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鸣平台
作为“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第四场演出,山东临沂柳琴戏《王祥卧鱼》6月20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场上演。老实说,这是从6月14日“展演”开始后最无法让人容忍的演出了,江苏来的淮海戏《皮秀英》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大胆改造了剧本,并使用了“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加入了时髦搞笑的语汇已经很令人失望了,没有想到山东的胆子更大,直接拿着新编的剧目就来展演。过去我一直对山西某些人刻意扭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愤怒,今天看来,远非一省一地如此。
一、伪“遗产”还反“传统”
柳琴戏《王祥卧鱼》是个新剧目,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得到的其演出彩排是2007年8月27日。
一个面对观众不到一年的剧目,就敢说自己是“遗产”,也真是不把“遗产”当回事了。《茶馆》《雷雨》都是经典,但是说“遗产”没有人愿意承认。
这个剧本是新的。民间只有一个故事,民间故事是以“口头文学”的样式存在的,流传了很久,山东省认定为是“遗产”是可以的。但是换了样式之后,就成了一个新的东西,再往“遗产”上靠是靠不住的。其次,表现手法是新的。唱腔,传承的少,创新的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唱腔都丧失了特色,唱成了“歌剧”。乐队,交响乐队加入。服装,完全是电视剧或话剧服装,彻底地抛弃了传统戏曲服装的样式。布景,是话剧或者歌剧的布景。表演,也完全话剧化或者歌舞化,戏曲程式化的精髓,一点不剩。这哪里还有一点传统的味道?只有45名职员的临沂市柳琴剧团,无力组织30人编制的乐队,菠萝车友交响乐队应邀参加了该剧的乐队伴奏。
拿这样的东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真的叫人很愤怒。
二、伪“艺术”还反“戏曲”
如果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下要求,柳琴戏《王祥卧鱼》是不是一个好戏?我的回答是:不是好戏,是很差的戏。为什么?
首先,剧本写作太没有才华,剧情推进缓慢,对白罗嗦,唱词苍白而缺乏文采。临沂市政府为这样的一个本子花上百万元打造,真的很可惜。同样是新编的,山西省的《傅山进京》的剧本水平,比这个高出百倍。
其次,这是“技术至上”的伪艺术。整个演出过程,亮点是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多媒体动画,光的闪烁,“雪花”的飘洒。技术是技术,艺术是艺术,不要本末倒置,把技术以为是艺术。
临沂康复研究会会长李金荣这样说:我从七岁就开始看戏,小时候看柳琴戏都是在土台子上演,那时柳琴戏的演出道具也非常简单,一个小锣,几把琴。而现在这部戏搬到了剧院里,加上高亢的音乐、绚丽灯光和精美的舞台布景,效果非常震撼。
李金荣是夸《王祥卧鱼》,但是我阅读他的文字,他夸的是技术,而非艺术。今天的技术手段一定比很多年前进步了不少,但是,艺术也一定退步了不少。
三、伪“现代”还不“人道”
说“遗产”不够,说“艺术”很差,我们在低一点要求,能不能“教育”人呢?
