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互联网大潮一浪退去,沙滩上留下了一批垮掉的.com沙堡;又一潮涌来,这次在浪峰的弄潮者之一,便是从2000年被热炒至今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的互联网非常善于模仿,从ISP、门户到B2C,再到现在的IDC,在美国成功的模式在中国却屡屡搁浅,现在看似红火的IDC会不会是又一个.com?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中国的IDC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资本市场的疲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资金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现在IDC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投资回报的遥遥无期使得投资者纷纷捂紧口袋,现在光靠IDC这块招牌就能大把圈钱的日子已一去不返。而离开了后续资金的支持,IDC运营商想要生存并发展将举步维艰。
另一原因则是电信运营商和房地产厂商的大举进入将打破现有市场格局。在日前由互联通公司主办的IDC高层论坛上,中国电信的代表证实中国电信已启动了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地建设上万平方米IDC机房的庞大投资计划,虽然中国电信宣称自己将专注于提供IDC基础设施服务,与现有IDC不存在直接的竞争。但这么大的地方总不能摆上家具开家具城,总要用机器来填满它,不存在竞争是不可能的。由于电信掌握着带宽资源,就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先天的优势地位。同样在本次论坛上,到场的另一位大腕儿——房地产商北京安地集团的代表则向人们展示了其拥有的另外一项先天优势——资金的优势,安地集团在热销楼盘“今典花园”里的一个5000平方米的IDC机房将于明年年中投入使用,紧接着安地集团的整体构想是在中关村做一个全国最大的IDC(覆盖20万平方米)。
比带宽比不过电信,比资金比不过房地产商,对于此前已在IDC市场上投入了大笔资金的IDC运营商们来说,目前正处于一个转折关口,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其实大多数IDC运营商多多少少有一些IT服务的背景,熟悉IT技术,拥有丰富的IT服务经验和用户资源是他们的优势所在。现在已到了踏踏实实坐下来研究客户需求,突出服务特色,丰富服务种类,保证服务质量的时候了,可以断言:未来的IDC市场,重服务者得天下。
据SalomonSmithBarney调查表明,2005年亚洲IDC市场将达到44.5亿美元,中国IDC市场需求将达到7亿美元。目前中国有2亿电话用户,2500万互联网用户,3~4亿电视用户;随着WTO的临近,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形成规模将不是“纸上谈兵”,明确的赢利市场前景为IDC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真是有先见之明,这句话至今没有过时。从电信到ISP再到房地产商,2000年时宣布进军IDC市场的国内企业就有50多家,到今年恐怕会突破80家。
中国电信占尽带宽资源的绝对优势,IDC机房建设动辄几千平方米,令其他IDC运营商望尘莫及。仅北京电信电报局除在皂君庙的IDC外,还有原来在电报大楼的2000平方米的IDC、在国际局的1500平方米的IDC及在五棵松将于5月建成的3万平方米的IDC。在网通、联通和吉通三大电信运营商中,网通计划在一两年间在全国建立17座数据中心,总面积达3.4万平方米左右,投资额在8亿——10亿人民币之间。首创在北京国贸的1500平方米的IDC投入使用;263近2000平方米的IDC一期工程竣工;清华万博近千平方米的IDC二期工程正在启动……去年记者采访几家IDC时,他们纷纷强调IDC的主要客户终将以传统企业为主。然而2000年IDC的主要客户还是集中于网络公司,迄今为止企业上网雷声颇大,但是“雨水”并不茂盛。随着.COM公司的“疲软”,使网络公司在IDC的花销也逐渐缩水,那么IDC的“衣食父母”究竟是谁?人们对于各个IDC大兴土木建设机房之举不禁疑问丛生——IDC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是否每家经营IDC的企业部有必要自建机房?巨额投资何时才能收回成本?
市场:到底有多大?
IDC在美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最大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大多数企业有网上业务的需求,对网络的高度依赖使得不要说网络停掉几分钟,就算网络性能下降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因此他们需要有非常好的外包服务,即在投资非常小的情况下,满足对很高带宽以及应用服务性能的需求,这是它的市场基础。而对于“黑板报式”上网的中国企业而言,网络断了一分钟影响不过如此,所以人们不禁怀疑:在中国投入亿元人民币建一个IDC中心,什么时候才能收回这个投资?另外在亚洲的特别的情况是美国没有的,就是带宽是稀缺的市场,尤其国际带宽稀缺加之电信管理比较强的垄断,使得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用户大规模的采购。
机房:到底要不要建?
