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实现学案制教学的关键,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往往是在课堂导入过程中由老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起来,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导入方式是实施学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运用知识对比、故事导入、巧设疑、引入生活实例等都是课堂导入的有效方式,本文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些方式进行课堂导入,达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明确探究方向和目的。
关键词:学案制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数学;技工教育;导入过程
中国分类号:G633.66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以达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是通过老师的有效点拔、设疑、合理引导等方式调动起来的,往往在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产生,因此课堂导入过程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实现学案制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导入方式是成功实施学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尝试运用如下几种导入方法,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知识对比导入,学生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
"温故而知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比较大,学生对初中阶段一些知识比较熟悉,高中阶段有些知识是在初中阶段知识基础上的拓展。如:一些数学概念在初中数学中已经有了初步定义,但在高中阶段由于知识内容已经拓展,必须重新定义。经过重新定义的概念往往外延出更多新的知识点,这些新的知识点就是学生理解新定义的关键。通过知识对比进行导入就是让学生重新回顾旧的概念,了解新的概念,从对比中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因此,通过初中知识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知道探究问题的方向,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思绪,把握好方向。
如:在讲解角的概念时,本人先引入初中书本对角的定义:角是由一个顶点发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的图形。定义的提出使学生重新思考了几个问题:1、角是图形;2、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3、角有大小之分。接着把角的新定义引入: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达另一个位置,则原来的射线与所到达的射线所形成的图形称为角。新的定义也使学生思考了几个问题:1、角依然是图形;2、角仍然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这两条边却是有区别的,分为始边和终边;3、角有大小之分。但因为不同的旋转方向旋转而成的角是不同的,可见角不但要有大小,还要有方向。
老师就两概念进行提出问题:1、新的定义与旧的定义有什么区别?2、角的形成过程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旋转方向?3、不同的旋转方向旋转而成的角有何不同?4、角是不是有不同的分类?有哪些分类?5、你认为角的范围应该如何?
二、故事导入,学生在感受数学知识趣味性的同时产生探究内驱力
故事往往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很好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利用故事导入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了趣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引入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故事,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究竟用何种方法能最快把结果计算出来吗?"这时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去,在学生最终把问题思考完毕,并解决问题时,也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三、巧设疑导入,学生在质疑问题过程中探究之路渐入佳境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则生问,问题是探索的起点,也是探索的动力,故质疑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导入过程中巧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并进入到探究状态可以收到相当有效果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三角函数恒等式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已知函数,,则。"因为学生刚学完三角函数的定义这一知识点,多数学生都会运用三角函数定义求出结果。"还有更适合的方法吗?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提出:"其实与是有关系的,,你们相信吗?"这又让学生产生另一个质疑:"?"紧接着提出:"、、之间也有关系,你们觉得可能吗?。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由质疑开始进入思考,从而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四、生活实例导入,学生在明确知识点重要性的同时产生探究学习动机
科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会发现更多需要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有些同学家里也有按揭,或许你们将来也要贷款,请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计算这一笔数?"这一个问题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紧接着再问:"某人按揭一套楼房,贷款30万,年利率4‰,要按揭10年,请问10年间连本带利他共需要支付多少钱?"这一个问题把学生带进思考状态。老师提出要求:"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就是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希望能认真地根据学案内容探究以下的知识。"
应用数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有许多优点。一方面,学生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探究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枯燥无味,而是有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的魅力。
五、通过PPT平台展现数学美,学生在领略数学的无限魅力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愿望
数学处处蕴涵美。通过PPT平台展现数学文化中的美进行导入,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许多美好的事物背后都隐藏着数学的奥秘、数学的美无处不在,产生探究的愿望。
例如:在讲解函数奇偶性这一内容时,因为函数的奇偶性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有关,课堂导入时必须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知识。对称是一种美,在导入过程可以设计一个欣赏的环节,如通过PPT平台让学生了解到一些著名建筑物、剪纸艺术等事物的对称美,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进入思考状态,进而启发学生在各函数图象中找出关于Y轴、原点等对称的图象,根据图象特点自主探索函数奇偶性等内容,理解函数图形特点与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总之,学生只有被"点燃"了才有向前探索的动力,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好的导入过程相当于点燃学生自主探究激情的燃料,所以,注重导入的技巧和方法是实施学案制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姝珏.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J]数学大世界,2011.1
