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04-01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关乎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及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能使语文能够真正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呢?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里为使学生们获得他们真正需要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教师的选择能力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才最适合学生当前的需要;应该采用哪种种教学方法,才更适合自己所教内容;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选择能力的一种考验。可以说,教师的选择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拥有一定的选择能力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保证。
受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生怕在课堂上有一点点疏漏,于是在备课过程中更是面面俱到,毫无选择的力求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把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从字词的认读到作者简介再到文章的分析,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把课堂“塞得满满的”。学生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交流的时间,整个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纵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们仍然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语文教学效率地下的原因并没有得到改善。
从我国的教材编写体例来看,我国的教材以文选型教材为主,另外受到“以读带写、带听说”观念的影响,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就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提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和体验,明确了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同时也是阅读过程中的对话者之一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具备更高的选择能力,使学生有所得,也使自己的教学切切实实的落实到教学目标上来。
那么,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我们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捕捉教学有效信息的能力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从中我们看出,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问题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看,教学内容既不是课程标准上的理念也不是教参上拿来就可以用的材料,而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在了解、分析学情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后确定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筛选信息、善于捕捉有利于教学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第二单元选取了北宋词人柳永的两首词《望海楼》、《雨霖铃》,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注释中解释“望海楼”是词牌名外还介绍了了该词创作的背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对信息的选择与辨别能力,可能只会提醒学生看一下注释即可。但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这条注释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有极大的帮助。作者柳永在应考的途中,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而写,写这首词是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怀着什么心理写的呢,讲到这里学生们对写作的背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妨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解读这首词。另外一首词中,注解也注释了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而作的,两首词分别是在赶考的路上作的,一首是离开赶考地时作的,两首词有着两种不同的基调。如果我们泛泛的下个结论,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另外,在讲解《雨霖铃》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更倾向于作者表达的是与恋人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但是根据注释信息仔细思考便会发现,古代历来有把“美人”比做国家、君主、朝廷朝廷之说,而这首诗是在作者离开应考地而写,作品中哀婉的基调很可能是作者感到自己与仕途无缘时的惆怅、无奈与痛惜,如果毫无根绝的说这是与恋人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显然是苍白的。所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加强捕捉有效教学信息的能力。
提高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的能力。面对众多的教学模式和 不同教学理念,并不是任何一种理念和方法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拿来就套用的,到底那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所以,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辨别和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的能力来服务教学。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时,通篇都是合作、探究等字眼,但并未考虑自己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于这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问题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的目的,具体设计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合作探究问题2,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在这堂语文课中,类似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使用“当下流行的新词”走的还是以前的“老路子”,其根源在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没有选择的能力,很多问题是学生不需要讨论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但是盖上了“合作探究”的帽子,在课堂上就一定要学生讨论、交流,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学生在这种无效的讨论中并没有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可见,提高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原则与辨别能力是教师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提高合理的选择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资源作为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包括了除教材外的很多资源,例如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走进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但是,是不是运用的教学资源越多我们的语文课就会越生动,越有效呢?笔者认为,教学资源虽然为语文教学带来的很多便利也给语文老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 的要求,即提高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能力。很多教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幻灯片,但是很多情况下因为其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能力的匮乏,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把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目的是使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半节课的时间用来观察苏州园林的美,表达与交流看了图片后的感受。结果好端端的一堂说明文的课,成了苏州园林的欣赏课。相反,有的老师教学口语交际课《假如我是导游》时,巧妙的利用了幻灯片制造情景,向同学们展示了各个地方的名声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能力。所以,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能力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的能力。教学资源众多的现代语文课堂,如果教师不具备对教学资源的甄别与选择的能力,学生很可能会在花哨的课堂上“安乐死”。
