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歌剧《弄臣》中吉尔达的角色塑造需要考虑其音乐发展逻辑、音乐色彩布局、艺术内涵等多元的戏剧要素,更需要以动态发展的戏剧逻辑来探析其中的角色塑造之精妙。
[关键词] 歌剧表演 声乐演唱 音乐色彩 音乐逻辑 戏剧平衡
导 言
吉尔达是G.威尔第的歌剧《弄臣》(Rigoletto)中的女主角。这部3幕歌剧的剧本由M.皮亚威根据V.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而成,全剧创作完成于1851年,同年3月11日在威尼斯费尼斯歌剧院首演。
关于歌剧《弄臣》及其女主角吉尔达的研究在国内已见多篇。从这些研究所见,其论述多只就吉尔达音乐手法而做的整体性研究,也就是将吉尔达作为少女纯真、执著、痴迷、纯美而做的整体分析,没有分析吉尔达作为戏剧人物表现中的发展性,多属“静态”、“孤立”分析,而少有“动态”、“发展”比较。而在其演唱分析中,又过多依赖于像格鲁贝洛娃这样的歌唱家来展开,其他像对演唱音色的变化处理、艺术内涵的戏剧化延展等,也少有展开。综合立体的艺术形象分析对于认识吉尔达作为戏剧人物的音乐形象塑造是极为重要的,而该剧是作曲家威尔第注重加强歌剧的戏剧成分,用音乐手法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极为深刻,是其成熟时期的戏剧作品。因此,吉尔达的角色塑造问题仍值得一谈。
从音乐手法看音乐演唱的逻辑表达
歌剧《弄臣》的音乐手法简洁、音乐线条干净、音乐主题鲜明,因此,被誉为威尔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完全成熟剧作。其表现不仅在于剧中的主角设计的独特(利戈莱托),还在于其他反面人物如公爵,更在于将女主人公吉尔达塑造成纯美的艺术形象。她出于污浊的环境却有圣女般纯净的心灵,她爱父亲、情人、神主甚至世间的一切。这在音乐发展及表现上就需要逐层发展的逻辑次序。其一是初次展现的情景——父女之爱,她与父亲利戈莱托的二重唱感情淳厚,音乐以平滑的旋律线条、平静的音乐意境表达了吉尔达“静若处子”的宁静心理,这种音乐处理手法较好地展现了一个在教堂和家庭双重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纯洁的少女艺术形象。这就要求在这段二重唱的演唱上,要以单腔体共鸣来表现音乐线条的平实无华,而其中意境的表达则要通过音乐线条明晰来展现。这是吉尔达音乐形象表现的初级层次,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能用看似无技术痕迹的演唱来表现少女透明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艺术形象。
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发展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中主要是在教堂与公爵一见钟情,又加上公爵潜入家中与其近距离倾诉衷肠,这就有了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初步发展,心中涟漪的波动自然要反映在音乐手法的变化上,其中她与公爵的爱情二重唱是其情感变化的转折。这段二重唱要突出注意她的音乐处理与公爵复杂音乐形象的对比,并不断展现吉尔达在公爵“情感”攻势下产生的变化。这也为公爵离开后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情绪波动作好了铺垫,这个自称为马尔岱的年轻人的名字“铭刻在我爱的心上”。《亲爱的名字》的音乐以多层次发展来展现吉尔达对马尔岱的情感发展,其第一主题是以附点节奏为动机来表现少女情窦初开的美妙心境,第二主题是轻快跳跃的音型动机发展而成,它被进一步发展为跳连相间的音乐主题,展现出音乐手法的变化给情感发展创造的契机(见例1)。
