具是不可能的,但教学设备不增加又很难达到课程改革效果。以课程开发资金投入和受益学生数来进行简单的经济效益计算,教学改革在大成本投入上还能惠及多少学生,还能进行多久?在教学改革中教学设施的适度利用应引起关注。从办学条件和教学保障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现代化的校园与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统一体,建立和形成一大批“理念认同,功能互补”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校中厂”的同时,建设一大批“厂中校”极具实践意义。
三、课程教材的合理选择
高职教育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所以在高职教育上同一专业在不同的地区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需求。其教学上的针对性也是高职学生的就业法宝。在教材的选取上,我校近两年积极推出校本教材(尤其是在实验、实训课程中)。校本教材随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不断修订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但是原有的一些经典仍然可以珍藏,不宜过早淘汰。
高职教育的课改一直在进行,还将更深入。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大潮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全情投入和不断思考。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实际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它是适应市场和产业需要应运而生的,为产业、为市场服务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摆脱传统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而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随着迎接高职评估的契机,我校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理念不断创新。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我们从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出发,针对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一、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保证适度而行
当一些新颖的课程理念已为人们所熟知的时候,人们便不再满足于这些理念,或是粗浅层面的课程体系调整,而是希望这些理念能带来全新的课程形态,以至彻底改进高职课堂教学。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即为“就业教育”,这就要求学习过程必须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职业工作任务贯穿教学环节,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以工作岗位需求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被普遍接受和采用,课堂中更加注重实践。但这种理念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包含了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多数情况下要综合运用。过度地使用和过度地强调让部分教师忽略了行动导向教学只是一种方式和方法,并不能代表整个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以实践性教学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并不排斥科学理论,那种认为主抓实践教学就要抛弃理论讲解的做法是过于偏激的。只有在学生正确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才可能更好地开展实践。课程改革最大的目标是在教学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统一,应当建立起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只是初级目标,更高目标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工作中形成学习、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迁移能力”“设计能力”的发展,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而这些都是离不开知识体系的。
二、课改评价主体要完善,课程资源要充分开发
首先,课改评价上学生主体的缺席。学生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在高职课程改革中是缺失的。可以这样说,在课程改革启动前,学生就不同程度被隐性缺席。高职课程改革要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领域,尽管在课程改革的准备阶段,也通过部分手段对学生进行内心体验与需求的调查,但是学生的工作体验、个体认知、思维方式并没有成为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参考。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主体在课程改革中得到了体现,但又有谁能在自然状态下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课程改革的最大资源是学生,对学生感受了解的隐性缺失,使课程改革的有用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对课程改革成败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让学生在不记名的自然状态下进行评课,那么课程改革在另一个视角下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其次,在课程开展和改革过程中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还没有列入课程评价中。教学设施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展的依托,课程改革使得教学环境得到了全面改观,学生已经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在工作环境中学习。不少专业及课程的教室就是实训、实验室,教室内可实现全网络覆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但是一个实习车间、一个实训教室的耗资动辄十几万上百万。开展以实训为主体的教学,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依靠实训、实习,必然需要购买更多的教学设备,但不计成本地增加教具是不可能的,但教学设备不增加又很难达到课程改革效果。以课程开发资金投入和受益学生数来进行简单的经济效益计算,教学改革在大成本投入上还能惠及多少学生,还能进行多久?在教学改革中教学设施的适度利用应引起关注。从办学条件和教学保障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现代化的校园与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统一体,建立和形成一大批“理念认同,功能互补”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校中厂”的同时,建设一大批“厂中校”极具实践意义。
三、课程教材的合理选择
高职教育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所以在高职教育上同一专业在不同的地区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需求。其教学上的针对性也是高职学生的就业法宝。在教材的选取上,我校近两年积极推出校本教材(尤其是在实验、实训课程中)。校本教材随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不断修订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但是原有的一些经典仍然可以珍藏,不宜过早淘汰。
高职教育的课改一直在进行,还将更深入。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大潮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全情投入和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