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搞好联合备课,大大减轻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一位老师做多门课程学案的负担,可以让他们有较多的时间来研究文本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保证二次备课顺利、高效地实施到教学实践中去。联合备课形式的新尝试,把参与备课的教师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与其它学校联合备课,促进教育资源的流通,加强集体备课的“开放”。在其它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工 、融入自己的元素。在借鉴、融入、反馈、修改、订正等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优化教育资源;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联合备课;教育资源流通;开放;个人元素;自主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教材版本的稳定性,电脑的普及,集体备课整理的一些资料可以长期保存,即使部分老师人事调动,仍有智慧结晶可以供新手借鉴,对新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联合备课是在集体备课指导思想下备课范围的泛化,它可以是校与校之间交流教学资源的集體备课形式,也可以是乡与乡教育资源的交流方式,甚至范围可以更广,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农村薄弱学校备课现状及联合备课的必要性
农村薄弱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点人更少,真正的集体备课就是大家“集体办公”,借助教辅资料“写”教案。有的学校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许多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分工备课,即教研组各成员进行分工,最终资源共享。有的学校将集体备课等同于主讲人备课。选出主讲人,由主讲人将单元的重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处理。其他教师就没有二次备课,没有融入个人元素,导致教条主义。
如果校与校之间建立公共学案交流电子平台,甄选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情编写出电子版“初案”,发放到学案交流平台,供同级同学科教师使用,这样大大减轻一位老师做多门课程教案的负担,让他们有较多的时间来研究文本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在“初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学情进行“附案”,加以修改、增删,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定案”。保证二次备课顺利、高效地实施到教学实践中去。在这些情形下校与校之间的联合备课就能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师资弱、备课任务重的问题。校际之间甚至更广范围的联合备课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联合备课“开放”与“自主”的探索及意义
伴随备课范围的扩大,联合备课工作也成为一项繁琐的工程,如何有效发挥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即发挥其“开放性”)?如何把公共资源变得更贴自己的学情,更具自己的特色(即发挥其“自主性”)?如何有条不紊地做好这项工作?都已摆在现实的高度,笔者对此也做了如下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一)联合备课“开放”的探索
联合备课如何达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阶段着手:
1.择优备课
“择优备课”首先要选择优秀备课人员;提前备课,打破以校为单位的范围,最低以乡镇为单位,不必让全体教师都参加,可以只从中青年教师中挑选,各级各科有两人即可,两人中必须有一人能熟练操作电脑,必须有一位学科业务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其次,“择优备课”指选择相对好的办公地点和设备,办公点必须有能连网的电脑。第三,“择优备课”也可在网上收索优秀备课资源。
2.电子汇集
“电子汇集”首先是各级各科备课人员要对下载后的资料进行整理,教材分析、教案设计和作业精选要做成Word格式,要能用A4纸打印,课件做成PPT格式(或Flash格式),每一课时建一个小文件夹,准确命名,每一单元建一个大文件夹,每一学期建一个总文件夹。其次,整理后的“电子”资源,各级各科备课人员用邮件、U盘或移动硬盘汇集到中心校专门存储。第三、中心校成立教育资源管理小组,配备专人对汇集的材料进行存储,要挑选工作负责、电脑操作精通的人员专门管理。
3.整理下发
“整理下发”,首先指中心校管理人员要对“电子”资源逐级、逐科、逐课检查,确保命名准确,易查找,无遗漏。其次,中心校管理人员要把“电子”资源复制到各校电脑中,按学科复制到每位教师的U盘中。第三、中心校“或学校”要分级分科把Word格式文档打印装订,制成“教案书”,发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担几门课就得到几本教案书,教师不用再重写教案,只需要融入个人元素,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联合备课过程凸显“自主”
联合备课如何更贴自己的学情,如何更具个人特色,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1.“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首先指教师要认真学习、翻阅“学案书”,要做到熟练运用“学案”进行上课。“学用”教案远比自己研究、书写教案花费的时间少的多。其次,教师要认真写教后反思,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案”修改或完善,在反思中成长。另外学校要组织对辅备的检查督促,定期专门开辟一个时间搞业务学习,大家总结使用“学案”的体会,预习、明确新“学案”内容,学校要有记录。
2.二次汇集、完善
对于运用新“教案”的上课情况,要以校为单位每周召开业务学习,每次要有2—3人(不少于学校总人数的1/4,人数多的学校可以教研组为单位)详细汇报一周来使用“教案”的体会,尤其要把教案中存在的不足谈出来,要有个人整改建议和观点。学校要负责整理、汇集教师们的建议和意见,每周一汇总,每月上报中心校。中心校要有专门人员收集、整理,要每月分发给该学科指定的备课人员,由备课人员甄选、修改,让全乡的“教案”日趋完善,实用性逐年提高
结语