这种情绪的继续发展形成了以切分节奏为动机的第三主题,它以叹词啊(ate)为情感变化的表现载体,将处于初恋喜悦心境下的吉尔达被作曲家以鲜活的音乐手法表现出来(见例2)。这种情绪的再进一步发展就是咏叹调的高潮部分,即小花腔段落,它展现了吉尔达在念叨这个“马尔岱”名字的氛围中享受爱情甜蜜的“飞”一般心境。在演唱上,这一乐段的处理要注意气息的综合运用,在共鸣腔的选择上也要根据情感起伏的需要而设计出浓淡不同的变化,在连音、跳音的演唱上尤其要细致,要注意与乐句音乐逻辑层次相一致。
音乐发展的转折是利戈莱托的仇人们绑架了吉尔达,并将其送到公爵寝宫供其“消遣”。吉尔达音乐再次出现时是其父亲见到受辱后的父女相聚。吉尔达为安慰父亲并祈求原谅公爵而演唱了咏叹调《假日里,当我在教堂里祈祷上帝时》(Tutte le feste al tempio mentre pregava lddio)。咏叹调三连音叹息式动机是其悲叹的音乐基调,这种音乐手法与前述的咏叹调明显不同,其对比性展现了音乐逻辑层次的发展,展示了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发展与丰富(见例3)。这首咏叹调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伴奏中的三连音与旋律中变化的连音形成对比,它从极柔和的情绪发起,一点点密集来展现情绪加强的音乐变化,最后以强有力的叹息式乐句冲向音乐的高点而结束。
为证明公爵的放荡生活,利戈莱托引导吉尔达在旅馆外看到了公爵与别的女人调情的场景,在事实击碎了吉尔达的梦想之后,吉尔达流下了绝望的眼泪,四重唱《魅力爱神的女儿》(Bellla figlia dell’ amore),它以“蒙太奇”的手法将公爵与调情女、吉尔达与父亲等四人不同音乐形象融在一起,展现了歌剧强烈的戏剧冲突。这时的音乐表现要用内在而极富感染力的声音线条来展现,尤其要加强各声部间的音乐形象对比是其关键所在。这其中,吉尔达声部的演唱需要突出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其后,还要吉尔达与父亲最后一面的诀别场景,展现了她爱“马尔岱”也爱父亲而不得不做出牺牲的复杂心情,同时也反映出其音乐形象在发展后的丰满特点,是其音乐逻辑的最高点。
从音乐手法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吉尔达音乐形象的表现并非静态的单纯手法,它是在纯美音乐形象下的不同层次发展,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戏剧张力不仅反衬了反面人物公爵、弄臣及各色配角等,还以发展的动态手法展现了歌剧作为戏剧而作的不同层次的音乐手法变化,而这些却是以往研究中所大为缺失的。
从音乐形象看音乐色彩的解读
正如前述音乐手法对歌剧艺术形象的表现那样,音乐色彩的不断变化也给吉尔达艺术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表现的空间。这种色彩的表现有外在和内在两种手法,其外在手法是以乐队中色彩乐器引导为主要表现方式,其内在的手法是以情绪的起伏为潜在的表现空间。其中,外在手法是为配合内在手法提供艺术支撑的,而内在音乐色彩处理则是演唱者需要解决的艺术之道。这就要求演唱者深入分析其中的微妙变化,才能做出恰当的演唱与角色塑造处理。
当吉尔达初次展现时,乐队在弦乐的伴奏下,长笛以悠长的下行音型,用透亮的音色奏出,表现了吉尔达少女晶莹剔透般的音乐形象。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引发色彩的加浓,小提琴以飘逸的音色引导出其音乐的第二主题。而情绪的再进一步发展使得乐队色彩不得不再次加浓——乐队全奏的手法,使得少女吉尔达情感的变化以更加丰富的色彩予以体现。其中的演唱,自然要配合音乐色彩的不断发展而作相应的变化,其中由淡加浓的渐进处理是其必须要考虑的色彩逻辑。
