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步入低潮。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反思照搬苏联模式的错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各具民族特色的新模式。四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在整体前进的情况下迂回曲折,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同时,又秉承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本文试图分析四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得失成败,总结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越南 老挝 朝鲜 古巴
[基金项目] 中山大学“985”工程二期项目《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苏东剧变对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1990年代以来,四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在整体前进的情况下迂回曲折,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同时,又秉承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 越、老、朝、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特征
时代背景不同,国际环境各异,尤其是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别,使四国的改革在后冷战时代一直呈现复杂局面。概括来说,就是同一方向,各具特色。
1.方向一致,进展不一
它们的改革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是起步有早晚进展有快慢。越南老挝改革持续进行,发展较快,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有较大改善。朝鲜古巴进展相对较小,尤其是朝鲜,改革几无实质性动作,基本沿袭旧制。朝鲜媒体《平壤广播》认为,金正日时代同金日成时代在政治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连0.001毫米的差离都不存在”。
2.步伐谨慎,循序渐进
越南的国情不适合休克疗法。越南的渐进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受中越的影响,老挝也选择了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大多数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以前,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业有所发展,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外贸增速相对较高,但波动性增大。为了提高改革绩效,克服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内陆国的区位劣势,逐渐扩大与周边国家(特别中越)之间双边与多边区域经济合作。2000年以来朝鲜加快经济改革步伐,加大开放程度。但其经济改革仍是谨慎渐进。面貌虽然有改观,但仍处于摸索阶段。改革有时会停顿。古巴改革开放步伐谨慎。卡斯特罗多次强调社会稳定,全力排除美国的思想渗透和武力威胁的干扰和破坏。
3.经济体制改革先行
苏东剧变的警示使它们搁置暂缓政治体制改革,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体制改革。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各国进程也有差距,越老先于古巴,古巴先于朝鲜,一般相差10年左右。改革内容,越多于老,老多于古,古多于朝。政治体制改革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高度集权,家长制和干部职务终身制等。这些现象在四国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们改革所能做到的,是扩大党的基础。如古共将马蒂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允许教徒入党。老挝党1991年通过新宪法,将“社会主义国家”改称为“人民民主国家”。
4.尊重民意,顺应潮流
越南直面危机,推进革新开放,用社会主义改革化解危机,否定无原则的改革。越共认识到党内腐败是和平演变的危险所在,严惩党内高层腐败分子。继承并发展胡志明思想,突出改革的实用性,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民富国强,民主平等的观点。老挝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继续争取国际援助。以人民利益为本,抵制和清除各种消极现象。以适当的发展速度和综合措施推进革新。为了克服平均主义,朝鲜出台比较务实的经济管理政策,实现按劳分配。虽然改革仍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但却说明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古巴重视改革实效和人民利益。拒绝“休克疗法”,以免伤害普通劳动者。每一措施都考虑群众承受力。提供全民免费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
5.物质精神,兼顾并重
越南重视理论研究,丰硕的成果奠定革新开放的理论基础。中央理论委员会由中央政治局委员担任主席,由有学术造诣的中央委员和专家出任委员,为中央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理论支持。古巴始终确保教育投入。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把改革和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保证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结合起来。重视自身的建设,对干部严格要求,以英雄人物和廉政勤政的领导者为榜样,净化社会风气。朝鲜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的可操作性。各级党校对干部进行分类培训。高级党校主要培养党的工作干部。人民经济大学主要培训经济干部,金星政治大学主要培训在人民群众团体工作的干部。道、郡两级党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二、越、老、朝、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成败得失
评价四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成败得失,要看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个基本领域能否超越资本主义。四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成就
经济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带来了积极效应。朝鲜改善经营管理方法,下放城乡经营权,增大企业和农民的自主权,城乡责任经营体制有望得以确立。通过提高物价、生产成本核算、按产品实际价格支付货币,有望改变原有的国民经济实物化和产品化现象。居民已逐渐改变过去国家供给体制下的相对平均的生活,逐渐适应农民市场上的商品货币交易,这也促成居民意识和生活方式转变。
政治方面:理论探索和党建工作的调整提高了党的领导能力。如:老挝对党建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高了党的领导作用和领导能力,党的组织、纪律更严密,吸引了大批先进分子入党。1991年党员60000名,1996年增至78000名,2006年更增至148590名,是1991年的两倍多。
思想文化方面:更新观念,力促改革。朝鲜打破改革的思想障碍和理论禁区,不再攻击中国改革开放是“背叛社会主义”,开始正面评价中国改革,决心借鉴中国等国家的经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7月开始的“经济管理方法调整”具有实质内容,并非应付困局的权宜之计。
外交方面:外交政策的调整改变了相对封闭和孤立的状态。2006年越南加入WTO。完善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努力,再之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天然资源丰富、投资政策宽松等优势,使越南成为外国投资的热土。老挝努力改善国际环境。1999年参加东盟,2004年以来以轮值国主席的身份成功举办东盟和中、日、韩10+3峰会、东盟司法部长会议和东盟能源部长会议等地区性重要会议。与40多个国家建交,国际声望空前提高。
