缜思畅想 有备而行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ue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先磨利备课这把“刀”,有效备课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本文就如何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备课,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深入解读 大胆创新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文本,新课程标准更在教学中处于“纲领性、准则性”的地位,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向标;而学生学情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等,是备课的重要依据。要实现有效备课,必须深入解读课程文本和学生学情,大胆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最终生成高效课堂。
  案例一湘教版“地球的结构”的教学。这一教学的知识目标达成难度不大。但若按照图示法分别讲解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和特点,课堂气氛难免呆板。如何调动学生的质疑精神,改善教学气氛,从而达成有效教学?鉴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即使在信息时代仍然充满着许多未知,而探索未知是每个学生都渴望经历的,所以,笔者大胆尝试,打破教材内容排序,备课中设计了一条虚拟的探索路线——地心之旅,力图把学生带进一个“由天入地”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本“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和相关的文字信息,在“旅行”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
  课堂实践证明,上述备课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整节课学生都沿着“地心之旅”由外到里层层深入,沉浸在快乐的自主探究学习中,当行程结束时,所有的知识自然了然于胸。这表明,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的教师应善于思考、敢于实践,无论是课程资源的选择、活动的设计还是情境的呈现,都可以超越教材、适度延伸、合理联想,对教材交叉进行适当的取舍、增补、拓展和调序,达成高效教学。
  案例二湘教版“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中提供了两个案例——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瀚可流域的洪涝灾害的教学。对这一内容的教学,通常采用选择其一进行洪涝灾害形成机制和规律的探讨的方法。然而,效果未必就好。以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为例,教材提供的是“淮河流域”图和相关的气候、水系、地形以及当地人类活动的情况简介,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安排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讨论并概括“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但是该课堂环节却陷入“冷场”,不管如何引导,学生依然启而不发,无法从多角度准确概括其成因,最后成了笔者的“独脚戏”。
  课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得出这次教学无法达成目标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淮河流域”图重点只反映水系,缺少其他相关信息;二是文字材料虽包含了淮河流域的气候、水系、地形等内容,但过于笼统、简单;三是“讨论并概括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主题太大,难度过深。
  于是,笔者有针对性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处理。一是对“淮河流域”图进行二次处理。在原图基础上叠加“淮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地、洪泽湖、黄河故道、发源地(桐柏山)”等信息;二是增补了淮河流域的气候、水系、地形等文字信息;三是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结合相关的气候、水系、地形等信息依次予以呈现。这些处理为学生搭建了思考的阶梯,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地理事象的活动,从而一步步接近学习目标。
  有效备课既包括课前的准备,也包括课后的反思。高效课堂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教师唯有树立“用一生来备课”的理念,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使备课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真正成为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为学生照亮学习的路途。
  
  二、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
  
  为了实现高效备课,教师必须不断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博采众长、虚怀善学,进而深思慎取、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全国现有四套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社版教材),虽然四套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手法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备课时可综合不同版本中的素材,借鉴一些简单实用或视角新颖的教学设计,通过整合,实现创新。