在内在的音乐色彩处理上,演唱者需要从吉尔达音乐形象发展的逻辑中寻找契机。在吉尔达音色基调的选择上,正如著名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说:“这首咏叹调必须用纯净的声音唱,它必须是像水晶玻璃。它好像吉尔达是在梦中……”[5]这是对剧中咏叹调《亲爱的名字》总体表现基调情感的诠释,卡拉斯作为演绎吉尔达的最好演员之一,对剧中吉尔达在开始艺术形象呈现时所采用的温暖而甜美、清新而明亮的声音色彩,给观众呈现了初恋少女纯真的艺术形象。它需要处理好音符间连接的音色统一,需要处理好音节的清晰与自然,还需要处理好音乐转折时(乐句变化)的色彩发展。而在处理发展的主题时,要处理好跳跃音型的音色控制,要处理好气息弹性的“似断非断”的连音艺术效果,还要加强跳音的“装饰性”,这样才能突出音色在不同音型中的统一性问题。
从上述可见,在外在音乐色彩的衬托下,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塑造还必须加强内在音乐色彩的对比与递进,而作为戏剧表现的需要,在不同人物、环境的音乐氛围中,其演唱音色要在轻盈、明亮的基调下,突出对比于各种音色环境,以突出戏剧人物的动态发展,以统一基调下的丰富音色来诠释吉尔达的音乐形象,而非“千音一色”、千篇一律的静态和整体。
从艺术内涵看戏剧外延的挖掘
歌剧《弄臣》创作的素材来源不仅得益于雨果话剧本身艺术魅力,还得益于其创作的前后艺术背景。彼时,威尔第已经创作了十六部比较成功的歌剧音乐,创作经验的成熟、艺术阅历的积累和戏剧舞台的感悟使威尔第在《弄臣》中找到了戏剧和音乐的着力点和平衡点,其中对歌剧题材和人物中的戏剧性塑造,用音乐的各种手段直率、准确地切入戏剧命题等[6],使吉尔达这一歌剧史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突兀出来。她对各种人物都有着超乎寻常的人性关怀,对每一个她所遇到的人都充满善意。这一艺术内涵使得吉尔达的音乐形象表现具有了戏剧外延。
首先,要正确认识吉尔达舞台表现中人性美好的一面。这就对其声音的表现提出了深入的思考,不仅要表现她作为音乐个案的局部音乐形象及其气质的呈现,还要表现她作为连接剧中各色人物的情感纽带,将其独立的咏叹调以戏剧前后关系表现所需要的音乐手法展现出来,将戏剧作品所需要的情感线索的铺设以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隐含地铺叙开来,更要将吉尔达人性关怀的内在美德以音乐手法展示出来,这也为其戏剧高潮的营造铺设了线索。这一艺术内涵对戏剧外延的隐含元素是其获得150年来赞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国内外的演绎者对其深度的挖掘还有待于深入。
其次,要恰当认识吉尔达戏剧平衡点的展现。戏剧的平衡不仅在于剧本和音乐创作等一度创作层面,还在于演唱者表现的二度创作环节。吉尔达在歌剧中的戏份并不是最多,但却是连接各场景的关键之处,她的演绎在戏剧平衡的处理上,要做到自身前后戏剧的平衡和与他人他景对比的戏剧平衡。在自身的戏剧平衡上,要注意戏剧逻辑层次的对比表现,即要处理好音乐主题表现、发展及其再现的情感力量关系,使戏剧在张弛间得到平衡。在与他人对戏的戏剧平衡关系上,要突出戏剧对比的强弱变化,也就是说,要在重唱中体现吉尔达作为戏剧连接点的过渡、串联作用,尤其要以其特殊的音乐形象塑造展现其纯净之美与污浊之丑的对比,在对比与变化中寻求平衡。
结 语
从上述分析可见,吉尔达的角色塑造是一个在纯美艺术审美基调下的丰富艺术内涵综合体现。它的表现需要考虑多层次的递进的音乐逻辑,需要考虑丰富变化的音乐色彩,需要考虑丰富艺术内涵的戏剧外延的挖掘。由此可见,吉尔达的演唱表现不能一味追求纯美的音色而放弃其戏剧性张力,一味地追求抒情性而忽视了多元的演唱方法,一味地追求整体艺术形象而漠视了动态艺术形象的发展。如上所说的歌剧表现弊端的产生,与其国内常用的音乐会式的表演方式有关,与其个案式的分析手法有关,更与研究者人云亦云的缺少深入案头工作的研究态度有关。吉尔达的角色塑造需要多层次的音色,需要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需要符合戏剧平衡的动态逻辑。
参考文献:
[1]郑晓婵.威尔第《弄臣》中吉尔达的戏剧形象分析[J].黄河之声,2010,23.
[2]程淑安.卡拉斯在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讲学集[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159.
