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小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搞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点和要点。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体验;心理健康;内化
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那么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与时俱进,紧抓要点,搞好品德与社会教学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促使道德教育更贴近日常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高大上、假大空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如同海市蜃楼,无本之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一些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素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主动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教师可以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学生熟悉的现象,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比如,如果自己在生活中也遇到相同的情况,自己会怎么做,别人会怎样去评价自己,使他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意识到品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新课题,帮助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外,融入到社会大集体中。此外,还要注重和社会时事联系,在“有困难,我不怕”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相关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最害怕或者最难办的事情,共同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悟出相关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不要一味地依赖教师、他人,不要畏惧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它。
二、借助现代媒体,充实教学内容
小学生的认知毕竟有限,单纯地描述无法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基于此,教师要利用现代媒体,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老师可以将本节课适合的音频和视频引入课堂,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素材,开阔学生眼界,在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现代教学手段是多样的,新媒体的加入让很多想法成为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尝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不一样的课堂。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能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本学科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课堂上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良好的习惯。经常表扬学生,真诚地看重每一位学生,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最好的方法。
四、多以故事喻理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讲故事时,除了可以使用教材里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还可以通过正反对照给学生以启发,引发学生思考,从故事中明白道理。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要注意从故事中挖掘道理。
五、尝试换位体验,注重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同时,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体验;心理健康;内化
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那么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与时俱进,紧抓要点,搞好品德与社会教学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促使道德教育更贴近日常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高大上、假大空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如同海市蜃楼,无本之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一些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素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主动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教师可以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学生熟悉的现象,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比如,如果自己在生活中也遇到相同的情况,自己会怎么做,别人会怎样去评价自己,使他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意识到品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新课题,帮助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外,融入到社会大集体中。此外,还要注重和社会时事联系,在“有困难,我不怕”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相关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最害怕或者最难办的事情,共同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悟出相关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不要一味地依赖教师、他人,不要畏惧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它。
二、借助现代媒体,充实教学内容
小学生的认知毕竟有限,单纯地描述无法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基于此,教师要利用现代媒体,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老师可以将本节课适合的音频和视频引入课堂,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素材,开阔学生眼界,在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现代教学手段是多样的,新媒体的加入让很多想法成为可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尝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不一样的课堂。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能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本学科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课堂上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良好的习惯。经常表扬学生,真诚地看重每一位学生,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最好的方法。
四、多以故事喻理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讲故事时,除了可以使用教材里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可以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还可以通过正反对照给学生以启发,引发学生思考,从故事中明白道理。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要注意从故事中挖掘道理。
五、尝试换位体验,注重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同时,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