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认知应激源;健康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或难题时,我们每个人的信心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信心十足,而有的人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会失败。这就是自我效能上的差别。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86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是指关于自我效能的知觉。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思维更敏捷、更能解决问题;情绪较少焦虑、抑郁和无助;更能制订有挑战性的目标,遇到困难更有韧性;生活得更健康,更有成就。
班杜拉还认为,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应激过程中会影响其对应激事件的控制感,因而会对应激的结果产生影响。
班杜拉在1988年报告了他和同事所做的一个关于自我效能感在应激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于应激的交感神经反应和主观应激强度的影响。
二、被试
40名大学生,男12人,女28人。
三、方法
1.疼痛耐受性基线值测试:请被试先把他们的优势手浸入20℃的水中两分钟,使最初的手温相同,然后,请被试把优势手浸入0℃的冰水中,手腕没入水面,告诉被试能浸多久就多久,觉得自己不能忍受时就把手拿出来。疼痛耐受性以被试把手浸在冰水中的时间(秒)来评估。
2.完成数学任务:被试要完成一个18分钟的数学任务,即在电脑上解答数学题,比如:73–15×3,研究者解释说这个任务是测试基本的认知加工能力,所以要从速度和正确性两个方面来评价成绩。低自我效能感组的每一位被试与高自我效能感组的某一位被试是共轭的,即在他们电脑上呈现的数学题是相同的一套,至于与谁共轭,以及进入低自我效能感组还是高自我效能感组,是由电脑的开机密码随机决定的。各有一半被试(性别均衡)分别进入这两个组。高自我效能感组的被试在解题时,进度完全由自己控制,被试按一下键,下一道题才会呈现;而低自我效能感组的被试在解题时,进度不由自己控制,完全超过了他们的能力。为了使时间能刚好到18分钟,中间有几次停顿。
3.心理指标测量:被试在完成数学任务前和后都要完成数学自我效能感量表,这个量表上有10级水平,从能解10%到100%,每一个水平边上都有一条100个点的线段,0=“很不确定”,100=“极其确定”,被试根据自己在每一个水平上的确定性进行评估。实验结束时,被试对数学任务的应激程度、时间压力和自己错题数的知觉分别在一个10点量表上进行评价。
4.心率测量:被试在数学任务开始前2分钟以及在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中一直被监测心率(每分钟),直至任务结束后2分钟。每2分钟的心率水平求平均值,记为这个2分钟间隔的心率。
5.药物注射:完成数学任务后,低自我效能感组和高自我效能感组的被试各有一半(性别均衡)分别进入纳洛酮组和生理盐水组。纳洛酮组的被试注射的是10毫克纳洛酮(Naloxone),这是一种吗啡拮抗剂,生理盐水组的被试注射的是生理盐水。这是个双盲实验操作。
6.疼痛耐受性再测试:被试在药物注射后5、15、30分钟分别进行疼痛耐受性测试。
四、结果
第一,在完成数学任务后,高自我效能感组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增加,低自我效能感组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则显著降低。
第二,低自我效能感组在完成数学任务时所知觉到的应激强度、时间压力和错题数都显著大于高自我效能感组。
第三,两组被试的心率的基线值没有差异,低自我效能感组在第一个和第三个2分钟间隔以及任务结束后2分钟间隔内的心率显著高于高自我效能感组。被试的心率与他们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交感神经反应更强。
第四,低自我效能感—生理盐水组的被试在药物注射后的疼痛耐受性与基线值相比有显著增加,尤其是在药物注射后15分钟和30分钟时。而低自我效能感—纳洛酮组、高自我效能感—生理盐水组以及高自我效能感—纳洛酮组的被试的疼痛耐受性则没有变化。这说明,低自我效能感的被试由于应激而使得内在的阿片系统被激活,产生了类似于吗啡的阿片类物质,因而对疼痛的耐受性增加。
结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对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交感神经反应和主观应激强度产生影响,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应激过程中的交感神经反应更强,主观应激强度更高,而且,在应激过程中,他们内在的阿片系统被激活,因而对疼痛的耐受性增加。
五、评价
从上述实验结果看来,一个人关于某件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到他能否取得成功,而且影响到他在完成任务,尤其是困难的、威胁性的任务时的应激反应的强度,从而间接地对健康产生影响。