[2]、倪云波.数学文化--小学数学不可或缺少的价值追求.[J]数学大世界,2011.5
关键词:学案制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数学;技工教育;导入过程
中国分类号:G633.66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以达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是通过老师的有效点拔、设疑、合理引导等方式调动起来的,往往在课堂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产生,因此课堂导入过程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实现学案制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导入方式是成功实施学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尝试运用如下几种导入方法,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知识对比导入,学生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
"温故而知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比较大,学生对初中阶段一些知识比较熟悉,高中阶段有些知识是在初中阶段知识基础上的拓展。如:一些数学概念在初中数学中已经有了初步定义,但在高中阶段由于知识内容已经拓展,必须重新定义。经过重新定义的概念往往外延出更多新的知识点,这些新的知识点就是学生理解新定义的关键。通过知识对比进行导入就是让学生重新回顾旧的概念,了解新的概念,从对比中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因此,通过初中知识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知道探究问题的方向,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思绪,把握好方向。
如:在讲解角的概念时,本人先引入初中书本对角的定义:角是由一个顶点发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的图形。定义的提出使学生重新思考了几个问题:1、角是图形;2、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3、角有大小之分。接着把角的新定义引入: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达另一个位置,则原来的射线与所到达的射线所形成的图形称为角。新的定义也使学生思考了几个问题:1、角依然是图形;2、角仍然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这两条边却是有区别的,分为始边和终边;3、角有大小之分。但因为不同的旋转方向旋转而成的角是不同的,可见角不但要有大小,还要有方向。
老师就两概念进行提出问题:1、新的定义与旧的定义有什么区别?2、角的形成过程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旋转方向?3、不同的旋转方向旋转而成的角有何不同?4、角是不是有不同的分类?有哪些分类?5、你认为角的范围应该如何?
二、故事导入,学生在感受数学知识趣味性的同时产生探究内驱力
故事往往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很好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利用故事导入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了趣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引入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故事,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究竟用何种方法能最快把结果计算出来吗?"这时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去,在学生最终把问题思考完毕,并解决问题时,也就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三、巧设疑导入,学生在质疑问题过程中探究之路渐入佳境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则生问,问题是探索的起点,也是探索的动力,故质疑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导入过程中巧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并进入到探究状态可以收到相当有效果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三角函数恒等式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已知函数,,则。"因为学生刚学完三角函数的定义这一知识点,多数学生都会运用三角函数定义求出结果。"还有更适合的方法吗?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提出:"其实与是有关系的,,你们相信吗?"这又让学生产生另一个质疑:"?"紧接着提出:"、、之间也有关系,你们觉得可能吗?。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由质疑开始进入思考,从而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四、生活实例导入,学生在明确知识点重要性的同时产生探究学习动机
科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会发现更多需要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有些同学家里也有按揭,或许你们将来也要贷款,请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计算这一笔数?"这一个问题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紧接着再问:"某人按揭一套楼房,贷款30万,年利率4‰,要按揭10年,请问10年间连本带利他共需要支付多少钱?"这一个问题把学生带进思考状态。老师提出要求:"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就是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希望能认真地根据学案内容探究以下的知识。"
应用数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有许多优点。一方面,学生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探究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枯燥无味,而是有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的魅力。
五、通过PPT平台展现数学美,学生在领略数学的无限魅力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愿望
数学处处蕴涵美。通过PPT平台展现数学文化中的美进行导入,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许多美好的事物背后都隐藏着数学的奥秘、数学的美无处不在,产生探究的愿望。
例如:在讲解函数奇偶性这一内容时,因为函数的奇偶性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有关,课堂导入时必须让学生复习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等知识。对称是一种美,在导入过程可以设计一个欣赏的环节,如通过PPT平台让学生了解到一些著名建筑物、剪纸艺术等事物的对称美,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进入思考状态,进而启发学生在各函数图象中找出关于Y轴、原点等对称的图象,根据图象特点自主探索函数奇偶性等内容,理解函数图形特点与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总之,学生只有被"点燃"了才有向前探索的动力,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好的导入过程相当于点燃学生自主探究激情的燃料,所以,注重导入的技巧和方法是实施学案制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姝珏.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J]数学大世界,2011.1
[2]、倪云波.数学文化--小学数学不可或缺少的价值追求.[J]数学大世界,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