[3]杨燕迪.以声音西安音乐学院承载人性——评周小燕歌剧中心的新版《弄臣》[J].人民音乐,2008.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 歌剧表演 声乐演唱 音乐色彩 音乐逻辑 戏剧平衡
导 言
吉尔达是G.威尔第的歌剧《弄臣》(Rigoletto)中的女主角。这部3幕歌剧的剧本由M.皮亚威根据V.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而成,全剧创作完成于1851年,同年3月11日在威尼斯费尼斯歌剧院首演。
关于歌剧《弄臣》及其女主角吉尔达的研究在国内已见多篇。从这些研究所见,其论述多只就吉尔达音乐手法而做的整体性研究,也就是将吉尔达作为少女纯真、执著、痴迷、纯美而做的整体分析,没有分析吉尔达作为戏剧人物表现中的发展性,多属“静态”、“孤立”分析,而少有“动态”、“发展”比较。而在其演唱分析中,又过多依赖于像格鲁贝洛娃这样的歌唱家来展开,其他像对演唱音色的变化处理、艺术内涵的戏剧化延展等,也少有展开。综合立体的艺术形象分析对于认识吉尔达作为戏剧人物的音乐形象塑造是极为重要的,而该剧是作曲家威尔第注重加强歌剧的戏剧成分,用音乐手法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极为深刻,是其成熟时期的戏剧作品。因此,吉尔达的角色塑造问题仍值得一谈。
从音乐手法看音乐演唱的逻辑表达
歌剧《弄臣》的音乐手法简洁、音乐线条干净、音乐主题鲜明,因此,被誉为威尔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完全成熟剧作。其表现不仅在于剧中的主角设计的独特(利戈莱托),还在于其他反面人物如公爵,更在于将女主人公吉尔达塑造成纯美的艺术形象。她出于污浊的环境却有圣女般纯净的心灵,她爱父亲、情人、神主甚至世间的一切。这在音乐发展及表现上就需要逐层发展的逻辑次序。其一是初次展现的情景——父女之爱,她与父亲利戈莱托的二重唱感情淳厚,音乐以平滑的旋律线条、平静的音乐意境表达了吉尔达“静若处子”的宁静心理,这种音乐处理手法较好地展现了一个在教堂和家庭双重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纯洁的少女艺术形象。这就要求在这段二重唱的演唱上,要以单腔体共鸣来表现音乐线条的平实无华,而其中意境的表达则要通过音乐线条明晰来展现。这是吉尔达音乐形象表现的初级层次,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能用看似无技术痕迹的演唱来表现少女透明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艺术形象。
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发展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中主要是在教堂与公爵一见钟情,又加上公爵潜入家中与其近距离倾诉衷肠,这就有了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初步发展,心中涟漪的波动自然要反映在音乐手法的变化上,其中她与公爵的爱情二重唱是其情感变化的转折。这段二重唱要突出注意她的音乐处理与公爵复杂音乐形象的对比,并不断展现吉尔达在公爵“情感”攻势下产生的变化。这也为公爵离开后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情绪波动作好了铺垫,这个自称为马尔岱的年轻人的名字“铭刻在我爱的心上”。《亲爱的名字》的音乐以多层次发展来展现吉尔达对马尔岱的情感发展,其第一主题是以附点节奏为动机来表现少女情窦初开的美妙心境,第二主题是轻快跳跃的音型动机发展而成,它被进一步发展为跳连相间的音乐主题,展现出音乐手法的变化给情感发展创造的契机(见例1)。
