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句子主题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才认真去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 调动积极性 方法实践
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甚至知道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从他们的年龄特征来说,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很大部分上是以满足好奇心和兴趣为主要的。当这种暂时兴趣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转变成消极的情绪。因此要让学生这种好奇和兴趣持续不断地保持下去,那么我门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心理换位法
让学生有一种与老师一起学习和探讨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这方面扮演着“教”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让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困难,遇到问题老师能帮助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内容。扮演着“学”的角色,与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老师首先要知学生所想,学生听老师讲课,并不是随时都能听懂,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往往是说不出或不敢说,此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听懂会在脸上露出开心一笑,甚至回答“是罗”。有些学生此时会紧锁眉头,或睁着灯笼大的眼睛不打转。好像看见天外来宾不得其解而又不愿错过。此时,就得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例如:测得某硝酸铵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那么硝酸銨样品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直接去计算学生很难接受,我们不妨先举一个学生实际生活中能理解的例子,问“我今天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捆书,其中理科书在整个书中占28%,而化学书又在理科书中占35%,问化学书在所有书中占的分数?同学稍一计算就准确回答“80%”,同样道理,我设硝酸铵样品质量为100g,硝酸铵样品中硝酸铵质量分数为x,则硝酸铵质量为x·100g,而硝酸铵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2·14/80)·100%=35%,从而得出氮元素质量为x·100g·35%=100g·28%,得出 x=80%。这样学生就很快接受了。
二、学习场景法
设置丰富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对学生来评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法各不相同,让学生看看同学到底是如想和如何做的,在班上成立帮教小组,同学们都是喜欢互相学习和互相讨论的。对初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智力因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则表现在意志方面的差异。我在班上经常给同学鼓鼓勇气,问“有哪个同学承认自已笨而确实不能读书吗? ”结果连成绩最差的同学也大声回答:“不是,原因是自觉性不强,对学习没有毅力和耐心,一味地贪玩。”这些同学主要表现在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一曝十寒,特别是少数家庭条件好或独生子女,情绪化、我行我素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帮助他们训练自己的耐力和韧性,组成学习兴趣小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班上六十个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都大概平均地把好中差分成一组,每次都评出两个优胜组,找出帮学差的组进行鞭策,这样成绩较好的除自己会认真学习外还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基础稍差的同学,而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会培养出认真学习的毅力和耐心,因为他是这样想的,以前自己差就差吧,而现在自己把成绩好的同学也连累了,真有点过意不去,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三、实例化解法
用实例去化解一些抽象的理论。化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下只能生搬硬套,做不到很好地理解,印象不深刻。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已知的一些生活经验来描述化学知识,会起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例如初三化学第三章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中,课本叙述:“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要让学生能接受这抽象的知识,举个实例:“两个好朋友去钓鱼。由于客观原因,一位只钓到了较小的三只鱼,另一位钓到将近一大碗鱼,同学们认为他们会怎么做?”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少的愿送给多的,多的也乐意接受少的鱼,这样大家都舒服。”通过这一实例,同学们理解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少容易失去而稳定,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多容易得到而稳定,这样抽象的微观的现象转化为具体的宏观的现象学生想得到,记得住,通过这样的例子启发学生转化思维结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放在自已最熟悉的情景之中去理解和记忆,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四、降低难度法
降低知识的难度,使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授课时应讲究“战略”“战术”,如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宜用精讲精练,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因此要注重教学的梯度和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长期而连续的失败,会造成志趣水平低下,不希望成功,只试图对失败进行自我防卫、产生消极心理,相反梯度难度较小,则会减少学习结果及目标价值的诱惑力,从而降低学习动机水平,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盲目加大教学难度,当学生偿不成功的乐趣时,本能地对学习产生了厌倦,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我们应利用分层布置习题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休知识点上,采用生动、直观、形象的例子来解折,降低知识难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讲元素这一概念时,学生往往会将元素与原子混淆,教师在将元素与原子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介绍给学生时,学生总是似懂非懂,我们不妨以中国、中国人之间的关系为例。中国一元素,中国人-原子。提问学生;“世界上有几个中国?”(学生回答”一个”),再问“三个中国这句话有意义吗?”又问:“中国人只有一个吗?三个中国人这句话有意义吗?”通过这样回答,学生明白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原子既有种类又有个数。还如,元素概念,只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举例: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这样一类人总称为中国公民。这样巧举实例,通过类比,使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桥梁,使基本概念扎实,基础训练过关。 授课和测验不随意加深,加大难度,做到考试的内容与授课内容一致,增强了教学的可信度,使学生有奋斗目标,学习有兴趣,成绩也明显提高。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境界,最关键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只要能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切启发式,发现法以及相关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都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年3月
