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远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课堂教学是一种补充和创造,能进一步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去感知教材,强化其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
[关键词]资源 课堂 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使学生感到味同嚼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是在抽象、呆板、静止、缺乏情趣的言语里进行的。
随着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现代远程资源已渗透到各科教学,许多教师摒弃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学模式,广泛借助现代远程资源辅助教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运用远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图象和声音,还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以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去感知教材,让单一的感知变得多样化,学生就会如浴春风,如沐春雨,陶醉于美的教学氛围中。同时,它能进一步激发兴趣,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三个不同程度的满足,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和“审美欲”。
一、巧用资源,创设情境
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情感冲动和主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巧用现代远程资源是一个有利条件。《草原》这篇课文,描写了草原特有的秀丽美景,赞扬了生活在草原上的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反映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上课开始,我采用“假想旅游”法,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坐在汽车上要到景色秀丽的草原去旅游,学生顿时精神振奋。接着播放草原风光: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学生随着镜头欣赏着迷人的风光,听着羊群的欢叫和嘹亮的歌声,不由心潮澎湃,激起喜欢、热爱大草原之情。这样,巧用远程资源,利用图像和音乐的渲染创设情境,强化了情感渗透力,为课堂教学作好了有力的铺垫。
二、活用资源,促进感悟
小学课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人世间多姿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但有些和学生生活阅历有较大差距的文章内容,学生感悟较吃力。对此,我们可以借助远程资源,搜集相关信息,帮助学生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如:一百多年前发生在北京圆明园的那场大火,对小学生来说实在太遥远,太陌生了。他们很难体验到《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作者表达的极其丰富、极其强烈和极具变化的情感。如何启迪学生心灵上的顿悟,沟通他们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是读懂这篇课文的关键。教学时,我先播放园中的美景图片:“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武陵春色”……以此唤起学生心中美的感受;然后播放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时,教室里群情激发,惊叹圆明园的美,震惊圆明园的毁灭,愤恨毁灭者的野蛮,谴责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善用资源,升华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方法。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心中储蓄了一定的情感冲动。此时此刻,如果能借助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情感和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含情朗读,倾吐情感,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我适时启用远程资源,为学生播放画面: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动,志愿军战士将身子探出车窗外,不断地挥着手。站台上挤满了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他们追着列车跑着,跑着……同时,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中朝人民真挚而感人的深厚情感和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学生融情入境,在声和景的结合中获得情感共鸣,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读起来,有的同学眼中浸满了泪水。
四、利用资源,启发想像
合理的想象,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让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利用现代远程资源,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有力平台。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我适时将课件资源中的图画一幅幅呈现出来,然后我又问:“要把这些画面连起来需要一处重要景物,读读词,看看是什么?”学生回答:“小溪。”接着,我一边播放溪水声,一边将画面巧妙连接,成为一幅完整的村居图。最后,我问:“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顿时学生思维活跃,争着举手发言,描绘了一幅幅悠闲而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图。
总之,成功借助现代远程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一种美的创造。而创造美是永无止境的,愿我们为语文教学达到美的境界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1期
[2]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教育导报,2007年第9期
[关键词]资源 课堂 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使学生感到味同嚼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是在抽象、呆板、静止、缺乏情趣的言语里进行的。
随着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现代远程资源已渗透到各科教学,许多教师摒弃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学模式,广泛借助现代远程资源辅助教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运用远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图象和声音,还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以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去感知教材,让单一的感知变得多样化,学生就会如浴春风,如沐春雨,陶醉于美的教学氛围中。同时,它能进一步激发兴趣,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三个不同程度的满足,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和“审美欲”。
一、巧用资源,创设情境
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情感冲动和主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巧用现代远程资源是一个有利条件。《草原》这篇课文,描写了草原特有的秀丽美景,赞扬了生活在草原上的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反映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上课开始,我采用“假想旅游”法,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学生现在坐在汽车上要到景色秀丽的草原去旅游,学生顿时精神振奋。接着播放草原风光: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学生随着镜头欣赏着迷人的风光,听着羊群的欢叫和嘹亮的歌声,不由心潮澎湃,激起喜欢、热爱大草原之情。这样,巧用远程资源,利用图像和音乐的渲染创设情境,强化了情感渗透力,为课堂教学作好了有力的铺垫。
二、活用资源,促进感悟
小学课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人世间多姿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但有些和学生生活阅历有较大差距的文章内容,学生感悟较吃力。对此,我们可以借助远程资源,搜集相关信息,帮助学生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如:一百多年前发生在北京圆明园的那场大火,对小学生来说实在太遥远,太陌生了。他们很难体验到《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作者表达的极其丰富、极其强烈和极具变化的情感。如何启迪学生心灵上的顿悟,沟通他们和作者的情感体验,是读懂这篇课文的关键。教学时,我先播放园中的美景图片:“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武陵春色”……以此唤起学生心中美的感受;然后播放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时,教室里群情激发,惊叹圆明园的美,震惊圆明园的毁灭,愤恨毁灭者的野蛮,谴责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善用资源,升华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方法。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心中储蓄了一定的情感冲动。此时此刻,如果能借助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情感和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含情朗读,倾吐情感,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我适时启用远程资源,为学生播放画面: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动,志愿军战士将身子探出车窗外,不断地挥着手。站台上挤满了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他们追着列车跑着,跑着……同时,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中朝人民真挚而感人的深厚情感和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学生融情入境,在声和景的结合中获得情感共鸣,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读起来,有的同学眼中浸满了泪水。
四、利用资源,启发想像
合理的想象,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让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利用现代远程资源,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积极参与,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有力平台。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我适时将课件资源中的图画一幅幅呈现出来,然后我又问:“要把这些画面连起来需要一处重要景物,读读词,看看是什么?”学生回答:“小溪。”接着,我一边播放溪水声,一边将画面巧妙连接,成为一幅完整的村居图。最后,我问:“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顿时学生思维活跃,争着举手发言,描绘了一幅幅悠闲而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图。
总之,成功借助现代远程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一种美的创造。而创造美是永无止境的,愿我们为语文教学达到美的境界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1期
[2]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教育导报,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