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关于性暴力的公开争论,揭示了人们对于是否应该遵从“不,就是不” 的原则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频繁出现的性侵丑闻
在过去的几周里,对于性暴力这一问题,大家议论纷纷、争执不休。然而正是由于过于频繁的争论,性暴力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却渐渐淹没于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言论观点之中。一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23岁女子在法庭上控告称,2015年1月,醉酒后处于昏迷状态下的她曾在一个垃圾箱背后遭人强暴。在痛陈了令人愤慨的事实后,这名女子直接面向年龄比她小3岁的强奸犯控诉道:“你不认识我,却挤进了我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在这里的原因。”
据这名年轻女子讲述,事发当晚是一个周六,她的妹妹过来与她共度周末,父亲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一切都与平常无异,然而不久之后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便不复存在了。饭后,这名年轻女子在其妹妹的劝说下一同参加一个派对。在前往派对的路上,她的妹妹还在取笑她穿得像个图书管理员,因为她竟然穿了一件米色的羊毛衫。
经过了数小时的昏迷,这名年轻女子在医院中恢复了意识。这时她发现自己的内裤竟然不翼而飞了,取而代之的只有一条薄薄的长裤,这是人们在医院帮她穿上的。之后,有医生将纱布棉球塞进她的阴道,在那里涂上冷蓝色以便让擦伤清晰可见。此外,这名女子还必须张开腿,这样才能让相关人员为她的伤口拍照取证。“就这样持续了数小时之后,我才得到允许可以去洗澡。在噴射的水柱下,我检查着自己的身体,觉得自己已经不想要这具遭到污染的躯体了。我想要像脱下夹克衫一样褪下自己的躯体,然后将其同别的东西一起扔在医院。”
很快,这份长达数页的声明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这名23岁女子的悲惨遭遇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同情,就连美国副总统乔·拜登都对她的言行充满赞赏。“她将自己所遭受的不幸如此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并且义正辞严地捍卫自己的尊严,我对她的这种勇气充满敬佩之情。”拜登在一封公开信中如是写道。
性暴力是一种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受害者主要是女性。如果人们阅读了这名年轻女子的声明,则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相关数字及材料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不可磨灭的可怕遭遇。如今,性暴力问题在社会上的普遍程度很难确定,究其原因在于众多受害者由于自身的羞耻心、缺乏独立性以及听天由命的态度往往放弃报警。2014年欧盟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十分之一的女性在15岁后都曾遭受过性暴力;而二十分之一的女性则表示曾遭到过强奸。在众多案例中,受害者认识案犯,这也是众多罪犯没有被绳之以法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受害者担心通过起诉的方式会再次揭开疮疤,加剧自身的痛苦。
最终,法院仅判处强奸这名年轻女子的罪犯6个月监禁。虽然检查机关曾要求对其处以6年监禁,然而据法官称,鉴于这名年轻男子并无刑事犯罪记录故对其进行了轻判。
上述案件是一例个案。然而,性暴力这一问题正是由不计其数的个案所构成,其中包括私密的和公开的个案。在“德国超模新秀大赛”上作为替补选手出名的吉娜·丽莎·洛芬克的故事也是例个案,她自称曾遭到两名男子的强奸。
另一例个案则发生在慕尼黑音乐学院。5月中旬,慕尼黑地方法院因性侵罪判处该学院前院长吉富雷德·毛瑟1年监禁,缓刑3个月,并处罚金2.5万欧元。对于这一判决,毛瑟提出了上诉。控告毛瑟的是一名女教授,也是其昔日的同事。这名女教授控诉毛瑟曾于7年前在一次学术研讨中对其进行了骚扰和强吻。然而,毛瑟对此倍感冤屈,他向《南德意志报》表示,人们可以指责他逾越了礼貌的界限,“但我从未逾越让对方自主决定的界限”。
诸如此类的个案不胜枚举,例如小提琴手大卫·加勒特的旧爱曾指责他在两人分手后对自己进行性侵;美国色情演员史托雅曾控诉其前搭档詹姆斯·迪恩对其性侵。而将这些各不相同的个案联系在一起的则是随之引起的公众的激愤之情。
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个案所引起的持续争论揭露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即当今社会关于性暴力的谈论大多仅停留在热议下一件丑闻所带来的兴奋感与刺激感的层面上,并无深层次的沉思和醒悟。于是,在这种兴奋感中,人们的观点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一方面,要求强化性侵法律的呼声在社会上日益高涨。其原因在于德国的强奸法不够完善,无法明确判定如何才算构成性侵。该法律规定,如果受害人因恐惧而未对性侵行为进行强烈的肢体反抗,那么则不能按照性侵或强暴对施暴者定罪。为此,德国司法部长海科·马斯发起了性侵法的改革,“不,就是不”的原则同样应该在德国得以应用和巩固。
关于性侵法改革的批判声音
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心严苛的法律反而会助长不法行为的嚣张气焰,因为这种严厉谴责性骚扰行为的氛围足以毁灭一个生命。反对意见称,有关强奸的指控向来都会令被告背负着难以洗刷的污点和耻辱,这可能会导致报复行为的发生。反对性法律改革的批判者们相信,这种修正案不仅不会弥补女性保护方面的欠缺,反而会在犯罪者的心中打上沉痛的烙印。
这一争论的界限并非处于男性与女性之间,而是按照一种之字形路线存在:一些男性报纸评论员和女权主义者主张“不,就是不”并且支持明星洛芬克;然而,一些知识分子如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和巴伐利亚美术学院院长迈克尔·克吕格则对一种“毒害氛围”表示警告并且对音乐家毛瑟的观点予以支持。
