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先磨利备课这把“刀”,有效备课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本文就如何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备课,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深入解读 大胆创新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文本,新课程标准更在教学中处于“纲领性、准则性”的地位,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向标;而学生学情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等,是备课的重要依据。要实现有效备课,必须深入解读课程文本和学生学情,大胆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最终生成高效课堂。
案例一湘教版“地球的结构”的教学。这一教学的知识目标达成难度不大。但若按照图示法分别讲解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和特点,课堂气氛难免呆板。如何调动学生的质疑精神,改善教学气氛,从而达成有效教学?鉴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即使在信息时代仍然充满着许多未知,而探索未知是每个学生都渴望经历的,所以,笔者大胆尝试,打破教材内容排序,备课中设计了一条虚拟的探索路线——地心之旅,力图把学生带进一个“由天入地”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本“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和相关的文字信息,在“旅行”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
课堂实践证明,上述备课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整节课学生都沿着“地心之旅”由外到里层层深入,沉浸在快乐的自主探究学习中,当行程结束时,所有的知识自然了然于胸。这表明,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的教师应善于思考、敢于实践,无论是课程资源的选择、活动的设计还是情境的呈现,都可以超越教材、适度延伸、合理联想,对教材交叉进行适当的取舍、增补、拓展和调序,达成高效教学。
案例二湘教版“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中提供了两个案例——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瀚可流域的洪涝灾害的教学。对这一内容的教学,通常采用选择其一进行洪涝灾害形成机制和规律的探讨的方法。然而,效果未必就好。以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为例,教材提供的是“淮河流域”图和相关的气候、水系、地形以及当地人类活动的情况简介,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安排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讨论并概括“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但是该课堂环节却陷入“冷场”,不管如何引导,学生依然启而不发,无法从多角度准确概括其成因,最后成了笔者的“独脚戏”。
课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得出这次教学无法达成目标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淮河流域”图重点只反映水系,缺少其他相关信息;二是文字材料虽包含了淮河流域的气候、水系、地形等内容,但过于笼统、简单;三是“讨论并概括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主题太大,难度过深。
于是,笔者有针对性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处理。一是对“淮河流域”图进行二次处理。在原图基础上叠加“淮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地、洪泽湖、黄河故道、发源地(桐柏山)”等信息;二是增补了淮河流域的气候、水系、地形等文字信息;三是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结合相关的气候、水系、地形等信息依次予以呈现。这些处理为学生搭建了思考的阶梯,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地理事象的活动,从而一步步接近学习目标。
有效备课既包括课前的准备,也包括课后的反思。高效课堂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教师唯有树立“用一生来备课”的理念,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使备课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真正成为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为学生照亮学习的路途。
二、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
为了实现高效备课,教师必须不断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博采众长、虚怀善学,进而深思慎取、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全国现有四套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社版教材),虽然四套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手法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备课时可综合不同版本中的素材,借鉴一些简单实用或视角新颖的教学设计,通过整合,实现创新。
案例三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中对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教学。常规的备课思路是:教师呈现景观一学生感受景观—学生分析景观。这种设计当然可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但有没有更好的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对人教版中“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提供的是不同的河流地貌。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选取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作为实例,通过对长江全程游览活动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对长江各河段出现的不同地貌及其形成进行分析,认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的发育”的正确策略。受此启发,笔者在备课中结合湘教版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两个情境——“长江之旅”和“黄河之旅”,选择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包含各种流水景观)以及流经地区附近的有些陆地地貌(如黄河部分河段流经半干旱地区,有风力地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景观的成因。在课堂中,学生欣喜地融入“长江之旅”和“黄河之旅”中去,有效地探究了两个景观的成因。
三、还原生活 实现共生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运用生活中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生活”、探究“生活”,实现“更好的生活”。
案例四湘教版“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中关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教学。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比较陌生,不了解温岭是一个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许多的农产品是享有美誉的知名品牌,近年来温岭农民的足迹已遍天下等学情,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对“生存之本——农业”形成直观的认识,结合近年温岭农业“走出去”——在国内外创建了许多农业基地这一现状,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情境,安排学生分析影响温岭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