这种情绪的继续发展形成了以切分节奏为动机的第三主题,它以叹词啊(ate)为情感变化的表现载体,将处于初恋喜悦心境下的吉尔达被作曲家以鲜活的音乐手法表现出来(见例2)。这种情绪的再进一步发展就是咏叹调的高潮部分,即小花腔段落,它展现了吉尔达在念叨这个“马尔岱”名字的氛围中享受爱情甜蜜的“飞”一般心境。在演唱上,这一乐段的处理要注意气息的综合运用,在共鸣腔的选择上也要根据情感起伏的需要而设计出浓淡不同的变化,在连音、跳音的演唱上尤其要细致,要注意与乐句音乐逻辑层次相一致。
音乐发展的转折是利戈莱托的仇人们绑架了吉尔达,并将其送到公爵寝宫供其“消遣”。吉尔达音乐再次出现时是其父亲见到受辱后的父女相聚。吉尔达为安慰父亲并祈求原谅公爵而演唱了咏叹调《假日里,当我在教堂里祈祷上帝时》(Tutte le feste al tempio mentre pregava lddio)。咏叹调三连音叹息式动机是其悲叹的音乐基调,这种音乐手法与前述的咏叹调明显不同,其对比性展现了音乐逻辑层次的发展,展示了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发展与丰富(见例3)。这首咏叹调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伴奏中的三连音与旋律中变化的连音形成对比,它从极柔和的情绪发起,一点点密集来展现情绪加强的音乐变化,最后以强有力的叹息式乐句冲向音乐的高点而结束。
为证明公爵的放荡生活,利戈莱托引导吉尔达在旅馆外看到了公爵与别的女人调情的场景,在事实击碎了吉尔达的梦想之后,吉尔达流下了绝望的眼泪,四重唱《魅力爱神的女儿》(Bellla figlia dell’ amore),它以“蒙太奇”的手法将公爵与调情女、吉尔达与父亲等四人不同音乐形象融在一起,展现了歌剧强烈的戏剧冲突。这时的音乐表现要用内在而极富感染力的声音线条来展现,尤其要加强各声部间的音乐形象对比是其关键所在。这其中,吉尔达声部的演唱需要突出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其后,还要吉尔达与父亲最后一面的诀别场景,展现了她爱“马尔岱”也爱父亲而不得不做出牺牲的复杂心情,同时也反映出其音乐形象在发展后的丰满特点,是其音乐逻辑的最高点。
从音乐手法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吉尔达音乐形象的表现并非静态的单纯手法,它是在纯美音乐形象下的不同层次发展,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戏剧张力不仅反衬了反面人物公爵、弄臣及各色配角等,还以发展的动态手法展现了歌剧作为戏剧而作的不同层次的音乐手法变化,而这些却是以往研究中所大为缺失的。
从音乐形象看音乐色彩的解读
正如前述音乐手法对歌剧艺术形象的表现那样,音乐色彩的不断变化也给吉尔达艺术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表现的空间。这种色彩的表现有外在和内在两种手法,其外在手法是以乐队中色彩乐器引导为主要表现方式,其内在的手法是以情绪的起伏为潜在的表现空间。其中,外在手法是为配合内在手法提供艺术支撑的,而内在音乐色彩处理则是演唱者需要解决的艺术之道。这就要求演唱者深入分析其中的微妙变化,才能做出恰当的演唱与角色塑造处理。
当吉尔达初次展现时,乐队在弦乐的伴奏下,长笛以悠长的下行音型,用透亮的音色奏出,表现了吉尔达少女晶莹剔透般的音乐形象。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引发色彩的加浓,小提琴以飘逸的音色引导出其音乐的第二主题。而情绪的再进一步发展使得乐队色彩不得不再次加浓——乐队全奏的手法,使得少女吉尔达情感的变化以更加丰富的色彩予以体现。其中的演唱,自然要配合音乐色彩的不断发展而作相应的变化,其中由淡加浓的渐进处理是其必须要考虑的色彩逻辑。
在内在的音乐色彩处理上,演唱者需要从吉尔达音乐形象发展的逻辑中寻找契机。在吉尔达音色基调的选择上,正如著名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说:“这首咏叹调必须用纯净的声音唱,它必须是像水晶玻璃。它好像吉尔达是在梦中……”[5]这是对剧中咏叹调《亲爱的名字》总体表现基调情感的诠释,卡拉斯作为演绎吉尔达的最好演员之一,对剧中吉尔达在开始艺术形象呈现时所采用的温暖而甜美、清新而明亮的声音色彩,给观众呈现了初恋少女纯真的艺术形象。它需要处理好音符间连接的音色统一,需要处理好音节的清晰与自然,还需要处理好音乐转折时(乐句变化)的色彩发展。而在处理发展的主题时,要处理好跳跃音型的音色控制,要处理好气息弹性的“似断非断”的连音艺术效果,还要加强跳音的“装饰性”,这样才能突出音色在不同音型中的统一性问题。