2.问题
经济方面:四国的生产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改革虽有成效,但仍未走出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有的甚至还没有完全解决食品问题。以越南为例,1998年世界发展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对世界109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估,越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居第102位[3]。2002年农村仍有37.56万人处于饥饿状态,约占农村人口的0.6-0.7%。又如古巴,经济仍未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在加勒比海25个国家中居倒数第五位。而能源、技术和资金问题仍是朝鲜恢复生产的瓶颈。能源不足影响企业开工率,设备陈旧降低生产率,资金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对能源、设备和技术的新需求,进而导致财政困难和金融失秩。单纯地“改善经济管理”并不能解决问题。古巴改革是为了应付经济困难的应急的被动之举,既缺少宏观理论指导,也缺乏计划和目标。步伐谨慎,仍局限于传统的框架,很少触及计划经济、国家所有制、全民免费教育和医疗等深层次的问题。甚至有一些领域仍未触及。历史上遗留的单一的经济结构和长期模仿苏联模式的后遗症仍清晰可见。
政治方面:对改革认识的不深刻性使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触及原有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弊端。如有的国家仍神化领袖,要求对领袖尽忠尽孝;有的国家领袖仍独揽党政大权,人治色彩浓厚,且没有正常的换届、退休制度。这必然影响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思想文化方面:观念上仍须更新,思想上亟待突破。对古巴来说,诸如在社会主义原则下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因素可以利用到何种程度等新问题,应根据本国国情决定,不能照搬别国的做法。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在社会主义原则下,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取得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多难题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出现,这要求古巴以创新的思维指导实践,谋求较快的经济发展。
三、 越、老、朝、古等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经验教训
四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涵,对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深远意义。
1.必须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在正确定位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四国在社会主义问题上都曾经表现出“左”的倾向,脱离国情,急于过渡。不善于立足现实制定与所处历史阶段相应的纲领,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从理论根源上看,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模糊了理想和现实的界限。因此,必须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排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干扰。
2.必须客观地把握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四国都曾出现对本国国情判断失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用固有的观念剪裁现实,陷入空想的误区。四国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在革命胜利后,都曾把阶级斗争作为工作的重点,阻碍经济建设。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商品荒”长期存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四国的共同要求。诚如列宁所言:“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历经挫折,越老终于能够审视国情,为发展社会主义奠定现实基础。
3.必须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认清“资强社弱”的现实,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性和共处性并存的现状仍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国家要在与资本主义世界共处、竞争和合作中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但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科学地对待本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立足于民族国家,借鉴而不照搬别国的模式和经验。越南、老挝的改革,允许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共生共存、平等竞争,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朝鲜只强调斗争性而忽视共处性,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成果长期被拒于国门之外。
4. 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 432)四国都曾企图在经典著作中找到解决现实难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绝对化、教条化,扼杀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灵性,伤害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的今天,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理论创新,不断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难题。
5.必须正确地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清除封建官僚主义残余,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根深蒂固的封建官僚主义常常扭曲了民主集中制。四国都是由经济文化落后的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仿效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忽视法制建设,以权代法现象泛滥。忽视具体的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完善,国家和党内民主缺乏制度保证。忽视党内民主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窒息民主空气,忽视了党的建设,滋长了腐败和官僚作风,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根本制度,逐步建立分权制衡、民主监督等制度,使党的政治领导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
6.必须妥善处理领袖、领导集体与党的关系,在保持思想统一和组织团结的基础上,强化集体领导,健全党内民主
