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BIM技术是多维模型信息集成的技术,BIM技术中,建立信息模型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数字化信息是模型的灵魂,协作是BIM技术中的重点,管理是BlM技术中的关键,本文论述了BIM技术在某机场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机电工程;施工阶段;BIM技术
1、项目概况
本工程是某化工厂的二期扩建工程,建筑高度14.63米,地下四层,地上两层。动力中心建筑面积8075平方米,建筑高度6.85米,地上地下各一層。信息中心建筑面积9050平方米,建筑高度38.3米,地上八层。
该化工厂的机电安装工程包括常规的给排水系统、虹吸雨水系统、消防水系统、通风空调系统、动力及照明配电系统、消防配电系统、自控及智能化系统、直梯及扶梯系统、安防系统,自动步道系统等。
2、BIM技术在某机场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
2.1可视化设计验证
根据二维设计图纸,应用Revit软件分专业建立整个项目的初始模型,并录入构件信息。由于本项目体量较大,为了保证软件运行流畅,将图纸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建模,基于相同的标高和轴网,可保证模型相对位置的准确性。通过整合的三维模型,验证原始设计的空间关系是否合理,管线有无错误遗漏。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有利于设计和施工方的协调沟通。
2.2碰撞检测
模型搭建完成之后,利用Navisworks软件进行碰撞检测。碰撞分为硬碰撞和间隙碰撞两大类,前者是指实体之间的交叉碰撞,后者是指实体之间并无交叉,但间距不满足施工安装需求。
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与信息化专业两两组合,分别进行硬碰撞和间隙碰撞检测,生成检测报告。对检测结果进行归类和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各专业设计师,一起协调修改。
2.3管线深化设计
根据碰撞检测的结果,在满足施工空间和检修空间的前提下,对系统管线进行优化,优化模型必须满足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基于Revit平台开发的综合管线系统,能够茌同一图形界面中完成排布方案比较、安装空间检测和管线位置、标高调整。项目中,首先对管线、设备较多的重点部位进行深化设计。
化工站走廊内管线较多,且局部自动步道存在降板,不同区域吊顶设计高度不同,在管线排布时需考虑安装空间和净高要求。设计中通过改变风管、桥架尺寸或合理的移动管线位置来消除冲突,满足空间需求。
生产车间区域工艺复杂,通过合模、机电管线的优化调整以及进行的模拟,制定出机电管线分段定位安装,局部预留协调空间的方案,实现了安装精度与现场变量的协调。
空调机房和动力中心层高较高,设备数量多,管道密集且尺寸较大,管道支架布置复杂,影响其他管线排布,交叉碰撞多。安装时需考虑管道和设备的支吊架形式,留出足够的设备巡检空间。将Revit支架模型导入到PKPM中进行计算分析,确定支架形式及型钢类型,根据支吊架形式,调整管道位置和标高,减小施工难度,增强稳定性。
2.4洞口预留
本项目中应用了某设计院开发的基于Revit平台的插件,能够识别模型中管道穿墙的部位并自动生成洞口,确保预留洞口的位置、数量和尺寸符合设计标准和后期施工要求,不漏设、错设,根据模型和施工图纸,可以在主体施工时做好洞口预留和套管预埋工作。因为BIM基础应用阶段提供的模型准确性较高,工程中预埋及预留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减少二次开凿,提高了施工效率。
2.5出图
传统的二维设计中,经常存在平面图与剖面图表示的空间位置不对应的问题,因修改图纸而导致的工程变更签证,影响到施工进度。而应用BIM技术,各角度的图纸都由三维模型生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弥补了二维设计空间表现的不足。
经过管线优化、预留洞口生成、支吊架设计、工序模拟等步骤,设计成品质量大大提高,图纸可直接用于指导施工。
2.6综合管理平台
团队基于BIM模型和数据库构建了可视化工程数据管理平台,可以进行模型的管理与整合、项目基本信息的快速查询、设备材料的数据统计,并关联了施工过程中各类文件资料。各参与方可通过账号远程登录,查看相关信息,后台可设置备账号的权限。机电安装过程中各类资料随时更新,方便进行项目管理。
2.7过程数据采集
由业主单位补充完善实际设备采购型号、厂商等信息,利用插件,根据清单对材料、设备进行编码,在材料进场时粘贴打印好的二维码。现场施工人员可通过移动端扫描二维码获得设备全部信息,指导施工安装。由专人负责采集现场资料,并输入综合管理平台,随时更新,不断完善BIM模型及其参数。为车间后期运维提供数据基础,可实现对机电设备的运营管理。
3、应用效果
(1))相比传统二维综合管线排布,深化设计准确度提升约20%,深化设计时间减少10%,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三维综合管线排布,对管道交叉多、吊顶空间狭小的区域进行合理布置,满足吊顶设计高度。
(2)整合、优化机电管线,保证了工艺功能:提前发现并解决专业间的碰撞20余万处,避免后期大量拆改:孔洞预留准确率显著提高,避免后期二次开凿。
(3)机电安装严格按照BlM综合管线设计图纸及模型施工,化繁为简,项目得以快速顺利实施,安装质量得到保证,整齐美观:支吊架统一规划设计、预制、安装:通过三维施工模拟,实现了各区域同时施工、交叉施工的有序进行,无工期延误现象,施工效率提升巧%,有效缩短项目建设周期。
结语:
在某化工车间机电安装过程中,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构建了完整的三维信息化模型,不仅能够指导现场施工,进行项目管理,更为后期运营提供了准确的工程数据。在现场施工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程信息的创建、管理、共享与无损传递,减少了50-70%的信息请求、20-25%的各专业协调时间通过模拟施工进度、进行管线优化来指导精细化施工,缩短了工期,节约了工程成本,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关键词]建筑机电工程;施工阶段;BIM技术
