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在“非升即走”的机制下,外文系讲师方艳华的转岗和微积分老师闫浩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5天里,帮方艳华请愿留任的毕业生来信有50多封。2011届毕业生王蕾的《请求清华留任方艳华老师》一文在网上被浏览就4200余次。(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非升即走”,是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首的国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他们试图引入一个全新的竞争与淘汰的机制。在用人制度一成不变、死水一潭的现象面前,这样的创新无疑像一股清新的空气,为用人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活力。
但是,通过方艳华老师“非升即走”,很多学生不买账的现实,却足以证明这项改革存有瑕疵。学生的感受和制度中间的距离,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地方。这显现的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非升即走”暴露出的是我们依然坚持的“看证书用人”的尴尬。
职称确实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水平。但是,一个人的水平的反映点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职称就可以涵盖的。我们都知道,这些年我国高校中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有的教授的学历是假的,有的教授的职称是假的,有的教授的学术是假的,甚至有很多人会抄袭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这都是为什么?这都是因为我们的用人制度出了问题。
能不能提拔一个人,我们看的是他的学历。能不能为一个人涨工资,我们看的是他的职称。于是,在这种诱惑之下,一些教授、领导开始耐不住寂寞了,他们开始购买国外的“野鸡”文凭,他们开始学术造假,为的就是能够有一个更高级别的职称,换来前途无量。
清华、北大等高校推出的“非升即走”的用人制度,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这种用人制度会激励大家的上进心,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加强学习,提升自我。但是,当他们的工资会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当他們的工作会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他们还会有一颗耐得住寂寞做学问的心吗?在这种压力之下,会不会有教师做“小动作”?
而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那些无需解聘的教授,那些按照学校规定已经步步高升的人,真的是知识最丰富的吗?他们的才能都用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上了吗?他们的职称真的就是水平的见证吗?显然不是。如果这种“非升即走”的用人制度也被借鉴到官场之上,那将会更加可怕。
学校的用人制度也是这样,当“非升即走”成为毫不留情的规定的时候,首先违反的就是劳动法,其次违反的就是科学的用人制度,因为职称的高低不是检验一个人水平的唯一标准。用人制度需要给那些踏踏实实的人推开一个甘于寂寞的窗口。“非升即走”需要结合实际业绩,这个业绩是教学的成绩,是学生的认可,而不是一个所谓的职称。
责任编辑 李菡丹
通过方艳华老师“非升即走”,很多学生不买账的现实,足以证明这项改革存有瑕疵。学生的感受和制度中间的距离,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地方。这显现的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非升即走”暴露出的是我们依然坚持的“看证书用人”的尴尬。
“非升即走”,是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首的国内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他们试图引入一个全新的竞争与淘汰的机制。在用人制度一成不变、死水一潭的现象面前,这样的创新无疑像一股清新的空气,为用人制度的改革带来了活力。
但是,通过方艳华老师“非升即走”,很多学生不买账的现实,却足以证明这项改革存有瑕疵。学生的感受和制度中间的距离,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地方。这显现的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非升即走”暴露出的是我们依然坚持的“看证书用人”的尴尬。
职称确实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水平。但是,一个人的水平的反映点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职称就可以涵盖的。我们都知道,这些年我国高校中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有的教授的学历是假的,有的教授的职称是假的,有的教授的学术是假的,甚至有很多人会抄袭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这都是为什么?这都是因为我们的用人制度出了问题。
能不能提拔一个人,我们看的是他的学历。能不能为一个人涨工资,我们看的是他的职称。于是,在这种诱惑之下,一些教授、领导开始耐不住寂寞了,他们开始购买国外的“野鸡”文凭,他们开始学术造假,为的就是能够有一个更高级别的职称,换来前途无量。
清华、北大等高校推出的“非升即走”的用人制度,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这种用人制度会激励大家的上进心,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加强学习,提升自我。但是,当他们的工资会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当他們的工作会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他们还会有一颗耐得住寂寞做学问的心吗?在这种压力之下,会不会有教师做“小动作”?
而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那些无需解聘的教授,那些按照学校规定已经步步高升的人,真的是知识最丰富的吗?他们的才能都用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上了吗?他们的职称真的就是水平的见证吗?显然不是。如果这种“非升即走”的用人制度也被借鉴到官场之上,那将会更加可怕。
学校的用人制度也是这样,当“非升即走”成为毫不留情的规定的时候,首先违反的就是劳动法,其次违反的就是科学的用人制度,因为职称的高低不是检验一个人水平的唯一标准。用人制度需要给那些踏踏实实的人推开一个甘于寂寞的窗口。“非升即走”需要结合实际业绩,这个业绩是教学的成绩,是学生的认可,而不是一个所谓的职称。
责任编辑 李菡丹
通过方艳华老师“非升即走”,很多学生不买账的现实,足以证明这项改革存有瑕疵。学生的感受和制度中间的距离,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地方。这显现的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非升即走”暴露出的是我们依然坚持的“看证书用人”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