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心电图基本知识的教学设计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5022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保证专业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强化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新时代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高校研究课程思政的文章很多,大多是从宏观的层面来研究一门课程的思政融合点挖掘和融合方式,而针对课程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较少。以健康评估课程中“心电图基本知识”为例,介绍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科学精神、辩证思维、人生态度和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课程教学内涵,拓宽学生视野,营造“立德树人”的课堂生态环境等,将课程思政真正落于实处。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思政点;心电图基本知识;心电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R540.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32-0045-03
   课程思政是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举措[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个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倡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教学有机融合[2]。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研究课程思政的文章很多,大多是从宏观的层面来研究一门课程的思政融合点的挖掘和融合方式,而针对课程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较少。本文以健康评估课程中“心电图基本知识”为例,介绍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科学精神、辩证思维、人生态度和人文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中,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课程教学内涵,拓宽学生视野,创建“立德树人”的课堂生态环境等,将课程思政真正落于实处。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部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刘成玉主编的《健康评估》第4版。《心电图基本知识》位于第八章第一节,本节介绍心电产生原理、心电向量概念、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为下一节异常心电图作铺垫。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心电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心电图发展简史有机融入授课内容中。本节内容在整个心电图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思政方面也有很多亮点,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心电图基本知识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电图发展简史,心脏钟向转位;熟悉心电图导联;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识记、分析心电图,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事物的能力。
   在课程思政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辩证思维、人生态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根据护士岗位执业标准的要求,将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及思政元素的发掘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为心电图基本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
   (三)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政元素分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动画演示)、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索等。思政融合方法采用隐性渗透式、画龙点睛式、深入讨论内化提升等,实现寓德于教,水到渠成地将科学精神、辩证思维、人生态度和人文素养等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三、心电图基本知识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见表格)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1.课程思政下导入新课的教学设计
   好的“导入”是一堂课良好的开始。随着数字心电图机的广泛应用,有学生问我:“老师,现在做完心电图,心电图的分析报告也打印出来了,我会心电图机的操作就行了,有必要会看心电图吗?”基于此在心电图基础知识中采用角色扮演导入,一位患者拿着刚做好的心电图,询问护士甲,护士甲说:“心电图上不是写有分析结果吗?自己看,看不懂去找医生,我只管做。”患者很不满,说:“看病都让机器看了,你做什么?机器和人能一样吗?”接着问护士乙,护士乙看完心电图后,给病人简单讲解一下患者心电图的结果,并告诉患者心电图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等来进行综合的判断,患者很满意。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心电图知识的必要性,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角色扮演在课程设计方面作为教学情境的融入,学生通过讨论两位护士的表现作为课程思政切入教学内容的融合点。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3]。角色扮演、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理解医学首先是人学,形成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理念。
   2.课程思政下心电图发展简史的教学设计
   心电图发展简史采用讲授法介绍心电图先驱A. Waller、心电图之父Willem Einthoven、我国心电图发展(重点介绍黄宛教授)。1887年,心电图先驱A.Waller应用毛细管电流计,在体表记录出首例心电图。1895年,心电图之父Willem Einthoven改进汞毛细管静电计,能够记录到更多的心电图波,并分别命名为A、B、C、D波。1900年Einthoven放弃毛细管电流计,研制弦线式电流计,记录到更为精细的心电图,使原来的4个波增加为5个,并命名为P、Q、R、S和T波。1903年,Einthoven记录的心电图及命名法得到广泛承认,心电图临床应用开始。Einthoven对心电图的创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荣获1924年度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    医学史教育不仅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对于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临床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献身医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采用点睛和讨论方法将这部分内容和课程思政融合。“点睛”,通过心电图简史学习让学生理解心电图波形理论的来龙去脉,心电图波是科学家在实验室观察记录到,再分析、提出假设、对实验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解释、推测、得出结论,一步一步完善起来。启迪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观察、思考、总结,做到厚积薄发。“讨论”通过对Einthoven为什么改进汞毛细管静电计和研制弦线式电流计的讨论,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黄宛教授回国对我国心电图发展贡献的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课程思政下心电图导联的教学设计
   先用多媒体演示讲解Einthoven的双极肢体导联、Wilson的单极导联心电图、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完善,让学生了解心电图导联的发展,向学生展示心电图机以及标准12导联线,直观形象地理解标准12导联。然后学生角色扮演12导联,正确放置电极位置,结合导联电极位置理解导联轴。