语文教师对教学的各个方面的选择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合宜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之合理的教学资源,使我们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学有所得。在现代化的今天,语文教师有必要提升自己甄别与选择的能力,给学生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真真正正有所得。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关乎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及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能使语文能够真正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呢?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里为使学生们获得他们真正需要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教师的选择能力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才最适合学生当前的需要;应该采用哪种种教学方法,才更适合自己所教内容;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选择能力的一种考验。可以说,教师的选择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拥有一定的选择能力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保证。
受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生怕在课堂上有一点点疏漏,于是在备课过程中更是面面俱到,毫无选择的力求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把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从字词的认读到作者简介再到文章的分析,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把课堂“塞得满满的”。学生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交流的时间,整个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纵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们仍然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语文教学效率地下的原因并没有得到改善。
从我国的教材编写体例来看,我国的教材以文选型教材为主,另外受到“以读带写、带听说”观念的影响,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就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提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和体验,明确了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同时也是阅读过程中的对话者之一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具备更高的选择能力,使学生有所得,也使自己的教学切切实实的落实到教学目标上来。
那么,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我们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捕捉教学有效信息的能力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从中我们看出,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问题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看,教学内容既不是课程标准上的理念也不是教参上拿来就可以用的材料,而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在了解、分析学情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后确定的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筛选信息、善于捕捉有利于教学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第二单元选取了北宋词人柳永的两首词《望海楼》、《雨霖铃》,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注释中解释“望海楼”是词牌名外还介绍了了该词创作的背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对信息的选择与辨别能力,可能只会提醒学生看一下注释即可。但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这条注释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有极大的帮助。作者柳永在应考的途中,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而写,写这首词是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怀着什么心理写的呢,讲到这里学生们对写作的背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妨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解读这首词。另外一首词中,注解也注释了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而作的,两首词分别是在赶考的路上作的,一首是离开赶考地时作的,两首词有着两种不同的基调。如果我们泛泛的下个结论,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另外,在讲解《雨霖铃》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更倾向于作者表达的是与恋人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但是根据注释信息仔细思考便会发现,古代历来有把“美人”比做国家、君主、朝廷朝廷之说,而这首诗是在作者离开应考地而写,作品中哀婉的基调很可能是作者感到自己与仕途无缘时的惆怅、无奈与痛惜,如果毫无根绝的说这是与恋人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显然是苍白的。所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加强捕捉有效教学信息的能力。
提高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的能力。面对众多的教学模式和 不同教学理念,并不是任何一种理念和方法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拿来就套用的,到底那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所以,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辨别和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的能力来服务教学。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苏州园林》时,通篇都是合作、探究等字眼,但并未考虑自己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于这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问题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的目的,具体设计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合作探究问题2,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在这堂语文课中,类似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使用“当下流行的新词”走的还是以前的“老路子”,其根源在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没有选择的能力,很多问题是学生不需要讨论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但是盖上了“合作探究”的帽子,在课堂上就一定要学生讨论、交流,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学生在这种无效的讨论中并没有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可见,提高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原则与辨别能力是教师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提高合理的选择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资源作为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包括了除教材外的很多资源,例如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走进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但是,是不是运用的教学资源越多我们的语文课就会越生动,越有效呢?笔者认为,教学资源虽然为语文教学带来的很多便利也给语文老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 的要求,即提高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能力。很多教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幻灯片,但是很多情况下因为其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能力的匮乏,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把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目的是使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半节课的时间用来观察苏州园林的美,表达与交流看了图片后的感受。结果好端端的一堂说明文的课,成了苏州园林的欣赏课。相反,有的老师教学口语交际课《假如我是导游》时,巧妙的利用了幻灯片制造情景,向同学们展示了各个地方的名声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能力。所以,对教学资源的选择能力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的能力。教学资源众多的现代语文课堂,如果教师不具备对教学资源的甄别与选择的能力,学生很可能会在花哨的课堂上“安乐死”。
语文教师对教学的各个方面的选择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合宜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方法加之合理的教学资源,使我们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学有所得。在现代化的今天,语文教师有必要提升自己甄别与选择的能力,给学生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使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真真正正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