尽管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但是看客只是说嘴,其中的种种还是当事者最明白。IDC的机房建设对于整个硬件软件的要求极其严格,高昂的投资是否会有高的回报?要说不自建机房,能带来的好处自然是明摆着的:节省成本。
有人曾预言,IDC的竞争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带宽资源与硬件设施之争;第二阶段才是服务质量之争。这话虽不无道理,却也不尽然。要论起带宽资源,那么除了中国电信,谁又敢夸口呢?中国电信作为固网和接入网络的唯一拥有者,2.5G的出口带宽,硬件设施绝对一流的机房。其他的IDC硬件条件再“硬”,也不可能和电信“平起平坐”。另外加上看好IDC市场而切入的房地产公司,凭借其房产优势——反正房子是自己的,闲置着也不陪钱,而且有雄厚的资金,只是没有技术,没有带宽。如果他们与电信联手“玩一把”,相信对于现有的IDC们而言不啻为致命的危机。所以后来进入市场的IDC索性采取“拿来主义”,直接租用电信的机房。我们姑且称之为“虚拟IDC”。现在被媒体热炒的互联通网络科技公司就是在首都、上海、广州、深圳,跟电信合作,租用它们的机房做增值服务。互联通网络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高红冰先生认为机房只租不建,优点在于不需要成本,所以现金流很好。自己投钱也好,引进风险投资也罢,背着包袱终归是要比轻装上阵的人走的吃力一些。因此目前很多IDC也在采取租用机房或者与合作伙伴异地交换机房使用的方式。当然“机房先行者”中也有对此持异议者。比如世纪互联就认为,所谓“虚拟IDC”有其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局限性:由于机房不是自己建设的,将会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充分保障机房的基础资源,而基础设施如建筑设施、电力保障、网络设备、空调系统、消防系统以及安全系统等等是一个IDC运营商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无法做到最好,将意味着服务的品质无法做到最好,因此建设自己的机房设施当然是有必要的。而且互联通的高红冰先生也坦言,电信的服务意识较差,比如用户申请租用它的机房或者带宽,但是什么时候能租到就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保证了。
网宿科技则认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机房面积肯定已经是供大于求了,肯定会为整个IDC行业带来压力,但不能绝对地说为所有的企业带来压力,乱世出英雄,会做生意的人也许会想:资源多了是好事啊,怎么巧妙地去利用这些资源和潜在的机会呢?至于是否有必要继续建设机房?一个营销人应该问的不是这个,而是“应该建设(得到)怎样的机房?”机房是IDC传递服务的重要载体,那么客户,未来的客户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机房呢?成功的关键就在这里。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我们在谈论的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赚钱的方法。从客户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IDC(有没有机房),甚至无论是IDC或者ASP,他们想要得到的服务或者产品是一样的,如果这样想的话,这个问题其实就变成“怎样在竞争中求发展,求领先”的问题了,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面临的问题。
所以不应该存在“虚拟”IDC这一说法,想想看,作为一个IDC服务提供商,它需要做什么?它要取得资源:带宽、机房设施、技术、人才等等,然后它通过利用这些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而得到利润,那么资源是如何得到的呢?当然会用利益最大化的头脑去考虑这个问题,网宿认为,在不同的企业里,在不同的竞争阶段,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会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自己生产资源,就象许多PC厂商自己生产一些卡板一样;我们也可以去采购,我们甚至能用自己的东西去和别人换,但无论怎样,只有有了这种灵活性,我们才能保证客户最终得到的服务是最经济的。“虚拟”吗?没有任何“虚拟”的地方啊,如果用“虚拟”来定义这种正常的商业模式的话,那么现在所有的企业都是“虚拟”的了。GM每年要从全世界采购大量的配件进行组装,所有的PC厂商都从更专业的厂商那里采购卡板,现在还有哪个企业可以从一个螺丝开始生产?
所以所谓的“虚拟”IDC只是IDC们的一个决策方向而已,未来资源取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多样到没有人再愿意用新奇的眼光谈论这件事情。
运营商:市场如何定位?