(2)湖南师范大学,《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6月
关键词:化学教学 调动积极性 方法实践
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甚至知道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从他们的年龄特征来说,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很大部分上是以满足好奇心和兴趣为主要的。当这种暂时兴趣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转变成消极的情绪。因此要让学生这种好奇和兴趣持续不断地保持下去,那么我门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心理换位法
让学生有一种与老师一起学习和探讨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这方面扮演着“教”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让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困难,遇到问题老师能帮助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将要学习的内容。扮演着“学”的角色,与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老师首先要知学生所想,学生听老师讲课,并不是随时都能听懂,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往往是说不出或不敢说,此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听懂会在脸上露出开心一笑,甚至回答“是罗”。有些学生此时会紧锁眉头,或睁着灯笼大的眼睛不打转。好像看见天外来宾不得其解而又不愿错过。此时,就得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例如:测得某硝酸铵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那么硝酸銨样品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直接去计算学生很难接受,我们不妨先举一个学生实际生活中能理解的例子,问“我今天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捆书,其中理科书在整个书中占28%,而化学书又在理科书中占35%,问化学书在所有书中占的分数?同学稍一计算就准确回答“80%”,同样道理,我设硝酸铵样品质量为100g,硝酸铵样品中硝酸铵质量分数为x,则硝酸铵质量为x·100g,而硝酸铵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2·14/80)·100%=35%,从而得出氮元素质量为x·100g·35%=100g·28%,得出 x=80%。这样学生就很快接受了。
二、学习场景法
设置丰富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对学生来评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法各不相同,让学生看看同学到底是如想和如何做的,在班上成立帮教小组,同学们都是喜欢互相学习和互相讨论的。对初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智力因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则表现在意志方面的差异。我在班上经常给同学鼓鼓勇气,问“有哪个同学承认自已笨而确实不能读书吗? ”结果连成绩最差的同学也大声回答:“不是,原因是自觉性不强,对学习没有毅力和耐心,一味地贪玩。”这些同学主要表现在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一曝十寒,特别是少数家庭条件好或独生子女,情绪化、我行我素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帮助他们训练自己的耐力和韧性,组成学习兴趣小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班上六十个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组都大概平均地把好中差分成一组,每次都评出两个优胜组,找出帮学差的组进行鞭策,这样成绩较好的除自己会认真学习外还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基础稍差的同学,而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会培养出认真学习的毅力和耐心,因为他是这样想的,以前自己差就差吧,而现在自己把成绩好的同学也连累了,真有点过意不去,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三、实例化解法
用实例去化解一些抽象的理论。化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下只能生搬硬套,做不到很好地理解,印象不深刻。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已知的一些生活经验来描述化学知识,会起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例如初三化学第三章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中,课本叙述:“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要让学生能接受这抽象的知识,举个实例:“两个好朋友去钓鱼。由于客观原因,一位只钓到了较小的三只鱼,另一位钓到将近一大碗鱼,同学们认为他们会怎么做?”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少的愿送给多的,多的也乐意接受少的鱼,这样大家都舒服。”通过这一实例,同学们理解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少容易失去而稳定,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多容易得到而稳定,这样抽象的微观的现象转化为具体的宏观的现象学生想得到,记得住,通过这样的例子启发学生转化思维结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放在自已最熟悉的情景之中去理解和记忆,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四、降低难度法
降低知识的难度,使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授课时应讲究“战略”“战术”,如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宜用精讲精练,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因此要注重教学的梯度和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长期而连续的失败,会造成志趣水平低下,不希望成功,只试图对失败进行自我防卫、产生消极心理,相反梯度难度较小,则会减少学习结果及目标价值的诱惑力,从而降低学习动机水平,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盲目加大教学难度,当学生偿不成功的乐趣时,本能地对学习产生了厌倦,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我们应利用分层布置习题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休知识点上,采用生动、直观、形象的例子来解折,降低知识难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讲元素这一概念时,学生往往会将元素与原子混淆,教师在将元素与原子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介绍给学生时,学生总是似懂非懂,我们不妨以中国、中国人之间的关系为例。中国一元素,中国人-原子。提问学生;“世界上有几个中国?”(学生回答”一个”),再问“三个中国这句话有意义吗?”又问:“中国人只有一个吗?三个中国人这句话有意义吗?”通过这样回答,学生明白元素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原子既有种类又有个数。还如,元素概念,只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举例: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这样一类人总称为中国公民。这样巧举实例,通过类比,使学生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桥梁,使基本概念扎实,基础训练过关。 授课和测验不随意加深,加大难度,做到考试的内容与授课内容一致,增强了教学的可信度,使学生有奋斗目标,学习有兴趣,成绩也明显提高。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境界,最关键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只要能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切启发式,发现法以及相关的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都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年3月
(2)湖南师范大学,《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