  案例三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中对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教学。常规的备课思路是:教师呈现景观一学生感受景观—学生分析景观。这种设计当然可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但有没有更好的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对人教版中“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提供的是不同的河流地貌。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选取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作为实例,通过对长江全程游览活动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对长江各河段出现的不同地貌及其形成进行分析,认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的发育”的正确策略。受此启发,笔者在备课中结合湘教版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两个情境——“长江之旅”和“黄河之旅”,选择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包含各种流水景观)以及流经地区附近的有些陆地地貌(如黄河部分河段流经半干旱地区,有风力地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景观的成因。在课堂中,学生欣喜地融入“长江之旅”和“黄河之旅”中去,有效地探究了两个景观的成因。
  
  三、还原生活 实现共生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运用生活中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生活”、探究“生活”,实现“更好的生活”。
  案例四湘教版“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中关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教学。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比较陌生,不了解温岭是一个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许多的农产品是享有美誉的知名品牌,近年来温岭农民的足迹已遍天下等学情,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对“生存之本——农业”形成直观的认识,结合近年温岭农业“走出去”——在国内外创建了许多农业基地这一现状,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情境,安排学生分析影响温岭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
  1 温岭农民在福建、广东、海南、缅甸等地建西瓜基地(气候:光热优势)。
  2 温岭农民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建西瓜、哈密瓜基地(市场需求大)。
  3 温岭农民在江西、安徽种植水稻(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4 温岭农民在黑龙江种植水稻(土地优势)。
  5 温岭农民在福建三江口镇利用当地的优质滩涂资源,发展滩涂养殖(土地优势)。
  6 国内外农业基地生产的“玉麟”西瓜每年冬季北运、夏季南运(交通运输的发展、市场需求)。
  7 温岭草鸡合作社在天台采取订单式养鸡(市场需求)。
  8 温岭市政府为“走出去”农业提供免费检测与咨询,持续实行奖补政策(政府支持)。
  当学生看到这组材料,由衷地对家乡的农业产生了亲切感和自豪感,兴致勃勃地参与农业区位因 素的分析,使这一原本较枯燥的知识学习顺利进行,问题迎刃而解。
  案例五湘教版“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中“工业和环境”有关“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对这一教学内容,笔者备课时选择了近两年台州民众的热点话题一“台州大石化”,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理性探讨“大石化落户台州之利弊”。
  这是一个关系台州民生的话题,本身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当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一话题时,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中不乏精彩的见解。
  关于“大石化的利”,学生有如下一些观点。
  学生1:台州地处浙江沿海,经济发达,具备建设大石化的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学生2:台州当地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偏弱,大石化属于大项目,将有力地促进台州经济的发展。
  学生3:大石化的建设既能为台州提供了石油和化工产品,又能为台州的化工下游工业——医药、塑料的生产提供原料。
  学生4:大石化的建设,将带动其他建设,比如道路、港口,也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于“大石化的弊”,学生有如下一些观点。
  学生1:污染严重,可能引起人口大量迁搬。
  学生2:从短期来看,台州的经济得益大;从长期来看,台州的环境生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气污染将影响台州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污染将影响沿海地区的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