电信进入IDC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不同重量级的运营商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中国电信数据局的副局长杨宝升认为,中国电信一方面经营IDC业务,一方面提供各种应用进行连接,对IDC保证各种增值服务。中国电信定位在做IDC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在应用方面与各方面联合。杨宝升介绍,电信部门目前主要是提供托管类的服务,利用现有的机房,为各类没有这种机房环境的企业、IDC或者其他合作伙伴提供带宽类服务。还有主机类服务,包括以省为规划的主机出租类业务。主机托管是IDC的基础,在价值链的底层,在这些基础设施得到保障之后必然要向增值服务发展,将有更多的IDC和ISP结合在一起做应用服务。
清华万博副总裁黄建先生认为,IDC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服务提供中心,IDC的运营商实际上就是一个系统服务提供商,这种系统服务应是基于前面提到的四种功能的服务,包括基本的计算和存储服务、通信服务,进一步延伸到信息处理服务(DS:Data-centerServices)、系统应用服务(AS:ApplicationServices)、专业技术服务(PS:ProfessionalServices);这些服务依赖于基础的计算与通信设施,在层次结构上可以按如下描述:
黄建认为IDC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电信级的IDC,电信级IDC拥有带宽资源,但只提供端到端的服务,采取面向集团用户,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另一种是IT级的IDC。他们了解用户的应用需求,拥有高质量的技术队伍。租用电信的IDC机房,收益大,见效快,成本小、投入小。从电信角度来讲,认为IT级的服务叫增值服务;而IT公司又认为电信的服务叫基础服务——大家站的角度不同,因此说法也不同。黄建认为租用机房建IDC也许会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自建机房也不是一个包袱,是经营过程中必需的。
263数据集团IDC业务副总裁杜波也觉得IDC的建设有点过头了。IDC潜在的市场虽然存在,却没有像大家说的那么好。杜波先生认为基础设施是要有的,包括机房,带宽,专业化服务等等。但是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特色方能生存,要有能力对自己的用户有好的服务,尤其是服务方面一定要有特色。IDC既然是企业和互联网连接的桥梁,就要解决企业在互联网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无论是帮助.com落地,使之传统化;或是帮助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如果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才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世纪互联技术总监梁晖也认为目前IDC之所以给人们以“泡沫”的感觉,是因为市场上的IDC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大家一哄而上,没有形成竞争差异,因此短期内会给市场造成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一旦出现“降价”的局面,对用户而言价钱是便宜了,但服务的质量和品质也会下滑。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梁晖估计会有很多的IDC做不下去,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市场将会是一个规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IDC会跨掉;有些有特色但规模比较小的IDC有可能被别人兼并或收购;在市场上余下的将会是几家做得比较大比较好的IDC。
对于IDC市场的“泡沫说”,网宿科技则有着不同的看法。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网宿自己,网宿科技从去年1月开始运作以来到目前为止都是赢利的,并且创造了业界的一个神话:短短一年时间里,从一个几个人的小民营企业发展成拥有4个分支机构和100个员工的大型IDC服务提供商,并且不依靠任何外来的资金!网宿认为目前的互联网行业是一个产品领导需求的时代,就象SONY的Walkman创造了一代人的新生活一样,需要集中各种力量为企业创造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未来:擅服务者得天下
同各大网络的高速互联;充沛、稳定、持续的电力供应;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新增的服务器等网络设备;高品质的机房设施;高品质的局域网络——这些是一个IDC“修身齐家”最基本的“素质”;而提供给用户完善细致且有特色的服务,并且真正给予SLA(服务品质协议)的服务保证才是“平天下”的秘诀。
互联通网络科技公司审时度势,放弃了自建机房的计划,利用电信大量建设的机房,成为电信的机房和带宽零售商。互联通的董事长兼总裁高红冰先生认为目前是互联网和传统集成业又一次新的集成。IDC机房作为这个产业的焊接点,把大量的系统集成互联到网络中心里面。作为前信息产业部信息化产品推进司官员,高红冰的这个背景使得互连通在与电信打交道方面自然有它的优势,而且租用的方式显然要比自建IDC在初期投入得少,但是高红冰并未打算采用压价的手段来进行竞争,而是以相同的价格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以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应用来为客户创造价值。
两岸三地商业活动进一步增加,特别是两岸三地的电子商务迅速增长,为两岸三地的IDC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国内/跨两岸三地的VPN业务和多地主机托管业务即将形成热点,包括企业利用多地VPN技术和系统支持,为自身公司运营提供基于IP的话音服务,以及建立公司多地运营的IP网络解决方案等,正在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互连通将目光投向外资企业,把自己定位在跨两岸三地的数据网络的管理服务公司。