1 温岭农民在福建、广东、海南、缅甸等地建西瓜基地(气候:光热优势)。
2 温岭农民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建西瓜、哈密瓜基地(市场需求大)。
3 温岭农民在江西、安徽种植水稻(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4 温岭农民在黑龙江种植水稻(土地优势)。
5 温岭农民在福建三江口镇利用当地的优质滩涂资源,发展滩涂养殖(土地优势)。
6 国内外农业基地生产的“玉麟”西瓜每年冬季北运、夏季南运(交通运输的发展、市场需求)。
7 温岭草鸡合作社在天台采取订单式养鸡(市场需求)。
8 温岭市政府为“走出去”农业提供免费检测与咨询,持续实行奖补政策(政府支持)。
当学生看到这组材料,由衷地对家乡的农业产生了亲切感和自豪感,兴致勃勃地参与农业区位因 素的分析,使这一原本较枯燥的知识学习顺利进行,问题迎刃而解。
案例五湘教版“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中“工业和环境”有关“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对这一教学内容,笔者备课时选择了近两年台州民众的热点话题一“台州大石化”,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理性探讨“大石化落户台州之利弊”。
这是一个关系台州民生的话题,本身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当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一话题时,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中不乏精彩的见解。
关于“大石化的利”,学生有如下一些观点。
学生1:台州地处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具备建设大石化的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学生2:台州当地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偏弱,大石化属于大项目,将有力地促进台州经济的发展。
学生3:大石化的建设既能为台州提供了石油和化工产品,又能为台州的化工下游工业——医药、塑料的生产提供原料。
学生4:大石化的建设,将带动其他建设,比如道路、港口,也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于“大石化的弊”,学生有如下一些观点。
学生1:污染严重,可能引起人口大量迁搬。
学生2:从短期来看,台州的经济得益大;从长期来看,台州的环境生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气污染将影响台州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污染将影响沿海地区的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
学生3:石化企业污染严重,比如上海为了减少主城区的污染,就把石化企业建在南部的卫星城金山卫,而台州的大石化和路桥、黄岩、椒江等区距离太近,污染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整个讨论过程气氛热烈,笔者也适时加入其中。讨论这个开放性话题,答案的正确、完整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懂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世界里的道理。备课中选择这类典型例子,有利于缩短学生与生活世界的距离,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要把新课程理念转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离不开有效备课。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始终遵循“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又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点”,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缜思畅想、有备而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深入解读 大胆创新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文本,新课程标准更在教学中处于“纲领性、准则性”的地位,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向标;而学生学情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等,是备课的重要依据。要实现有效备课,必须深入解读课程文本和学生学情,大胆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最终生成高效课堂。
案例一湘教版“地球的结构”的教学。这一教学的知识目标达成难度不大。但若按照图示法分别讲解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和特点,课堂气氛难免呆板。如何调动学生的质疑精神,改善教学气氛,从而达成有效教学?鉴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即使在信息时代仍然充满着许多未知,而探索未知是每个学生都渴望经历的,所以,笔者大胆尝试,打破教材内容排序,备课中设计了一条虚拟的探索路线——地心之旅,力图把学生带进一个“由天入地”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本“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和相关的文字信息,在“旅行”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
课堂实践证明,上述备课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整节课学生都沿着“地心之旅”由外到里层层深入,沉浸在快乐的自主探究学习中,当行程结束时,所有的知识自然了然于胸。这表明,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的教师应善于思考、敢于实践,无论是课程资源的选择、活动的设计还是情境的呈现,都可以超越教材、适度延伸、合理联想,对教材交叉进行适当的取舍、增补、拓展和调序,达成高效教学。
案例二湘教版“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中提供了两个案例——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瀚可流域的洪涝灾害的教学。对这一内容的教学,通常采用选择其一进行洪涝灾害形成机制和规律的探讨的方法。然而,效果未必就好。以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为例,教材提供的是“淮河流域”图和相关的气候、水系、地形以及当地人类活动的情况简介,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安排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讨论并概括“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但是该课堂环节却陷入“冷场”,不管如何引导,学生依然启而不发,无法从多角度准确概括其成因,最后成了笔者的“独脚戏”。
课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得出这次教学无法达成目标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淮河流域”图重点只反映水系,缺少其他相关信息;二是文字材料虽包含了淮河流域的气候、水系、地形等内容,但过于笼统、简单;三是“讨论并概括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主题太大,难度过深。
于是,笔者有针对性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处理。一是对“淮河流域”图进行二次处理。在原图基础上叠加“淮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地、洪泽湖、黄河故道、发源地(桐柏山)”等信息;二是增补了淮河流域的气候、水系、地形等文字信息;三是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结合相关的气候、水系、地形等信息依次予以呈现。这些处理为学生搭建了思考的阶梯,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地理事象的活动,从而一步步接近学习目标。
