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时代下的“反英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hee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下简称《军规》)中描写了一场虚构的美德战争,但作者真正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机构中的个人关系”[1],而不是战争。为此,海勒从人物角度入手,对小说的结构作了巧妙安排。全书四十二章中有三十七章以人物命题,每一章重点描写一个人物,每一个人物又都有相对独立的故事,使整部作品构成一个密集庞大、有纲有目的人物关系网。
  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很多:卡斯卡特上校、科恩中校、斯克斯考夫中尉、伙食管理员米洛,以及他们的上级佩克姆上将、德里特上将,等等,这些人物形象各异、性格不一。专横无礼的上层官僚代表卡斯卡特,为了自己的仕途,置士兵的安危于不顾。他和科恩中校、斯克斯考夫中尉等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保护伞,因此他们任何荒诞的言行都成了具有合理合法性的真理,从而可以随意捉弄人、压制人甚至毁灭人。在这样的情境下,普通士兵沦为惟命是从、失去个人自由意志的非人,也就成了必然:严肃而又热情的克莱文杰,在整队时因为摔了一跤就被送上了军事法庭,最后在一次例飞中丧生;亨格利·乔日日渴盼回国,终于还是在漫长的等待中死去;邓巴为了求生,不惜把自己摔成脑震荡躲到医院里,但仍然难逃厄运,还是被卡斯卡特上校弄成了“失踪”……
  作品中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与传统文学中的人物相比,无论在形象上,还是性格塑造上,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荒诞可笑,但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布莱克上尉为了抵制新任中队长梅杰少校,一夜之间竟然发起了一场所谓的宣誓效忠运动。所有作战的官兵到情报室领取图囊时,都要签一个忠诚誓约,到降落伞室领取防弹衣和降落伞时,要签第二个,而到了管理摩托车的鲍金顿中尉那里,还要签第三个……甚至领饷,到军中小卖部买东西,让意大利的理发师理发,等等,也都要签誓约。小说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在食品柜的那一头,来得早的那些人一手托着一盘菜,正在向国旗宣誓,以便可以获准坐下吃饭,还有一批来得更早的人,已经围着餐桌坐了下来,这时正在唱《星条旗》,为的是唱完后用桌上的盐、胡椒粉和番茄酱。”[3]这段故事滑稽可笑,但布莱克上尉却正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原型”。
  另一个人物米洛,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伙食管理员,可由于善于钻营,后来竟然办起了一个跨国联营公司。为了牟取暴利,他可以调动德国飞机,甚至用美国飞机去轰炸美国。这是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同时也是美国社会腐败现象的象征。
  而主人公尤索林,则更是这些反英雄人物中的“英雄”。在传统小说中,主人公常常是作者和读者心中的理想人物与正面人物,但《军规》却反其道而行之,尤索林是一个“怕死鬼”、“逃兵”。为了不再去执行轰炸任务,他装疯卖傻,装疯不成便逃跑。主人公如此,书中的其他次要人物,如“拼命忍住眼泪来表示自己坚定信心”的克莱文杰,将全部黑市买卖的收入都花在纯威士忌酒和下流画片上的内特勒,逆来顺受、不知痛苦的“妖怪”阿发则,等等,都是一些特殊的人物。他们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卑微小人,或是社会某一侧面的化身。这一群小人物,看透了人生处境的尴尬,试图反抗,却无一例外地落于社会矛盾的阴谋与怪圈之中。他们以既反叛又逃逸、既斗争又妥协、既激昂又萎靡的姿态,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适应着,这也正是理解黑色幽默艺术特色的两个角度与切入点。它不仅是喜剧与悲剧的艺术组合形式,而且是消极与积极的人生混合式态度,更是乐观与悲观的人性生存状况。
  “反英雄”,是指解构人们印象中那些英雄的形象,或者只关注那些生活中最为庸常的生命。在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从人的生存本能出发,在小说中体味和反映凡俗生命中所有的内容。[4]《军规》所极力塑造的就是“反英雄”式的人物。与传统小说中的那些理想人物、正面人物大相径庭,他们或天真幼稚,或狂妄自大,或卑鄙无耻。既不像神话中的那些人物一样有超群的智力与体力,又不像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对社会的批判有超常的使命感。他们的生命力在于,在一系列必然和恐怖的事物面前,表现出了可笑的无能为力。所以,黑色幽默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怀疑一切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韵味,又有一定的自我追求。这些人物常常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坏自己所建构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议自己所接受的。