在联合备课中教育资源的“开放”与“自主”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建立学校、乡镇为单位的教案库,让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大家所共用,让优秀的教育理念得以传承,既可以农村课业重的教师减轻负担,也利于新教师们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J].华东师大出版社
[3]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联合备课;教育资源流通;开放;个人元素;自主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教材版本的稳定性,电脑的普及,集体备课整理的一些资料可以长期保存,即使部分老师人事调动,仍有智慧结晶可以供新手借鉴,对新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联合备课是在集体备课指导思想下备课范围的泛化,它可以是校与校之间交流教学资源的集體备课形式,也可以是乡与乡教育资源的交流方式,甚至范围可以更广,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农村薄弱学校备课现状及联合备课的必要性
农村薄弱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点人更少,真正的集体备课就是大家“集体办公”,借助教辅资料“写”教案。有的学校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许多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分工备课,即教研组各成员进行分工,最终资源共享。有的学校将集体备课等同于主讲人备课。选出主讲人,由主讲人将单元的重难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处理。其他教师就没有二次备课,没有融入个人元素,导致教条主义。
如果校与校之间建立公共学案交流电子平台,甄选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情编写出电子版“初案”,发放到学案交流平台,供同级同学科教师使用,这样大大减轻一位老师做多门课程教案的负担,让他们有较多的时间来研究文本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在“初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学情进行“附案”,加以修改、增删,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定案”。保证二次备课顺利、高效地实施到教学实践中去。在这些情形下校与校之间的联合备课就能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师资弱、备课任务重的问题。校际之间甚至更广范围的联合备课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联合备课“开放”与“自主”的探索及意义
伴随备课范围的扩大,联合备课工作也成为一项繁琐的工程,如何有效发挥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即发挥其“开放性”)?如何把公共资源变得更贴自己的学情,更具自己的特色(即发挥其“自主性”)?如何有条不紊地做好这项工作?都已摆在现实的高度,笔者对此也做了如下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一)联合备课“开放”的探索
联合备课如何达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阶段着手:
1.择优备课
“择优备课”首先要选择优秀备课人员;提前备课,打破以校为单位的范围,最低以乡镇为单位,不必让全体教师都参加,可以只从中青年教师中挑选,各级各科有两人即可,两人中必须有一人能熟练操作电脑,必须有一位学科业务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其次,“择优备课”指选择相对好的办公地点和设备,办公点必须有能连网的电脑。第三,“择优备课”也可在网上收索优秀备课资源。
2.电子汇集
“电子汇集”首先是各级各科备课人员要对下载后的资料进行整理,教材分析、教案设计和作业精选要做成Word格式,要能用A4纸打印,课件做成PPT格式(或Flash格式),每一课时建一个小文件夹,准确命名,每一单元建一个大文件夹,每一学期建一个总文件夹。其次,整理后的“电子”资源,各级各科备课人员用邮件、U盘或移动硬盘汇集到中心校专门存储。第三、中心校成立教育资源管理小组,配备专人对汇集的材料进行存储,要挑选工作负责、电脑操作精通的人员专门管理。
3.整理下发
“整理下发”,首先指中心校管理人员要对“电子”资源逐级、逐科、逐课检查,确保命名准确,易查找,无遗漏。其次,中心校管理人员要把“电子”资源复制到各校电脑中,按学科复制到每位教师的U盘中。第三、中心校“或学校”要分级分科把Word格式文档打印装订,制成“教案书”,发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担几门课就得到几本教案书,教师不用再重写教案,只需要融入个人元素,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联合备课过程凸显“自主”
联合备课如何更贴自己的学情,如何更具个人特色,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1.“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首先指教师要认真学习、翻阅“学案书”,要做到熟练运用“学案”进行上课。“学用”教案远比自己研究、书写教案花费的时间少的多。其次,教师要认真写教后反思,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案”修改或完善,在反思中成长。另外学校要组织对辅备的检查督促,定期专门开辟一个时间搞业务学习,大家总结使用“学案”的体会,预习、明确新“学案”内容,学校要有记录。
2.二次汇集、完善
对于运用新“教案”的上课情况,要以校为单位每周召开业务学习,每次要有2—3人(不少于学校总人数的1/4,人数多的学校可以教研组为单位)详细汇报一周来使用“教案”的体会,尤其要把教案中存在的不足谈出来,要有个人整改建议和观点。学校要负责整理、汇集教师们的建议和意见,每周一汇总,每月上报中心校。中心校要有专门人员收集、整理,要每月分发给该学科指定的备课人员,由备课人员甄选、修改,让全乡的“教案”日趋完善,实用性逐年提高
结语
在联合备课中教育资源的“开放”与“自主”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建立学校、乡镇为单位的教案库,让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大家所共用,让优秀的教育理念得以传承,既可以农村课业重的教师减轻负担,也利于新教师们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J].华东师大出版社
[3]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