在海外市场,互联通将与Chinalink公司(其前身为香港互联网商业交换中心——IXTECH公司)紧密合作,将业务延伸至日本和北美地区。这种全国乃至全球化的IDC服务将为客户提供像异地灾难备份、负载均衡、为跨国客户开通VPN服务等。
263数据集团也有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不占有强大的电信资源,可以通过与技术运行商合作来解决;263凭借其规模较大的接入的用户群,ISP运营的经验以及一个相当有规模的网站,从而提出263自己的经营模式。他们将这三方面的资源互动,了解客户面临的问题,然后根据网站里的资源和IDC已经有的服务,针对企业的特色创建适合它的模式。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IDC意识到服务目标还是应该放在传统企业。随着经营模式全球化,企业的业务需求日渐提升,减少成本压力、适应现代市场交易和消费的模式、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等;企业对业务外包也充满顾虑:信息安全;服务保证(是否了解自己的业务模式);是否能真正降低成本等等。当企业没有网络而不能够运行的时候,我们才认为它是依赖网络的,就是网络是不可能分割的方式和手段。但事实上我们目前的国有企业信息平台只是为搭建信息平台而搭建,而它并不依赖信息平台,据有关调查数字表明,北京企业上网率超过90%,但实际上直接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业业务、管理、经营活动的不到其中的10%。让企业依赖信息平台,将是一个长时间的培训、教育、改革的过程。
首创网络有限公司朱英杰副总裁认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在网上进行商务活动的需求,而目前许多企业选择的托管虽然对其网络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只是解决了一个设备的问题,没有为企业彻底解决网络化的种种烦恼。首创在北京、上海、广州拥有6个数据中心,但首创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IDC公司或者IT服务商,而是定位在为传统企业提供服务的全面服务的提供商。首创推出的“管理+托管+服务”提供从域名注册、EMAIL开通一直到网站发布和维护的全程一站式服务,不仅帮助传统企业进入网络化大门,还提供全面的培训和完善的7×24小时的服务,并辅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降低成本。
虽然目前多数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停留在信息发布和交易阶段,但是人们对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趋势信心十足。4月中旬,国研科技与Intel、Dell、联迪东方、万维通科技共同推出“专业的电子商务数据中心——e商苑”,在国研科技所属的北京国研网络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正式落成,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电子商务增值服务:门户网站异地镜像服务、内容分布服务、门户网站高可用性服务、缓存加速服务、B-to-C电子商务加速服务、B-to-B电子商务服务、VPN安全加密服务、流量统计分析服务、数据存储备份服务等。其目的也是为中小企业上网和深化电子商务提供功能和服务完善的、低成本及高效率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一条龙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进整个部门的电子商务流程。
房地产商也不再坐视电信公司铺到自家地里的大路而无动于衷了,要赚钱大家一齐赚。北京安地集团在热销楼盘“今典花园”里建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IDC,由北京电信把这个IDC和小区所有的用户连通,并且通过2M的专线和全国主要大城市的小型电影院连通。然后,就像电信公司和电影台合作向社区用户提供“电视+电话点歌”一样,这个IDC可以通过做数码电影交易和电信公司共分收益。安地公司可以和电影公司分享收益。电信公司不但可以从安地的IDC拿到可观的宽带月租费,还可以向用户收取大量上网费。
在安地集团总裁张宝全看来,电信公司就是铺路的,虽然可以运营,但最好是靠路为生,收流量费;房地产商就是在路上开店的,什么生意赚钱就做什么,可以向用户收费,向ICP、ISP收费。房地产商赚得越多,耗费电信的带宽就越大,电信也就赚得越多。这就是“双赢”,只要别让任何一方袖手旁观就成。
“今典花园”5000平米的IDC仅仅是个试点。张宝全的整体构想是在中关村做一个全国最大的IDC(覆盖20万平方米),然后吸引投资者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并到香港上市。这个IDC要完成新经济下企业的整个过程,即拥有最大的基础厂房,做最大的网络产品供应商,拥有最大的终端用户群。中国加入WTO后,这个IDC还可以和国外的电信公司合资经营,那就不仅是网络内容提供商了,还要有传统电信服务,安地公司就成了变相的“电信商”。
信息化的发展,关键是应用是目的,联网是手段,达到信息化的最大共享。信息化是整体的,而不是一个部门,也不是一个行业。而且信息必须跟传统的行业结合。行业的需求是市场驱动的,已不再是资本驱动的。仅仅依靠资本运作,而不考虑自身业务方向和实力的人和企业;只想凭借某种热潮进行创业投机而不具备基本创业条件的人和企业以及生搬硬套所谓“模式”的企业,今年一定是没有太多的发展机会,甚至会影响到生存的问题。对于那些有合适的投资基础和预期规划,又有实实在在的产品与服务,而且企业的宗旨明确为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应当是具有发展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