尤索林就是一个“反英雄”式的典型。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内特勒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丹尼卡在何处做非法流产,以及卡尔吉尔是如何谋生的,但对尤索林的来历则一无所知。小说中既没有详述他的外貌,又没有交代他任何特别的背景,更没有他详细的生平介绍。很明显,作者想让读者把尤索林看作“平常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猜测和勾画。不过,从尤索林最初的参战行为来看,他是个正直、诚实且富有爱国心、有理想的血性军人。他抱着为祖国作战的信念,鼓足勇气加入战争,在最初的战斗中就表现得非常勇敢:受命带领六架飞机去轰炸一座德国桥梁。其他五名轰炸员在第一次飞越目标时就投了弹,不但没有命中目标,反而葬送了所有机组人员的性命。只有尤索林在周围没有其他飞机作掩护的情况下,大胆地两次穿越目标上空,并投弹轰炸桥梁,完成任务。他因此被提升为上尉,获得一枚勋章。
  然而后来,在勇敢、正直、诚实和爱国宣传的背后,尤索林看到的真相使他大失所望。卡斯卡特上校野心勃勃,因为自己没有当上将军而垂头丧气;为了讨好特种警备队司令官佩克姆将军,他命令随军牧师祈祷:“让炸弹落得更集中些吧!”因为佩克姆将军认为炸弹集中爆炸时拍出来的照片特别好看。另一位负责空军军官操练的斯克斯考夫中尉,好战成性,对战争伤亡从来都无动于衷,“每个星期都有一批要进屠宰场而被宰掉的年轻小伙子落到他手里”,任他宰割。为了通过阅兵式出人头地,他熬夜弄出来许多玩具士兵进行演习,甚至让自己的妻子在屋子里转圈演习步伐;为了达到目的,他灭绝人性,竟想出用铜丝把飞行员的手腕固定在胯骨上的办法,练习不摆动双臂的步伐。最终,他竟然是以不摆手的行军步伐夺得阅兵比赛冠军,被誉为“军事天才”。
  所有这一切,都让尤索林感觉到:他对战争的贡献,不过是对这些所谓英雄的成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然而,替这些人升官发财卖命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十分愚蠢的:“我抬头一看,就只看见人们拼命捞钱。我看不见上帝,看不见圣人,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悲剧,拼命捞钱。”[5]
  由于这个发现,以及引起的思考,尤索林从“战斗英雄”变成了“反英雄”的典型。于是,他千方百计地争取“活下去”,只要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就是一种胜利。为了不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被打死,他装疯,申请停止飞行。在一次执行轰炸任务的途中,他以对讲机出了毛病为由,脱离战斗返航;为了避免在不断增加的飞行任务中被打死,在授奖大会上,别人穿得整整齐齐,他竟光着屁股站在列队里;他还经常装病,一次次被抬往医院……
  由此来看,尤索林的临阵脱逃,并不是真的怕死,而是不愿再为那些军事官僚们的升官发财继续卖命,成为他们手下的牺牲品;他对当局所宣传的正义、勇敢、牺牲和爱国信念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他在认识上高于自己的同伴——他们一个个麻木不仁、醉生梦死,连求生的本能都忘了。尤索林则不同,他在行动上敢于反抗当权的长官们,既认识到了他所处世界的疯狂,又在其中作出了正直的选择:放弃能给自己带来荣耀的肮脏交易,问心无愧地当逃兵,逃往幻想中的自由天地。他以“反英雄”开始,最后又变成了一个真正不同于传统英雄的新“英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尤索林是这个混乱、颠倒世界里唯一的觉醒者。他看透了这个荒诞世界的本质,具有了一种别具一格意义上的觉醒意识,因此是“英雄”,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英雄:他没有为战争的胜利而主动贡献自己或牺牲自己,相反,他一直在逃避。他一味地看重生命的意义,并成功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人物身上,传统程式化的英雄概念被背叛甚至被消解,生命的意识上升为主要话语。
  可以说,尤索林是一个“生命守望者”的形象。他的生命意识,反映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知识阶层对战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深忧虑和思考,表现出美国知识阶层试图摆脱形而上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他们的束缚而作出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后的徒劳。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徒劳与无奈,海勒才选取了反讽的话语方式,塑造了尤索林这个“反英雄”式的主人公形象。然而作者的真实用意,并非在于塑造值得仿效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尤索林这个“反英雄”的斗争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讽刺和暴露当时社会的阴暗、丑恶和荒谬。
  
  参考文献:
  [1]戈宝全,朱维之.外国文学手册.北京出版社,1984.
