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是教学质量形成的基本单元,要构建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包含课程建设系统、监控评价系统、激励约束系统和教学条件保障系统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提出以“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监控评估-反馈处理”为主线,以政策导向、制度监督激励、条件建设为支撑的运行机制。研究成果运用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有关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教学质量的保证既涉及教师和学生、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教学评价标准等要素,又涉及教学实施、质量监控、评价反馈等过程,已有研究成果多从要素或过程角度构建系统[1,2],或偏重要素建设,或偏重监控、评价等过程。但研究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践效果不理想。本文从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出发,在分析课程对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围绕课程建设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基于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课程是培养计划的基本组成单元,只有保证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教学质量链条的起点[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国外特别是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就是围绕课程开展的[4,5]。
课程建设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结合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特点,通过合理配置与培养课程教学团队、合理设计和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或建设教材及相关资料、运用先进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建设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为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围绕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包括一系列政策、制度、监控评价和教学条件等保障支撑过程和要素。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提高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教学主体的行为进行激励约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其次,课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条件支撑。包括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践教学基地、网络教学条件等。
最后,为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控评价系统。包括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评教、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课程建设的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监控、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课程建设系统、监控评价系统、激励约束系统和教学条件保障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二、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为保证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本文引入PDCA循环理念构建体系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做好课程建设规划为起点,以课程教学质量为基本控制单元,通过教学过程实现课程建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并将监控评价结果反馈于课程建设规划,形成闭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而为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教学工作各方的监督激励,必须辅以政策导向和制度监督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条件建设。
因此,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要以“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教学(Do)-监控评估(Check)-反馈处理(Action)”(PDCA)为主线,以政策导向、制度监督激励、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和支撑。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具体而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是对课程建设措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课程资源、课程考核等方面做出的全面规划。具体来讲,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和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和结构安排,进而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计划。
2.课程教学(Do)。课程教学是课程建设内容的实施过程,是教学质量形成的“第一现场”,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课程建设的内容得以完美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课程建设内容或教学过程。
3.监控评估(Check)。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是评价课程建设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可以通过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听课、教学督导听课、检查、教学团队互评、学生评教等形式进行。监控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还包括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课堂组织、讲解、启发引导以及学生到课、听课情况及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实训或实验的结果等,考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4.反馈处理(Action)。根据教学监控评估获得的大量信息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反馈给教学参与各方。如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教学过程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学政策、管理制度、教学条件、学生管理等问题应反馈给教务、学工等相关部门,并研究改进措施,制订解决方案,作为下一循环改进的依据,以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6]。
5.政策导向与制度监督激励。合理有效的政策导向、监督激励制度是提升教学组织体系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保证教学各环节的质量,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教学质量保证方针和政策,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突出教学方面的业绩,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建设成果的奖励力度。制度建设方面,制订教学质量评定标准,为严格监控和正确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依据;建立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围绕教学的各个方面,建立教学奖励制度,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的热情;在岗位津贴、年终奖励分配等方面,应重点向教学倾斜。对学生的监督激励制度应以严格考试制度为基点,包括制订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严格考风考纪,建立课堂考勤制度,设置各种奖励,加大奖学金的力度和覆盖面等,引导并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6.教学条件保障。教学条件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7]。应结合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的需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如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活动场所,以及购置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情报资料,进行网络及信息化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
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强调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价值目标原则,以将传授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实践、集成和创新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为目标,为学生提供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其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所需要的理论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1.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建立“1234”课程规划体系,即“一条主线、两大基础、三个结合、四个突出”。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工程管理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和总体目标;两大基础是指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三个结合是指应结合课程体系设置、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学生就业去向等因素合理安排具体讲解内容和深度;四个突出是指结合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建立突出案例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突出科研融入教学与突出教书育人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课程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提前给出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让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待讲解相关理论要点之后,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参与式、体验式和交互式等实践教学,如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播放录像、扩展阅读、赴项目现场调查走访等,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了解和亲身感受项目管理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特别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课堂专题讨论发言、课外调查报告、课外作业等成绩占40%以上。课程配备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研实践融入教学,并采取开放式教学思路,就某一专题邀请工程管理专家走进课堂,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项目管理实践。针对工程项目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工程项目质量责任终身制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使学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自控的同时,课程教学团队邀请校内教学督导专家对课件、教案、课堂教学等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意见;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学生评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建设及教学的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保障支撑条件建设。在现有教学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又配备了工程项目管理图书资料,与相关单位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有关职称评定、岗位津贴分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等也为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提供了保障。
4.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施效果。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并争取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围绕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教学团队教师先后获得了校“十佳课件”、“十佳教案”、“十佳讲课”竞赛奖励及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教学督导专家、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好评。由于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肖坤,陈粟宋. 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 (14):75-77.
[2] 高小华,刘福来. 论高校教学质量直接控制系统的构建[J]. 教育学术月刊,2010(3):55-56.
[3] 潘懋元,周群英.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4] 高海生,沈红. 基于自我评估的高校教学质量内部保证体系的理论构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47-52.
[5] 罗丹. 突出“课程”要素 保障教学质量——华威大学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127-131.
[6] 马喜珍. PDCA循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31-33.
[7] 刘建凤,樊顺厚. 加强高等学校教学条件建设与保障的若干思考[J]. 中国冶金教育,2008(4):72-74.