四国都曾处于乱世,乱世渴求改革,改革呼唤英雄。在小农经济中,人民群众不理解和不习惯行使民主权利,容易接受英雄史观。这是领袖集权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土壤。社会主义国家重视集体主义。集体利益却被扭曲成为集权力量。不完备的国家体制无力限制权力。集权诱发歧视,歧视导致崇拜。高度集权控制下的新闻传媒成为政府喉舌,思想控制窒息了民主空气。因此必须通过民主机制和制度程序产生领袖和领导集体,注重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治党治国之才,以便优中选优。
参考文献:
[1] 黄宗良,孔寒冰.世界社会主义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曲琳)
关键词: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越南 老挝 朝鲜 古巴
[基金项目] 中山大学“985”工程二期项目《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苏东剧变对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1990年代以来,四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在整体前进的情况下迂回曲折,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同时,又秉承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 越、老、朝、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特征
时代背景不同,国际环境各异,尤其是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差别,使四国的改革在后冷战时代一直呈现复杂局面。概括来说,就是同一方向,各具特色。
1.方向一致,进展不一
它们的改革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是起步有早晚进展有快慢。越南老挝改革持续进行,发展较快,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有较大改善。朝鲜古巴进展相对较小,尤其是朝鲜,改革几无实质性动作,基本沿袭旧制。朝鲜媒体《平壤广播》认为,金正日时代同金日成时代在政治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连0.001毫米的差离都不存在”。
2.步伐谨慎,循序渐进
越南的国情不适合休克疗法。越南的渐进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受中越的影响,老挝也选择了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大多数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以前,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业有所发展,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外贸增速相对较高,但波动性增大。为了提高改革绩效,克服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内陆国的区位劣势,逐渐扩大与周边国家(特别中越)之间双边与多边区域经济合作。2000年以来朝鲜加快经济改革步伐,加大开放程度。但其经济改革仍是谨慎渐进。面貌虽然有改观,但仍处于摸索阶段。改革有时会停顿。古巴改革开放步伐谨慎。卡斯特罗多次强调社会稳定,全力排除美国的思想渗透和武力威胁的干扰和破坏。
3.经济体制改革先行
苏东剧变的警示使它们搁置暂缓政治体制改革,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体制改革。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各国进程也有差距,越老先于古巴,古巴先于朝鲜,一般相差10年左右。改革内容,越多于老,老多于古,古多于朝。政治体制改革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高度集权,家长制和干部职务终身制等。这些现象在四国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们改革所能做到的,是扩大党的基础。如古共将马蒂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允许教徒入党。老挝党1991年通过新宪法,将“社会主义国家”改称为“人民民主国家”。
4.尊重民意,顺应潮流
越南直面危机,推进革新开放,用社会主义改革化解危机,否定无原则的改革。越共认识到党内腐败是和平演变的危险所在,严惩党内高层腐败分子。继承并发展胡志明思想,突出改革的实用性,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民富国强,民主平等的观点。老挝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继续争取国际援助。以人民利益为本,抵制和清除各种消极现象。以适当的发展速度和综合措施推进革新。为了克服平均主义,朝鲜出台比较务实的经济管理政策,实现按劳分配。虽然改革仍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但却说明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古巴重视改革实效和人民利益。拒绝“休克疗法”,以免伤害普通劳动者。每一措施都考虑群众承受力。提供全民免费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
5.物质精神,兼顾并重
越南重视理论研究,丰硕的成果奠定革新开放的理论基础。中央理论委员会由中央政治局委员担任主席,由有学术造诣的中央委员和专家出任委员,为中央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理论支持。古巴始终确保教育投入。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把改革和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保证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结合起来。重视自身的建设,对干部严格要求,以英雄人物和廉政勤政的领导者为榜样,净化社会风气。朝鲜注重政治理论学习的可操作性。各级党校对干部进行分类培训。高级党校主要培养党的工作干部。人民经济大学主要培训经济干部,金星政治大学主要培训在人民群众团体工作的干部。道、郡两级党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二、越、老、朝、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成败得失
评价四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成败得失,要看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个基本领域能否超越资本主义。四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成就
经济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带来了积极效应。朝鲜改善经营管理方法,下放城乡经营权,增大企业和农民的自主权,城乡责任经营体制有望得以确立。通过提高物价、生产成本核算、按产品实际价格支付货币,有望改变原有的国民经济实物化和产品化现象。居民已逐渐改变过去国家供给体制下的相对平均的生活,逐渐适应农民市场上的商品货币交易,这也促成居民意识和生活方式转变。
政治方面:理论探索和党建工作的调整提高了党的领导能力。如:老挝对党建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高了党的领导作用和领导能力,党的组织、纪律更严密,吸引了大批先进分子入党。1991年党员60000名,1996年增至78000名,2006年更增至148590名,是1991年的两倍多。
思想文化方面:更新观念,力促改革。朝鲜打破改革的思想障碍和理论禁区,不再攻击中国改革开放是“背叛社会主义”,开始正面评价中国改革,决心借鉴中国等国家的经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7月开始的“经济管理方法调整”具有实质内容,并非应付困局的权宜之计。
外交方面:外交政策的调整改变了相对封闭和孤立的状态。2006年越南加入WTO。完善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努力,再之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天然资源丰富、投资政策宽松等优势,使越南成为外国投资的热土。老挝努力改善国际环境。1999年参加东盟,2004年以来以轮值国主席的身份成功举办东盟和中、日、韩10+3峰会、东盟司法部长会议和东盟能源部长会议等地区性重要会议。与40多个国家建交,国际声望空前提高。
2.问题