临沂市文化局办公室的报道说: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80岁的老艺人尹桂霞对柳琴戏应该有发言权,她夸戏好可能真觉得好,也有可能记者借她的口为政府吹捧。不管这些,尹桂霞夸《王祥卧鱼》有三层意思:“效果”,“教育作用”,“推广有利”。
我觉得“孝”是人的品质中的重要标志,但“孝”是不是靠《二十四孝》教育出来的?完全不是。我更倾向于“人道”,如果“孝道”反“人道”的话,也应该有一定的收敛。柳琴戏《王祥卧鱼》主要人物善得很“愚昧”,恶得很“变态”,不可信,不可爱。“孝敬之心”“爱慕之心”“忍耐之心”“悲悯之心”,都是编剧主观臆断的,硬凑的,而不是人物自身的感情逻辑要求推进的。■
作为“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第四场演出,山东临沂柳琴戏《王祥卧鱼》6月20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场上演。老实说,这是从6月14日“展演”开始后最无法让人容忍的演出了,江苏来的淮海戏《皮秀英》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大胆改造了剧本,并使用了“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加入了时髦搞笑的语汇已经很令人失望了,没有想到山东的胆子更大,直接拿着新编的剧目就来展演。过去我一直对山西某些人刻意扭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愤怒,今天看来,远非一省一地如此。
一、伪“遗产”还反“传统”
柳琴戏《王祥卧鱼》是个新剧目,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得到的其演出彩排是2007年8月27日。
一个面对观众不到一年的剧目,就敢说自己是“遗产”,也真是不把“遗产”当回事了。《茶馆》《雷雨》都是经典,但是说“遗产”没有人愿意承认。
这个剧本是新的。民间只有一个故事,民间故事是以“口头文学”的样式存在的,流传了很久,山东省认定为是“遗产”是可以的。但是换了样式之后,就成了一个新的东西,再往“遗产”上靠是靠不住的。其次,表现手法是新的。唱腔,传承的少,创新的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唱腔都丧失了特色,唱成了“歌剧”。乐队,交响乐队加入。服装,完全是电视剧或话剧服装,彻底地抛弃了传统戏曲服装的样式。布景,是话剧或者歌剧的布景。表演,也完全话剧化或者歌舞化,戏曲程式化的精髓,一点不剩。这哪里还有一点传统的味道?只有45名职员的临沂市柳琴剧团,无力组织30人编制的乐队,菠萝车友交响乐队应邀参加了该剧的乐队伴奏。
拿这样的东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真的叫人很愤怒。
二、伪“艺术”还反“戏曲”
如果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下要求,柳琴戏《王祥卧鱼》是不是一个好戏?我的回答是:不是好戏,是很差的戏。为什么?
首先,剧本写作太没有才华,剧情推进缓慢,对白罗嗦,唱词苍白而缺乏文采。临沂市政府为这样的一个本子花上百万元打造,真的很可惜。同样是新编的,山西省的《傅山进京》的剧本水平,比这个高出百倍。
其次,这是“技术至上”的伪艺术。整个演出过程,亮点是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多媒体动画,光的闪烁,“雪花”的飘洒。技术是技术,艺术是艺术,不要本末倒置,把技术以为是艺术。
临沂康复研究会会长李金荣这样说:我从七岁就开始看戏,小时候看柳琴戏都是在土台子上演,那时柳琴戏的演出道具也非常简单,一个小锣,几把琴。而现在这部戏搬到了剧院里,加上高亢的音乐、绚丽灯光和精美的舞台布景,效果非常震撼。
李金荣是夸《王祥卧鱼》,但是我阅读他的文字,他夸的是技术,而非艺术。今天的技术手段一定比很多年前进步了不少,但是,艺术也一定退步了不少。
三、伪“现代”还不“人道”
说“遗产”不够,说“艺术”很差,我们在低一点要求,能不能“教育”人呢?
临沂市文化局办公室的报道说: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80岁的老艺人尹桂霞对柳琴戏应该有发言权,她夸戏好可能真觉得好,也有可能记者借她的口为政府吹捧。不管这些,尹桂霞夸《王祥卧鱼》有三层意思:“效果”,“教育作用”,“推广有利”。
我觉得“孝”是人的品质中的重要标志,但“孝”是不是靠《二十四孝》教育出来的?完全不是。我更倾向于“人道”,如果“孝道”反“人道”的话,也应该有一定的收敛。柳琴戏《王祥卧鱼》主要人物善得很“愚昧”,恶得很“变态”,不可信,不可爱。“孝敬之心”“爱慕之心”“忍耐之心”“悲悯之心”,都是编剧主观臆断的,硬凑的,而不是人物自身的感情逻辑要求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