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障。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1 要更新观念,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当信息技术课还是被叫做计算机课的时候,我们只是让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知识,或者可以说是对电脑技能的学习;而现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这个改革理念,则是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课是在原来计算机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含了原来的计算机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训练中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编程能力),更包含了狭义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主要是训练中小学生上网操作、信息处理和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1.2 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②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③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④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 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1 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就如治病救人,要治好病,首先,必须得了解病人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一样。对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一样。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先得了解学生的“病状”——年龄特点,生理特点,需求。即初中生好动,自控能力差,但却很容易受人引导;好奇心强,但也很听老师的话。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首先采取的方法是阅读关于初中生特点和初中生教育的相关书籍,了解他们,再从班主任处了解班上学生的大致情况,诸如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等,并特别注意了解几个典型。
2.2 在信息技术课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要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给他们设置相应的任务,使得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和易受引导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解决任务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取得成长。
比如,上理论课时,枯燥的理论会让学生很烦、不想听,你可以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把玩游戏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操作,这样更能让同学们“醉心”于学习。
3 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网上仍然有着太多的诱惑与隐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上网,第一要支持鼓励,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第二要有适当的监管,毕竟学生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
4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悟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论文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1 要更新观念,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当信息技术课还是被叫做计算机课的时候,我们只是让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知识,或者可以说是对电脑技能的学习;而现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这个改革理念,则是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课是在原来计算机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含了原来的计算机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训练中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编程能力),更包含了狭义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主要是训练中小学生上网操作、信息处理和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1.2 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②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③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④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 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1 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就如治病救人,要治好病,首先,必须得了解病人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一样。对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一样。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先得了解学生的“病状”——年龄特点,生理特点,需求。即初中生好动,自控能力差,但却很容易受人引导;好奇心强,但也很听老师的话。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首先采取的方法是阅读关于初中生特点和初中生教育的相关书籍,了解他们,再从班主任处了解班上学生的大致情况,诸如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等,并特别注意了解几个典型。
2.2 在信息技术课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要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给他们设置相应的任务,使得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和易受引导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解决任务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取得成长。
比如,上理论课时,枯燥的理论会让学生很烦、不想听,你可以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把玩游戏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操作,这样更能让同学们“醉心”于学习。
3 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网上仍然有着太多的诱惑与隐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上网,第一要支持鼓励,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第二要有适当的监管,毕竟学生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
4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悟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论文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