拉扎勒斯和福克曼也曾提出,自我效能感是应激过程中强有力的调节因素,因为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影响着人的控制感。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一般不容易把事件评价为“挑战性”的,而且在面对伤害性、威胁性的事件时,更是认为自己无法控制、不能成功应对,所以会产生比较强的应激反应。
例如,Wiedenfeld等人(1990)的研究也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在面临考试应激时,会表现出血压、心率、激素等方面的极大改变和免疫抑制。
而且,班杜拉等人的这个实验结果还显示,低自我效能感生理盐水组在药物注射后的疼痛耐受性增加。这表明,当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他的应激反应强时,其内在的阿片系统被激活,产生了类似于吗啡的阿片类物质,能够产生镇痛的效果。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对疼痛的耐受性会增高,比如在地震中受伤的人特别耐痛。因为生理盐水不会改变这种阿片类物质的镇痛作用,因此,低自我效能感生理盐水组的疼痛耐受性增高。而在注射了纳洛酮以后,由于纳洛酮是一种吗啡拮抗剂,对应激中产生的阿片类物质的活动起到了拮抗作用,因此就失去了镇痛的效果,所以,低自我效能感纳—洛酮组对疼痛的耐受性并不会改变。此外,高自我效能感组无论注射生理盐水还是纳洛酮,他们的疼痛耐受性都没有变化。这是因为他们的应激反应较弱,根本没有产生类似于吗啡的阿片类物质。
因此,如果我们能通过自信训练等心理行为干预方法,使人的自我效能感增强,那么就不仅能有助于取得成功,而且能有利于减轻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健康有积极意义。比如,班杜拉(1990)就曾经通过示范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让个体不断练习,成功地提高了恐惧蛇的个体在面对蛇和对付蛇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在面对蛇和对付蛇时的应激反应减小,表现出心率下降和唾液可的松浓度的降低。
(摘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健康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编辑/于 洪 杨 怡 终校/何 妍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或难题时,我们每个人的信心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信心十足,而有的人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会失败。这就是自我效能上的差别。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86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是指关于自我效能的知觉。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思维更敏捷、更能解决问题;情绪较少焦虑、抑郁和无助;更能制订有挑战性的目标,遇到困难更有韧性;生活得更健康,更有成就。
班杜拉还认为,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应激过程中会影响其对应激事件的控制感,因而会对应激的结果产生影响。
班杜拉在1988年报告了他和同事所做的一个关于自我效能感在应激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研究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于应激的交感神经反应和主观应激强度的影响。
二、被试
40名大学生,男12人,女28人。
三、方法
1.疼痛耐受性基线值测试:请被试先把他们的优势手浸入20℃的水中两分钟,使最初的手温相同,然后,请被试把优势手浸入0℃的冰水中,手腕没入水面,告诉被试能浸多久就多久,觉得自己不能忍受时就把手拿出来。疼痛耐受性以被试把手浸在冰水中的时间(秒)来评估。
2.完成数学任务:被试要完成一个18分钟的数学任务,即在电脑上解答数学题,比如:73–15×3,研究者解释说这个任务是测试基本的认知加工能力,所以要从速度和正确性两个方面来评价成绩。低自我效能感组的每一位被试与高自我效能感组的某一位被试是共轭的,即在他们电脑上呈现的数学题是相同的一套,至于与谁共轭,以及进入低自我效能感组还是高自我效能感组,是由电脑的开机密码随机决定的。各有一半被试(性别均衡)分别进入这两个组。高自我效能感组的被试在解题时,进度完全由自己控制,被试按一下键,下一道题才会呈现;而低自我效能感组的被试在解题时,进度不由自己控制,完全超过了他们的能力。为了使时间能刚好到18分钟,中间有几次停顿。
3.心理指标测量:被试在完成数学任务前和后都要完成数学自我效能感量表,这个量表上有10级水平,从能解10%到100%,每一个水平边上都有一条100个点的线段,0=“很不确定”,100=“极其确定”,被试根据自己在每一个水平上的确定性进行评估。实验结束时,被试对数学任务的应激程度、时间压力和自己错题数的知觉分别在一个10点量表上进行评价。