  学生3:石化企业污染严重,比如上海为了减少主城区的污染,就把石化企业建在南部的卫星城金山卫,而台州的大石化和路桥、黄岩、椒江等区距离太近,污染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整个讨论过程气氛热烈,笔者也适时加入其中。讨论这个开放性话题,答案的正确、完整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懂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世界里的道理。备课中选择这类典型例子,有利于缩短学生与生活世界的距离,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要把新课程理念转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离不开有效备课。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应始终遵循“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又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点”,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缜思畅想、有备而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培训时,组织者为我们奉献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课题是食指的《相信未来》。结束后,专家进行了点评,其中有一处让我记忆尤深:“作者在混乱、疯狂、痛苦、美好事物消失殆尽之际,依然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写下了对未来的相信,可‘雪花’虽然能象征内心的纯洁,但容易消融;‘枯藤’不乏诗意,但是脆弱;‘孩子’不含杂念,但幼稚,不成熟。这几个意象又组合成一个整体内意,寄托了一个整体内意——作
书上说要珍惜美好的童年,或许许多人和我一样,以为时间很多,直到某一天才突然惊悟,童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我最怀念的是小学二年级的那段时光,那时的我最自由。  升入二年级,学校新来了一位年轻的男老师。他个子高高的,有着乌黑飘逸的头发,看起来二十岁出头的样子。他的课堂与别的老师截然不同。在他的课上,我们轻松自在,感觉不到一丝的压抑。他上课非常幽默,常常联系课文给我们讲笑话。在他的课上,我们从来不用担
一  我在暮日晚霞,重识了它。  它是一只脾气很不好的狗。小时候,我们就看着它在小区的路上狂奔,它大声吠叫起来,甚至,还有扑上来的架势,把我们吓了一大跳。眼睛旁独特的棕黑色眼圈使它看上去更加凶恶,可它那小小的身体里,似含日月之势,行为举止,都流露出一股子霸气。带它出来玩的,是一个退休在家的阿姨。每次看见朝我们狂吼的它,阿姨都会极为好脾气地把它叫回来:“囡囡,回来啊……”它应该是叫囡囡,我记不清了。
一、“课堂话语分析法”从全新视角揭示课堂教学的实质    1966年,贝拉克等人在著作《课堂中的语言》中提出了著名的“课堂话语分析法”[1]。按此观点,课堂言语相互作用基本上遵循“依次交替循环”(turn-taking cycle)规律。这一循环,由教师言语引起学生反应开始,随之是学生相应的回答,最后以教师对学生这一回答的反应而结束。Sinclair等人在巨著“Teacher Talk”中,对这种
“真心话大冒险”是近期流行于陶南学校男生宿舍里的一种游戏。如果你玩扑克输了,就必须选择“真心话”或者“大冒險”。如果选择了前者,那么对于赢家提出的任何问题就必须如实回答;如果选择了后者,那么赢家让你做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  这天晚上,齐小宝在宿舍玩真心话大冒险后输了比赛,他选择了大冒险惩罚,但是当他按照舍友的要求,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我是猪”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齐小宝真的变成了一头猪!  齐
艾瑞克痴迷于画动物,他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除了老虎、豹子,甚至有远古时期的猛犸象、砂犷兽等,且每一幅都栩栩如生。  他为什么能画出这么多逼真的动物呢?这个问题困扰祝天天、刘梦菲、王致博三人很久了,终于,他们决定去艾瑞克家一探究竟。  他们叩响了艾瑞克家的门。艾瑞克一脸微笑地看着他们,似乎已等了他们很久的样子:“在你们还没问问题之前,我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有一个肩负着保护大自然使命的家族,他们从大自
如果一整天都和大人对着干,第二天,就会变成怪物。我试了一下,真的很灵!可是要怎样才能变回去呢?咦,这里有张小字条:欢迎来到“怪物游戏”,只要完成以下关卡,就能变回原来的模样。看起来很好玩的样子,快来一起闯关吧!第一关:召唤白菜精  通关任务:晚上我复习功课的时候,背景音乐是妈妈洗白菜的哗哗声。她的白菜似乎总也洗不完。我叼着钢笔帽发呆,耳朵里忽然传来妈妈哼起的歌谣:“白菜呀,出来……”  很好听,可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界的一大主流,它批评传统心理学是“问题心理学”和“悲观心理学”,大力倡导心理学应该挖掘人类本身的潜能和美德,这不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人类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在讨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不应该仅仅看到教师存在的问题如职业倦怠,而应该换个角度,从教师身上发现挖掘良好的品质如激情,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教师激情,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如何培养和保持教师的激情呢?
“以生定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教师良好的教学预见能力是实现“以生定教”的基本前提。本文试就如何提高科学教师预见能力展开分析。  一、 教学预见能力的含义  教学预见能力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发展特点、方向、趋势所进行的一种预测、推理和判断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预见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的各种学习过程(如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实验操作、试题练习等)中可能会提出的
2020年4月,历史剧《清平乐》与经侦题材剧《猎狐》同期热播,不仅让主演王凯过足了戏瘾,也让过足了眼瘾的观众直呼四月变成了“王凯月”。  也许大多数人知道王凯,是从2014年的《北平无战事》开始的。但其实,早在2008年,王凯就在《丑女无敌》中凭借着生动形象的表演、标志性的兰花指造型迅速“蹿红”网络。可是王凯不喜欢这样的角色,于是他冒着无戏可拍的风险,拒绝了所有类似的角色。  之后几年,王凯虽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