1、项目概况
本工程是某化工厂的二期扩建工程,建筑高度14.63米,地下四层,地上两层。动力中心建筑面积8075平方米,建筑高度6.85米,地上地下各一層。信息中心建筑面积9050平方米,建筑高度38.3米,地上八层。
该化工厂的机电安装工程包括常规的给排水系统、虹吸雨水系统、消防水系统、通风空调系统、动力及照明配电系统、消防配电系统、自控及智能化系统、直梯及扶梯系统、安防系统,自动步道系统等。
2、BIM技术在某机场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
2.1可视化设计验证
根据二维设计图纸,应用Revit软件分专业建立整个项目的初始模型,并录入构件信息。由于本项目体量较大,为了保证软件运行流畅,将图纸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建模,基于相同的标高和轴网,可保证模型相对位置的准确性。通过整合的三维模型,验证原始设计的空间关系是否合理,管线有无错误遗漏。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有利于设计和施工方的协调沟通。
2.2碰撞检测
模型搭建完成之后,利用Navisworks软件进行碰撞检测。碰撞分为硬碰撞和间隙碰撞两大类,前者是指实体之间的交叉碰撞,后者是指实体之间并无交叉,但间距不满足施工安装需求。
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与信息化专业两两组合,分别进行硬碰撞和间隙碰撞检测,生成检测报告。对检测结果进行归类和分析,并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各专业设计师,一起协调修改。
2.3管线深化设计
根据碰撞检测的结果,在满足施工空间和检修空间的前提下,对系统管线进行优化,优化模型必须满足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基于Revit平台开发的综合管线系统,能够茌同一图形界面中完成排布方案比较、安装空间检测和管线位置、标高调整。项目中,首先对管线、设备较多的重点部位进行深化设计。
化工站走廊内管线较多,且局部自动步道存在降板,不同区域吊顶设计高度不同,在管线排布时需考虑安装空间和净高要求。设计中通过改变风管、桥架尺寸或合理的移动管线位置来消除冲突,满足空间需求。
生产车间区域工艺复杂,通过合模、机电管线的优化调整以及进行的模拟,制定出机电管线分段定位安装,局部预留协调空间的方案,实现了安装精度与现场变量的协调。
空调机房和动力中心层高较高,设备数量多,管道密集且尺寸较大,管道支架布置复杂,影响其他管线排布,交叉碰撞多。安装时需考虑管道和设备的支吊架形式,留出足够的设备巡检空间。将Revit支架模型导入到PKPM中进行计算分析,确定支架形式及型钢类型,根据支吊架形式,调整管道位置和标高,减小施工难度,增强稳定性。
2.4洞口预留
本项目中应用了某设计院开发的基于Revit平台的插件,能够识别模型中管道穿墙的部位并自动生成洞口,确保预留洞口的位置、数量和尺寸符合设计标准和后期施工要求,不漏设、错设,根据模型和施工图纸,可以在主体施工时做好洞口预留和套管预埋工作。因为BIM基础应用阶段提供的模型准确性较高,工程中预埋及预留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减少二次开凿,提高了施工效率。
2.5出图
传统的二维设计中,经常存在平面图与剖面图表示的空间位置不对应的问题,因修改图纸而导致的工程变更签证,影响到施工进度。而应用BIM技术,各角度的图纸都由三维模型生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弥补了二维设计空间表现的不足。
经过管线优化、预留洞口生成、支吊架设计、工序模拟等步骤,设计成品质量大大提高,图纸可直接用于指导施工。
2.6综合管理平台
团队基于BIM模型和数据库构建了可视化工程数据管理平台,可以进行模型的管理与整合、项目基本信息的快速查询、设备材料的数据统计,并关联了施工过程中各类文件资料。各参与方可通过账号远程登录,查看相关信息,后台可设置备账号的权限。机电安装过程中各类资料随时更新,方便进行项目管理。
2.7过程数据采集
由业主单位补充完善实际设备采购型号、厂商等信息,利用插件,根据清单对材料、设备进行编码,在材料进场时粘贴打印好的二维码。现场施工人员可通过移动端扫描二维码获得设备全部信息,指导施工安装。由专人负责采集现场资料,并输入综合管理平台,随时更新,不断完善BIM模型及其参数。为车间后期运维提供数据基础,可实现对机电设备的运营管理。
3、应用效果
(1))相比传统二维综合管线排布,深化设计准确度提升约20%,深化设计时间减少10%,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三维综合管线排布,对管道交叉多、吊顶空间狭小的区域进行合理布置,满足吊顶设计高度。
(2)整合、优化机电管线,保证了工艺功能:提前发现并解决专业间的碰撞20余万处,避免后期大量拆改:孔洞预留准确率显著提高,避免后期二次开凿。
(3)机电安装严格按照BlM综合管线设计图纸及模型施工,化繁为简,项目得以快速顺利实施,安装质量得到保证,整齐美观:支吊架统一规划设计、预制、安装:通过三维施工模拟,实现了各区域同时施工、交叉施工的有序进行,无工期延误现象,施工效率提升巧%,有效缩短项目建设周期。
结语:
在某化工车间机电安装过程中,通过BIM技术的应用,构建了完整的三维信息化模型,不仅能够指导现场施工,进行项目管理,更为后期运营提供了准确的工程数据。在现场施工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程信息的创建、管理、共享与无损传递,减少了50-70%的信息请求、20-25%的各专业协调时间通过模拟施工进度、进行管线优化来指导精细化施工,缩短了工期,节约了工程成本,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