经济方面:四国的生产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改革虽有成效,但仍未走出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有的甚至还没有完全解决食品问题。以越南为例,1998年世界发展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对世界109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估,越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居第102位[3]。2002年农村仍有37.56万人处于饥饿状态,约占农村人口的0.6-0.7%。又如古巴,经济仍未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在加勒比海25个国家中居倒数第五位。而能源、技术和资金问题仍是朝鲜恢复生产的瓶颈。能源不足影响企业开工率,设备陈旧降低生产率,资金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对能源、设备和技术的新需求,进而导致财政困难和金融失秩。单纯地“改善经济管理”并不能解决问题。古巴改革是为了应付经济困难的应急的被动之举,既缺少宏观理论指导,也缺乏计划和目标。步伐谨慎,仍局限于传统的框架,很少触及计划经济、国家所有制、全民免费教育和医疗等深层次的问题。甚至有一些领域仍未触及。历史上遗留的单一的经济结构和长期模仿苏联模式的后遗症仍清晰可见。
政治方面:对改革认识的不深刻性使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触及原有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弊端。如有的国家仍神化领袖,要求对领袖尽忠尽孝;有的国家领袖仍独揽党政大权,人治色彩浓厚,且没有正常的换届、退休制度。这必然影响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思想文化方面:观念上仍须更新,思想上亟待突破。对古巴来说,诸如在社会主义原则下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因素可以利用到何种程度等新问题,应根据本国国情决定,不能照搬别国的做法。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在社会主义原则下,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取得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多难题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出现,这要求古巴以创新的思维指导实践,谋求较快的经济发展。
三、 越、老、朝、古等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经验教训
四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涵,对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深远意义。
1.必须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在正确定位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四国在社会主义问题上都曾经表现出“左”的倾向,脱离国情,急于过渡。不善于立足现实制定与所处历史阶段相应的纲领,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从理论根源上看,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模糊了理想和现实的界限。因此,必须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排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干扰。
2.必须客观地把握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四国都曾出现对本国国情判断失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用固有的观念剪裁现实,陷入空想的误区。四国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在革命胜利后,都曾把阶级斗争作为工作的重点,阻碍经济建设。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商品荒”长期存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四国的共同要求。诚如列宁所言:“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历经挫折,越老终于能够审视国情,为发展社会主义奠定现实基础。
3.必须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认清“资强社弱”的现实,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性和共处性并存的现状仍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国家要在与资本主义世界共处、竞争和合作中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但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科学地对待本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立足于民族国家,借鉴而不照搬别国的模式和经验。越南、老挝的改革,允许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共生共存、平等竞争,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朝鲜只强调斗争性而忽视共处性,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成果长期被拒于国门之外。
4. 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 432)四国都曾企图在经典著作中找到解决现实难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绝对化、教条化,扼杀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灵性,伤害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的今天,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理论创新,不断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难题。
5.必须正确地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清除封建官僚主义残余,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根深蒂固的封建官僚主义常常扭曲了民主集中制。四国都是由经济文化落后的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仿效苏联模式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忽视法制建设,以权代法现象泛滥。忽视具体的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完善,国家和党内民主缺乏制度保证。忽视党内民主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窒息民主空气,忽视了党的建设,滋长了腐败和官僚作风,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根本制度,逐步建立分权制衡、民主监督等制度,使党的政治领导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
6.必须妥善处理领袖、领导集体与党的关系,在保持思想统一和组织团结的基础上,强化集体领导,健全党内民主
四国都曾处于乱世,乱世渴求改革,改革呼唤英雄。在小农经济中,人民群众不理解和不习惯行使民主权利,容易接受英雄史观。这是领袖集权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土壤。社会主义国家重视集体主义。集体利益却被扭曲成为集权力量。不完备的国家体制无力限制权力。集权诱发歧视,歧视导致崇拜。高度集权控制下的新闻传媒成为政府喉舌,思想控制窒息了民主空气。因此必须通过民主机制和制度程序产生领袖和领导集体,注重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治党治国之才,以便优中选优。
参考文献:
[1] 黄宗良,孔寒冰.世界社会主义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