从上述可见,在外在音乐色彩的衬托下,吉尔达音乐形象的塑造还必须加强内在音乐色彩的对比与递进,而作为戏剧表现的需要,在不同人物、环境的音乐氛围中,其演唱音色要在轻盈、明亮的基调下,突出对比于各种音色环境,以突出戏剧人物的动态发展,以统一基调下的丰富音色来诠释吉尔达的音乐形象,而非“千音一色”、千篇一律的静态和整体。
从艺术内涵看戏剧外延的挖掘
歌剧《弄臣》创作的素材来源不仅得益于雨果话剧本身艺术魅力,还得益于其创作的前后艺术背景。彼时,威尔第已经创作了十六部比较成功的歌剧音乐,创作经验的成熟、艺术阅历的积累和戏剧舞台的感悟使威尔第在《弄臣》中找到了戏剧和音乐的着力点和平衡点,其中对歌剧题材和人物中的戏剧性塑造,用音乐的各种手段直率、准确地切入戏剧命题等[6],使吉尔达这一歌剧史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突兀出来。她对各种人物都有着超乎寻常的人性关怀,对每一个她所遇到的人都充满善意。这一艺术内涵使得吉尔达的音乐形象表现具有了戏剧外延。
首先,要正确认识吉尔达舞台表现中人性美好的一面。这就对其声音的表现提出了深入的思考,不仅要表现她作为音乐个案的局部音乐形象及其气质的呈现,还要表现她作为连接剧中各色人物的情感纽带,将其独立的咏叹调以戏剧前后关系表现所需要的音乐手法展现出来,将戏剧作品所需要的情感线索的铺设以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隐含地铺叙开来,更要将吉尔达人性关怀的内在美德以音乐手法展示出来,这也为其戏剧高潮的营造铺设了线索。这一艺术内涵对戏剧外延的隐含元素是其获得150年来赞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国内外的演绎者对其深度的挖掘还有待于深入。
其次,要恰当认识吉尔达戏剧平衡点的展现。戏剧的平衡不仅在于剧本和音乐创作等一度创作层面,还在于演唱者表现的二度创作环节。吉尔达在歌剧中的戏份并不是最多,但却是连接各场景的关键之处,她的演绎在戏剧平衡的处理上,要做到自身前后戏剧的平衡和与他人他景对比的戏剧平衡。在自身的戏剧平衡上,要注意戏剧逻辑层次的对比表现,即要处理好音乐主题表现、发展及其再现的情感力量关系,使戏剧在张弛间得到平衡。在与他人对戏的戏剧平衡关系上,要突出戏剧对比的强弱变化,也就是说,要在重唱中体现吉尔达作为戏剧连接点的过渡、串联作用,尤其要以其特殊的音乐形象塑造展现其纯净之美与污浊之丑的对比,在对比与变化中寻求平衡。
结 语
从上述分析可见,吉尔达的角色塑造是一个在纯美艺术审美基调下的丰富艺术内涵综合体现。它的表现需要考虑多层次的递进的音乐逻辑,需要考虑丰富变化的音乐色彩,需要考虑丰富艺术内涵的戏剧外延的挖掘。由此可见,吉尔达的演唱表现不能一味追求纯美的音色而放弃其戏剧性张力,一味地追求抒情性而忽视了多元的演唱方法,一味地追求整体艺术形象而漠视了动态艺术形象的发展。如上所说的歌剧表现弊端的产生,与其国内常用的音乐会式的表演方式有关,与其个案式的分析手法有关,更与研究者人云亦云的缺少深入案头工作的研究态度有关。吉尔达的角色塑造需要多层次的音色,需要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需要符合戏剧平衡的动态逻辑。
参考文献:
[1]郑晓婵.威尔第《弄臣》中吉尔达的戏剧形象分析[J].黄河之声,2010,23.
[2]程淑安.卡拉斯在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讲学集[C].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159.
[3]杨燕迪.以声音西安音乐学院承载人性——评周小燕歌剧中心的新版《弄臣》[J].人民音乐,2008.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