   这部分知识穿插心电图导联的发展,以“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作为点睛,启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4.课程思政下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教学设计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正常心脏的传导系统、心电图各波段组成,学生跟画。心脏的传导系统不需要学生画出精确的解剖图,只需要准确区分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讨论“生理情况下为什么心脏的起搏点来自窦房结,而不是其他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存在的部位”。心电图各波段学生能准确标示P、QRS、T波,P-R间期、Q-T间期和ST段,讨论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意义。
   在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的课程思政设计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类比联系和感悟法。心电图P波、QRS波、T波起起落落,有波峰亦有波谷,如果心电图成为一条直线,生命也就到达了终点。我们的人生之路也如心电图,不是一路平坦的,有成功、有失败,战胜失败,前面会有一段平坦之路,但下一座山峰又等着去攀登,如果没有了攀登的高峰,如果不去面对挫折,人生就像拉直了线的心电图,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以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坚持向目标前行,不要丢掉梦想,丢掉了信念。
   5.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教学设计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是异常心电图判断的基础,是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该部分内容需要比较归纳,采用案例法、问题探索、画图学习和讨论法教学。提前将一患者的心电图和病例相关资料(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等)发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并自我学习,初步解决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问题如下:①P波的位置(QRS波前)、形状(钝圆或高尖)和方向(Ⅱ导联和aVR导联);②P-R间期的时间(0.12~0.20s);③QRS波的时间(0.06~0.10s)和形态(V1~V6导联QRS波的变化规律);④ST段是否有偏移;⑤T波的形状(钝圆或高尖)和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比较)。课堂上学生先展开讨论,教师明确讨论内容,提出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1人阐述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然后请学生分别扮演Ⅱ导联、aVR导联、V1、V3、V5导联,根据心电图的产生,各自画出相应导联的心电图。
   四、小结与思考
   在授课过程中,为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和探索中,教师除了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不是每一个专业知识点都适合与思政元素融合,教师要根据课程本身性质和特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精心做好课堂设计,将思政内容如种子般撒播在专业知识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108-110.
   [2]初文华,张健,李玉伟.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以《水力学与泵》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32-33.
   [3]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4]王庆江.在内科学教学中渗透医学史教育的体会[J].科技风,2021(1):53-54.
  ◎編辑 张 慧
其他文献
[摘 要] 家长教育观念或者家庭教育与社会个体“三观”、行为密切相关。借助科学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外“家长/家庭教育”相关文献,从经济影响、家庭环境、家校协作、日托服务、社会干预、健康支持六方面呈现国外学者研究动态;又从弱势群体、过度教养问题、中国学者国外经验研究、家校协作、公益援助五方面呈现国内学者关注。最后提出见解。  [关 键 词] 家长;家庭;教育;育儿观  [中图分类号] G645
[摘 要] 边疆地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是服务边疆医疗的重要力量,学生能否有较好的岗位胜任能力,关系到边疆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从调研情况来看,通过岗前技能培训后,胜任力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个人专业素养、岗前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岗前培训的师资力量以及岗前技能培训的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95%以上的高职学生认同岗前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岗前技能培训后能在较短的
[摘 要] 肿瘤学是临床专业来华留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时代,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互联网+”教学已成为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新热潮。但因为留学生教学的特殊性,对任课教师外语能力、课堂内容设计、授课技巧、课堂互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留学生肿瘤学在线课堂通过探索及实施一系列教学方式,采取钉钉在线课堂+微信+线上PBL/CBL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增加教与学的灵活性,为留学生打
[摘 要]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机制的构建不仅关乎各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应从夯实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构建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机制。  [关 键 词]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摘 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首先讨论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炼出新形势下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新要求,积极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创新课程设置,重视职业素养;对接市场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重视顶岗实习;“三全育人”模式,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关 键 词] 新
[摘 要] 基于教育生态视角提出了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建议,从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体系、育人平台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生态重构,将融入教育生态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整个社会对卓越幼儿教师人才的需求标准对接,实现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教育生态;卓越;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和多种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基于校园合建的基础上,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利用学校和幼儿园两种教育资源,创设多种教学实施条件,共同制定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办法。校园合作育人,密切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