[本文为中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系统和可持续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资助课题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有关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教学质量的保证既涉及教师和学生、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教学评价标准等要素,又涉及教学实施、质量监控、评价反馈等过程,已有研究成果多从要素或过程角度构建系统[1,2],或偏重要素建设,或偏重监控、评价等过程。但研究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践效果不理想。本文从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出发,在分析课程对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围绕课程建设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基于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课程是培养计划的基本组成单元,只有保证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教学质量链条的起点[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国外特别是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就是围绕课程开展的[4,5]。
课程建设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结合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特点,通过合理配置与培养课程教学团队、合理设计和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或建设教材及相关资料、运用先进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建设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为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围绕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包括一系列政策、制度、监控评价和教学条件等保障支撑过程和要素。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提高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教学主体的行为进行激励约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其次,课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条件支撑。包括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践教学基地、网络教学条件等。
最后,为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控评价系统。包括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评教、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课程建设的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监控、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课程建设系统、监控评价系统、激励约束系统和教学条件保障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二、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为保证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本文引入PDCA循环理念构建体系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做好课程建设规划为起点,以课程教学质量为基本控制单元,通过教学过程实现课程建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并将监控评价结果反馈于课程建设规划,形成闭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而为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教学工作各方的监督激励,必须辅以政策导向和制度监督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条件建设。
因此,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要以“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教学(Do)-监控评估(Check)-反馈处理(Action)”(PDCA)为主线,以政策导向、制度监督激励、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和支撑。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具体而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是对课程建设措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课程资源、课程考核等方面做出的全面规划。具体来讲,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和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和结构安排,进而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计划。
2.课程教学(Do)。课程教学是课程建设内容的实施过程,是教学质量形成的“第一现场”,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课程建设的内容得以完美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课程建设内容或教学过程。
3.监控评估(Check)。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是评价课程建设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监控评估可以通过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听课、教学督导听课、检查、教学团队互评、学生评教等形式进行。监控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还包括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如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课堂组织、讲解、启发引导以及学生到课、听课情况及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实训或实验的结果等,考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能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4.反馈处理(Action)。根据教学监控评估获得的大量信息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反馈给教学参与各方。如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教学过程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学政策、管理制度、教学条件、学生管理等问题应反馈给教务、学工等相关部门,并研究改进措施,制订解决方案,作为下一循环改进的依据,以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6]。
5.政策导向与制度监督激励。合理有效的政策导向、监督激励制度是提升教学组织体系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保证教学各环节的质量,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教学质量保证方针和政策,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突出教学方面的业绩,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建设成果的奖励力度。制度建设方面,制订教学质量评定标准,为严格监控和正确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依据;建立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围绕教学的各个方面,建立教学奖励制度,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的热情;在岗位津贴、年终奖励分配等方面,应重点向教学倾斜。对学生的监督激励制度应以严格考试制度为基点,包括制订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严格考风考纪,建立课堂考勤制度,设置各种奖励,加大奖学金的力度和覆盖面等,引导并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6.教学条件保障。教学条件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7]。应结合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的需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如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活动场所,以及购置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情报资料,进行网络及信息化建设,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
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强调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价值目标原则,以将传授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实践、集成和创新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为目标,为学生提供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其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所需要的理论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1.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建立“1234”课程规划体系,即“一条主线、两大基础、三个结合、四个突出”。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工程管理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和总体目标;两大基础是指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三个结合是指应结合课程体系设置、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学生就业去向等因素合理安排具体讲解内容和深度;四个突出是指结合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建立突出案例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突出科研融入教学与突出教书育人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课程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提前给出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让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待讲解相关理论要点之后,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参与式、体验式和交互式等实践教学,如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播放录像、扩展阅读、赴项目现场调查走访等,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了解和亲身感受项目管理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特别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课堂专题讨论发言、课外调查报告、课外作业等成绩占40%以上。课程配备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研实践融入教学,并采取开放式教学思路,就某一专题邀请工程管理专家走进课堂,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项目管理实践。针对工程项目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工程项目质量责任终身制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使学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自控的同时,课程教学团队邀请校内教学督导专家对课件、教案、课堂教学等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意见;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学生评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建设及教学的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保障支撑条件建设。在现有教学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又配备了工程项目管理图书资料,与相关单位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有关职称评定、岗位津贴分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等也为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提供了保障。
4.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施效果。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并争取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围绕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教学团队教师先后获得了校“十佳课件”、“十佳教案”、“十佳讲课”竞赛奖励及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教学督导专家、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好评。由于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肖坤,陈粟宋. 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 (14):75-77.
[2] 高小华,刘福来. 论高校教学质量直接控制系统的构建[J]. 教育学术月刊,2010(3):55-56.
[3] 潘懋元,周群英.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4] 高海生,沈红. 基于自我评估的高校教学质量内部保证体系的理论构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47-52.
[5] 罗丹. 突出“课程”要素 保障教学质量——华威大学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127-131.
[6] 马喜珍. PDCA循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31-33.
[7] 刘建凤,樊顺厚. 加强高等学校教学条件建设与保障的若干思考[J]. 中国冶金教育,2008(4):72-74.
[本文为中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系统和可持续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资助课题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