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能力;习惯;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82—01
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 。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搞好阅读的信心。
2.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
3.保证阅读的时间。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每天还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量达到500字左右。
二、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主动找书看,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其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学生听了觉得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助益也是颇大的。
三、培养科学阅读的方法
要求大家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 首先是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 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下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第三,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抓主笔阅读,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主笔一般是主旨的体现,抓住主笔,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四,阅读时要注重阅读速度。阅读分浏览式的快速阅读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快速阅读要求能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要求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包括对一些小问题的探究。这两种阅读各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的自我学习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深入到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理解,这样可以详细掌握课文内容。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82—01
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等,这些都离不开读,在读中去感悟、品味,从而吸收和借鉴。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一、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等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 。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搞好阅读的信心。
2.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
3.保证阅读的时间。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每天还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量达到500字左右。
二、调动主动阅读的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学生。听老师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主动找书看,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其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老师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老师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学生听了觉得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老师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助益也是颇大的。
三、培养科学阅读的方法
要求大家从文体、文题、层次、中心、写法及现实社会意义诸多角度去考查阅读文章。 首先是文题。要读懂一篇文章要先审文题。文章题目在读懂文章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往往是文章中心的集中表现,或者是一条线索等等。明白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顺藤摸瓜,读懂文章。如《济南的冬天》题目就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一看题目便明白文章的中心。 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可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脉络。阅读一篇文章,先明白文章叙述、描写或说明对象,再看围绕这一对象分几个方面来写,即文章层次。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主要围绕“云和天气”的关系来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就出现了晴天和雨天的两种情况,“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阅读,学生就容易把握作者思路,沿着思路读下去,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第三,中心是阅读文章时对内容方面的又一要求。读一篇文章总要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哪些是对文章内容的精练概括即文章中心。抓主笔阅读,能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主笔一般是主旨的体现,抓住主笔,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四,阅读时要注重阅读速度。阅读分浏览式的快速阅读和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快速阅读要求能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在对内容的把握上要求能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概括了解。字斟句酌的研究式阅读要求对课文内容理解比较透彻,包括对一些小问题的探究。这两种阅读各有针对性。在语文课堂的自我学习中,往往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一目十行,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是字斟句酌的研究性阅读,深入到关键词、关键句子的理解,这样可以详细掌握课文内容。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