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ho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群众学习理论、理论掌握群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时,不可忽视的就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出贡献,以及党的各代领导集体对此的实践和传承。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路径
  
   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延续前人的理论成果,更要深入人民群众,使理论掌握群众,最终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毛泽东始终是其坚定、忠实的学习者、倡导者、宣传者和实践者。他虽然没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门论述,但是他却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1]P325,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 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品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应当属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拥有,而不是为个别特定的阶层所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P9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为大众所掌握并且付诸实践,才能变成一种真正的力量从而指导群众从事理论和实践活动;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是让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只有在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获得了更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成为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才能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现有的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渊源。毛泽东广泛大量涉猎哲学著作的时间是在延安时期。1937年,毛泽东在读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后大加赞赏,曾称其为“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3]P80翌年艾思奇来到延安,在与毛泽东共同生活的年岁里,他们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在二人的思想交流、哲学研究中也是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这可以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刊载的毛泽东给艾思奇的信中看出:“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4]P204以及“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4]P204等。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不仅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也读了他的《哲学与生活》等共四本书,并在旁边一一作上批注文字,甚至毛泽东所读的列宁的《哲学笔记》和米丁等著的《新哲学大纲》也是艾思奇翻译的。而且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写作也是通过认真研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而受到深刻影响的。仔细研究即可发现,这一时期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很深。
   3.实践的需要。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实践方面的必然性。首先,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主义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毒瘤危害至深,部分民众接受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甚至是被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无法接触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为了使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并用来指导实践,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了。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P247其次,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军事威胁,而且也试图在意识形态上控制中国。所以,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广大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叵测居心。
   二、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
   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主要有三个,即: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
   1.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思想。他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6]P534在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其主要有两个步骤:“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以及“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这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基础。
   第一,纵观毛泽东一生的哲学学习和理论研究,从其《早期文稿》开始,历经《哲学批注集》《军事文集》《农村调查文集》,至《实践论》《矛盾论》,等等,无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始终反对空谈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联系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二,毛泽东曾说:“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6]P534同时,在《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也明确了民族化形式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6]P534例如,毛泽东在批注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时,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4]P78来解释矛盾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思想。又如,毛泽东“实事求是”一语,“可能是受了《汉书·河间献王传》有关内容的影响,而更有可能是承受先师徐特立的风范,因为徐特立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写的校训就是实事求是”。[7]P40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传统相结合,并采用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内涵,加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2.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对象不仅包括广大党员以及党员干部,而且应该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也许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我们有义务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广大群众,让人民群众了解它、掌握它,从而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毛泽东更是深谙此规律,他指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8]P323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力量,同时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所在。
   首先,毛泽东自始至终都秉承着深入群众的信念,他认为要增强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就应该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思想情感要和工农大众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且毛泽东身体力行,写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著述,如《调查本本主义》《湖南农民调查报告》和《农村问题调查报告》等,都是通过深入、研究、总结群众生活而得出。他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9]P858所以,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深入人民群众,使之成为真正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深入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更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曾经在《<德国农民战争>1870年版序言的补充》中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5]P313毛泽东曾指出:“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6]P532通过部分党员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然后通过他们来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离不开宣传手段的作用。通过对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让人民大众更加广泛、深刻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毛泽东曾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9]P850为此,毛泽东一直注意自己在表述语言上的大众化和通俗化。他在批评有些党员在宣传过程中“无的放矢,言之无物”时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9]P836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指出:“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9]P861为此,他在《实践论》《矛盾论》的讲稿写出来之后,把两论印刷成小册子发放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让大家都来阅读和学习,共同抵制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他还把自己的讲稿、文章编辑成集,把自己的名言警句编辑成语录,让人民大众及时、方便的学习大众化思想。这些都是毛泽东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在宣传方法上的创新,使宣传方法普及化、大众化,更易于群众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三、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践行及传承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生命力就在于其实践性和发展性。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解和运用,从而转化为大众的力量,成为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在两论中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P296就是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之行动化和实践化,并且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使之更加完善和丰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毛泽东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帮助他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完美结合,实现双赢。
   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10]P281在毛泽东之后,党的各代领导集体都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加适应我国实际,而且也更加利于我国人民学习和运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改造实践,促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胡为雄.拓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5).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万 强
其他文献
宗教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宗教教育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但二者在教育理念、功能和方法等方面也有许多融通之处。吸收和借鉴
土建工程是建筑行业中较为重要的项目,其施工的质量与建筑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能够让工程顺利进行,必须要加强施工环节的管理,也就是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本文结合施
试验以工厂化生产杏鲍菇的菌渣及牛粪为主要原料,按不同比例混合成基质栽培双孢蘑菇,同时对一次发酵处理技术及辅料添加种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辅料用过磷酸钙和轻质碳
目前,我国的融资模式主要有BT、BOT、PPP等几种方式。BT模式是国内建筑业日渐发展的融资模式,也相对较为成熟,在珠三角地区的基础工程建设多采用此模式。本模式在投资建设过程中
本研究以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 Lindl.)的3个品种(‘北京成功’、‘奥运粉俏’、‘红塔’)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系统研究了红掌工厂化育苗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通过对红
主要论述了二灰碎石基层的施工方法及养护措施。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现代房屋普遍采用的建筑施工技术,因其具有高超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特性而被普遍采用。因此,混凝土施工技术对于建筑的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