4.心率测量:被试在数学任务开始前2分钟以及在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中一直被监测心率(每分钟),直至任务结束后2分钟。每2分钟的心率水平求平均值,记为这个2分钟间隔的心率。
5.药物注射:完成数学任务后,低自我效能感组和高自我效能感组的被试各有一半(性别均衡)分别进入纳洛酮组和生理盐水组。纳洛酮组的被试注射的是10毫克纳洛酮(Naloxone),这是一种吗啡拮抗剂,生理盐水组的被试注射的是生理盐水。这是个双盲实验操作。
6.疼痛耐受性再测试:被试在药物注射后5、15、30分钟分别进行疼痛耐受性测试。
四、结果
第一,在完成数学任务后,高自我效能感组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增加,低自我效能感组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则显著降低。
第二,低自我效能感组在完成数学任务时所知觉到的应激强度、时间压力和错题数都显著大于高自我效能感组。
第三,两组被试的心率的基线值没有差异,低自我效能感组在第一个和第三个2分钟间隔以及任务结束后2分钟间隔内的心率显著高于高自我效能感组。被试的心率与他们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交感神经反应更强。
第四,低自我效能感—生理盐水组的被试在药物注射后的疼痛耐受性与基线值相比有显著增加,尤其是在药物注射后15分钟和30分钟时。而低自我效能感—纳洛酮组、高自我效能感—生理盐水组以及高自我效能感—纳洛酮组的被试的疼痛耐受性则没有变化。这说明,低自我效能感的被试由于应激而使得内在的阿片系统被激活,产生了类似于吗啡的阿片类物质,因而对疼痛的耐受性增加。
结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对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交感神经反应和主观应激强度产生影响,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应激过程中的交感神经反应更强,主观应激强度更高,而且,在应激过程中,他们内在的阿片系统被激活,因而对疼痛的耐受性增加。
五、评价
从上述实验结果看来,一个人关于某件任务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到他能否取得成功,而且影响到他在完成任务,尤其是困难的、威胁性的任务时的应激反应的强度,从而间接地对健康产生影响。
拉扎勒斯和福克曼也曾提出,自我效能感是应激过程中强有力的调节因素,因为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影响着人的控制感。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一般不容易把事件评价为“挑战性”的,而且在面对伤害性、威胁性的事件时,更是认为自己无法控制、不能成功应对,所以会产生比较强的应激反应。
例如,Wiedenfeld等人(1990)的研究也显示,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在面临考试应激时,会表现出血压、心率、激素等方面的极大改变和免疫抑制。
而且,班杜拉等人的这个实验结果还显示,低自我效能感生理盐水组在药物注射后的疼痛耐受性增加。这表明,当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他的应激反应强时,其内在的阿片系统被激活,产生了类似于吗啡的阿片类物质,能够产生镇痛的效果。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对疼痛的耐受性会增高,比如在地震中受伤的人特别耐痛。因为生理盐水不会改变这种阿片类物质的镇痛作用,因此,低自我效能感生理盐水组的疼痛耐受性增高。而在注射了纳洛酮以后,由于纳洛酮是一种吗啡拮抗剂,对应激中产生的阿片类物质的活动起到了拮抗作用,因此就失去了镇痛的效果,所以,低自我效能感纳—洛酮组对疼痛的耐受性并不会改变。此外,高自我效能感组无论注射生理盐水还是纳洛酮,他们的疼痛耐受性都没有变化。这是因为他们的应激反应较弱,根本没有产生类似于吗啡的阿片类物质。
因此,如果我们能通过自信训练等心理行为干预方法,使人的自我效能感增强,那么就不仅能有助于取得成功,而且能有利于减轻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护健康有积极意义。比如,班杜拉(1990)就曾经通过示范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让个体不断练习,成功地提高了恐惧蛇的个体在面对蛇和对付蛇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在面对蛇和对付蛇时的应激反应减小,表现出心率下降和唾液可的松浓度的降低。
(摘自董奇、边玉芳教授主编的《经典心理学实验书系》之《健康心理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编辑/于 洪 杨 怡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