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因为它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把孩子们从课堂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又把他们从生活引入数学的乐园;他们在看画面、听对话、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生活、感受数学。将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发现和探索创设条件,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了小熊在森林里举行生日宴会,3只猴子、2只松鼠和7只小鹿等许多动物前来祝贺的情景。我这时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够把前来祝贺生日的这些动物和动物的只数整理在一个表格里,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哪几种动物前来祝贺,分别有几只?”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很快就整理好了。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兴趣和欲望。
所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形,综合表现力强,通过图像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以及音响效果等,能给学生以新异的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新鲜,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他分成红蓝各一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将他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同时出现三幅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周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圆周的面积=∏r2。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减缓了学生学习的坡度,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学会探索。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周长公式C=2∏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是6cm、10cm、15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作出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即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过的动画作为依据,主动探究、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而多媒体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功能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分解与组合等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显现出来,而且有突出的较强的作用,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功效。
如教学“直径、线段”这两个几何概念时,学生对直线“无限长”这一特点,理解起来普遍困难。因为学生看到的直线图形是有限长的,如果老师不注意,提醒说明我们看到的直线图形是示意图的话,很可能给学生以错误的概念。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先在屏幕上显示图形(如图)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并分别闪烁图⑴AB两点间的部分和AB两点,启发学生说出: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将图⑴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图⑴还可以向左右两边延伸吗?让学生讨论得出:直线无限长,它没有端点,这样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生动,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清晰、生动地显示直线、线段特征,将图像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提高了可见度,展现了语言所不能代替的优越性,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直线、线段的图形或实物,帮助学生辨认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更进一步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容量大,反馈快,见效高的优势。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大加强,从而使知识学得牢,用得活。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交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的功能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完乘法应用题时,在综合练习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远处青山、近处湖水,湖中有3只小船行驶,每只船上有5名少先队员,且都是男生3人,女生2人,湖的远处有4只鸭,近处有4只鸭,岸上有2行柳树,每行4棵。展示后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想像图中的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编成加、减、乘法应用题,列式解答,学生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编出求3只船上的总人数;求鸭子的总只数;求男女生的差数;求柳树的总数等加减法应用题,不仅较为顺利地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具体的应用当中,掌握好时机,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到最佳点,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因为它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把孩子们从课堂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又把他们从生活引入数学的乐园;他们在看画面、听对话、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生活、感受数学。将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发现和探索创设条件,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了小熊在森林里举行生日宴会,3只猴子、2只松鼠和7只小鹿等许多动物前来祝贺的情景。我这时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够把前来祝贺生日的这些动物和动物的只数整理在一个表格里,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哪几种动物前来祝贺,分别有几只?”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很快就整理好了。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兴趣和欲望。
所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形,综合表现力强,通过图像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以及音响效果等,能给学生以新异的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新鲜,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将他分成红蓝各一半,再将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将他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同时出现三幅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边就越趋平直,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周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圆周的面积=∏r2。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减缓了学生学习的坡度,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学会探索。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周长公式C=2∏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是6cm、10cm、15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作出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即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过的动画作为依据,主动探究、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而多媒体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功能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分解与组合等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显现出来,而且有突出的较强的作用,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功效。
如教学“直径、线段”这两个几何概念时,学生对直线“无限长”这一特点,理解起来普遍困难。因为学生看到的直线图形是有限长的,如果老师不注意,提醒说明我们看到的直线图形是示意图的话,很可能给学生以错误的概念。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手段,先在屏幕上显示图形(如图)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并分别闪烁图⑴AB两点间的部分和AB两点,启发学生说出: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将图⑴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图⑴还可以向左右两边延伸吗?让学生讨论得出:直线无限长,它没有端点,这样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生动,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清晰、生动地显示直线、线段特征,将图像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提高了可见度,展现了语言所不能代替的优越性,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直线、线段的图形或实物,帮助学生辨认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更进一步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容量大,反馈快,见效高的优势。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大大加强,从而使知识学得牢,用得活。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交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的功能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完乘法应用题时,在综合练习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远处青山、近处湖水,湖中有3只小船行驶,每只船上有5名少先队员,且都是男生3人,女生2人,湖的远处有4只鸭,近处有4只鸭,岸上有2行柳树,每行4棵。展示后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想像图中的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编成加、减、乘法应用题,列式解答,学生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编出求3只船上的总人数;求鸭子的总只数;求男女生的差数;求柳树的总数等加减法应用题,不仅较为顺利地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具体的应用当中,掌握好时机,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到最佳点,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