  [2]约瑟夫·海勒著.南文,赵守垠,王德明译.第二十二条军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杨任敬.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2000.
  [4]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菲利普·汤姆森著.论怪诞.昆仑出版社,1992.
  [6]Anonymous,An Impolite Interview With Joseph Heller,in The Realist,vol.39,New York,1962.
其他文献
图/ 本刊记者 姜晓明  看着杭州下沙区的那片荒地,刘才英也曾怀疑,那个从义乌起家的年轻人是否真的可以建起一座民营大功率柴油机企业。这是2006年的3月,她刚刚从中国船舶制造总公司的领导岗位退下来不久,经朋友介绍认识施庆哲。那一次见面,让她诧异“老板居然这么年轻”。  那一年,施庆哲32岁,已经坐拥2亿身家,却有着与年龄并不相符的沉稳与低调。采访过施庆哲的记者都说,他哪像什么大型重工业企业的老板,
摘要: 在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让部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全部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利用“实验周”和“任务驱动”,构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实验教学模式,保证实验教学的合理性。  关键词: 课程改革高职教育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对于医学高职院校的医学工程类专业学生来说,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课程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很紧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众所周知,在医疗仪器维修
《苯酚》是苏教版化学选修五专题四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刚介绍了甲苯及醇的性质,学生对醇羟基的性质已有所了解,对“有机官能团的相互影响”的理念有朦胧的意识,但未清晰。教材将“有机官能团的相互影响”内容放在《苯酚》之后介绍。我作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一、教学尝试  第一种教法:  根据教材顺序先介绍苯酚的性质,后总结出“有机官能团的相互影响”的内容。  1.通过演示实验:
庄稼的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宽松的环境。一位哲人说:“民主的有无,民主的程度,在一定程度内决定着受教育者的品格,专制的教育培养不了健全的人格。”但是,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十分注重教学纪律,要求学生始终规规矩矩地“看、听、记”,教师问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极少有学生自由提问,学生的一些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学习纪律”所扼杀。与西方国家的生动活泼、自由随意的课堂教学相比
摘 要: 基于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的现状,本文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面展开实证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实践模式 自主学习    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者能完全用目标语进行符合交际要求的思维活动。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大批既具
摘 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中美两国由于文化背景、教育传统等的不同,在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就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以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教育 差异 思考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中美两国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导
[摘要]西方政府随着社会统治组织方式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次职能转变,政府职能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并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而我国自建国以来,政府职能变迁大都围绕机构改革展开。我国共进行了七次政府机构改革,结果是不断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政府职能始终没有出现质的转变,究其原因,长期的路径依赖使得政府职能难以走出既定的轨迹。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D035
摘 要: 现行五年制师范前三年使用的都是高中教材,其在编写体系上十分完整,符合学生认知层次性要求,但是针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教师还必须重视学生今后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文作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自读授课法”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五年制师范生 语文阅读能力 自读授课法    现行五年制师范前三年语文课都统一使用高中教材,其在编写体系上更为完整,更有层次性
美术课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即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思想的独创性,培养创造意识与能力,达到“乐学”、“乐创”、“能创”的教学境界。如何将教学内容,通过合理运用“主体式”教学模式来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课堂中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确立主体意识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当每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是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的音乐中心,最早的音乐出版行业就是在这里诞生的。人们对于威尼斯奢华的音乐生活早已经习以为常,在大运河旁的广场上、贵族的家中、娱乐饮宴上、教堂里,甚至在更加公开的场合中,人们沉浸在庆典仪式的音乐活动当中。在威尼斯绝大多数的大型庆典活动都会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内及广场上举行,在这些场合当中威尼斯城邦和教会的尊严通过尽可能壮观的场面以及丰富的音乐形式和音响效果而公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