有效备课既包括课前的准备,也包括课后的反思。高效课堂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教师唯有树立“用一生来备课”的理念,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使备课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真正成为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为学生照亮学习的路途。
二、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
为了实现高效备课,教师必须不断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博采众长、虚怀善学,进而深思慎取、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全国现有四套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社版教材),虽然四套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手法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备课时可综合不同版本中的素材,借鉴一些简单实用或视角新颖的教学设计,通过整合,实现创新。
案例三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中对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教学。常规的备课思路是:教师呈现景观一学生感受景观—学生分析景观。这种设计当然可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但有没有更好的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对人教版中“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提供的是不同的河流地貌。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选取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作为实例,通过对长江全程游览活动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对长江各河段出现的不同地貌及其形成进行分析,认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的发育”的正确策略。受此启发,笔者在备课中结合湘教版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两个情境——“长江之旅”和“黄河之旅”,选择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包含各种流水景观)以及流经地区附近的有些陆地地貌(如黄河部分河段流经半干旱地区,有风力地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景观的成因。在课堂中,学生欣喜地融入“长江之旅”和“黄河之旅”中去,有效地探究了两个景观的成因。
三、还原生活 实现共生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运用生活中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生活”、探究“生活”,实现“更好的生活”。
案例四湘教版“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中关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教学。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比较陌生,不了解温岭是一个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许多的农产品是享有美誉的知名品牌,近年来温岭农民的足迹已遍天下等学情,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对“生存之本——农业”形成直观的认识,结合近年温岭农业“走出去”——在国内外创建了许多农业基地这一现状,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情境,安排学生分析影响温岭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
1 温岭农民在福建、广东、海南、缅甸等地建西瓜基地(气候:光热优势)。
2 温岭农民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建西瓜、哈密瓜基地(市场需求大)。
3 温岭农民在江西、安徽种植水稻(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4 温岭农民在黑龙江种植水稻(土地优势)。
5 温岭农民在福建三江口镇利用当地的优质滩涂资源,发展滩涂养殖(土地优势)。
6 国内外农业基地生产的“玉麟”西瓜每年冬季北运、夏季南运(交通运输的发展、市场需求)。
7 温岭草鸡合作社在天台采取订单式养鸡(市场需求)。
8 温岭市政府为“走出去”农业提供免费检测与咨询,持续实行奖补政策(政府支持)。
当学生看到这组材料,由衷地对家乡的农业产生了亲切感和自豪感,兴致勃勃地参与农业区位因 素的分析,使这一原本较枯燥的知识学习顺利进行,问题迎刃而解。
案例五湘教版“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中“工业和环境”有关“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对这一教学内容,笔者备课时选择了近两年台州民众的热点话题一“台州大石化”,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理性探讨“大石化落户台州之利弊”。
这是一个关系台州民生的话题,本身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当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一话题时,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中不乏精彩的见解。
关于“大石化的利”,学生有如下一些观点。
学生1:台州地处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具备建设大石化的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学生2:台州当地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偏弱,大石化属于大项目,将有力地促进台州经济的发展。
学生3:大石化的建设既能为台州提供了石油和化工产品,又能为台州的化工下游工业——医药、塑料的生产提供原料。
学生4:大石化的建设,将带动其他建设,比如道路、港口,也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于“大石化的弊”,学生有如下一些观点。
学生1:污染严重,可能引起人口大量迁搬。
学生2:从短期来看,台州的经济得益大;从长期来看,台州的环境生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气污染将影响台州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污染将影响沿海地区的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
学生3:石化企业污染严重,比如上海为了减少主城区的污染,就把石化企业建在南部的卫星城金山卫,而台州的大石化和路桥、黄岩、椒江等区距离太近,污染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整个讨论过程气氛热烈,笔者也适时加入其中。讨论这个开放性话题,答案的正确、完整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懂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世界里的道理。备课中选择这类典型例子,有利于缩短学生与生活世界的距离,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要把新课程理念转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离不开有效备课。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始终遵循“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又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点”,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缜思畅想、有备而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