2013年,当70岁的克吕格退休时,他已经领导和管理慕尼黑汉瑟出版社长达30年之久,简直成了汉瑟出版社的形象使者。克吕格不仅与许多作家都是志同道合的挚友,还能够谱写诗歌。“文艺爱好者”这一名词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5年前,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克吕格表示,自己并不打算让出版商伊丽莎白·鲁格接替其职务成为汉瑟出版社的负责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克吕格认为鲁格不具备胜任这份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则由于鲁格已经是两位孩子的母亲了,而照料孩子的事情自然而然会令她在工作上分心。在克吕格看来,汉瑟出版社应该由另一名男子即乔·伦德尔接管。
频繁出现的性侵丑闻
在过去的几周里,对于性暴力这一问题,大家议论纷纷、争执不休。然而正是由于过于频繁的争论,性暴力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却渐渐淹没于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言论观点之中。一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23岁女子在法庭上控告称,2015年1月,醉酒后处于昏迷状态下的她曾在一个垃圾箱背后遭人强暴。在痛陈了令人愤慨的事实后,这名女子直接面向年龄比她小3岁的强奸犯控诉道:“你不认识我,却挤进了我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在这里的原因。”
据这名年轻女子讲述,事发当晚是一个周六,她的妹妹过来与她共度周末,父亲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一切都与平常无异,然而不久之后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便不复存在了。饭后,这名年轻女子在其妹妹的劝说下一同参加一个派对。在前往派对的路上,她的妹妹还在取笑她穿得像个图书管理员,因为她竟然穿了一件米色的羊毛衫。
经过了数小时的昏迷,这名年轻女子在医院中恢复了意识。这时她发现自己的内裤竟然不翼而飞了,取而代之的只有一条薄薄的长裤,这是人们在医院帮她穿上的。之后,有医生将纱布棉球塞进她的阴道,在那里涂上冷蓝色以便让擦伤清晰可见。此外,这名女子还必须张开腿,这样才能让相关人员为她的伤口拍照取证。“就这样持续了数小时之后,我才得到允许可以去洗澡。在噴射的水柱下,我检查着自己的身体,觉得自己已经不想要这具遭到污染的躯体了。我想要像脱下夹克衫一样褪下自己的躯体,然后将其同别的东西一起扔在医院。”
很快,这份长达数页的声明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这名23岁女子的悲惨遭遇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同情,就连美国副总统乔·拜登都对她的言行充满赞赏。“她将自己所遭受的不幸如此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并且义正辞严地捍卫自己的尊严,我对她的这种勇气充满敬佩之情。”拜登在一封公开信中如是写道。
性暴力是一种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受害者主要是女性。如果人们阅读了这名年轻女子的声明,则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相关数字及材料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不可磨灭的可怕遭遇。如今,性暴力问题在社会上的普遍程度很难确定,究其原因在于众多受害者由于自身的羞耻心、缺乏独立性以及听天由命的态度往往放弃报警。2014年欧盟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十分之一的女性在15岁后都曾遭受过性暴力;而二十分之一的女性则表示曾遭到过强奸。在众多案例中,受害者认识案犯,这也是众多罪犯没有被绳之以法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受害者担心通过起诉的方式会再次揭开疮疤,加剧自身的痛苦。
最终,法院仅判处强奸这名年轻女子的罪犯6个月监禁。虽然检查机关曾要求对其处以6年监禁,然而据法官称,鉴于这名年轻男子并无刑事犯罪记录故对其进行了轻判。
上述案件是一例个案。然而,性暴力这一问题正是由不计其数的个案所构成,其中包括私密的和公开的个案。在“德国超模新秀大赛”上作为替补选手出名的吉娜·丽莎·洛芬克的故事也是例个案,她自称曾遭到两名男子的强奸。
另一例个案则发生在慕尼黑音乐学院。5月中旬,慕尼黑地方法院因性侵罪判处该学院前院长吉富雷德·毛瑟1年监禁,缓刑3个月,并处罚金2.5万欧元。对于这一判决,毛瑟提出了上诉。控告毛瑟的是一名女教授,也是其昔日的同事。这名女教授控诉毛瑟曾于7年前在一次学术研讨中对其进行了骚扰和强吻。然而,毛瑟对此倍感冤屈,他向《南德意志报》表示,人们可以指责他逾越了礼貌的界限,“但我从未逾越让对方自主决定的界限”。
诸如此类的个案不胜枚举,例如小提琴手大卫·加勒特的旧爱曾指责他在两人分手后对自己进行性侵;美国色情演员史托雅曾控诉其前搭档詹姆斯·迪恩对其性侵。而将这些各不相同的个案联系在一起的则是随之引起的公众的激愤之情。
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个案所引起的持续争论揭露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即当今社会关于性暴力的谈论大多仅停留在热议下一件丑闻所带来的兴奋感与刺激感的层面上,并无深层次的沉思和醒悟。于是,在这种兴奋感中,人们的观点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一方面,要求强化性侵法律的呼声在社会上日益高涨。其原因在于德国的强奸法不够完善,无法明确判定如何才算构成性侵。该法律规定,如果受害人因恐惧而未对性侵行为进行强烈的肢体反抗,那么则不能按照性侵或强暴对施暴者定罪。为此,德国司法部长海科·马斯发起了性侵法的改革,“不,就是不”的原则同样应该在德国得以应用和巩固。
关于性侵法改革的批判声音
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心严苛的法律反而会助长不法行为的嚣张气焰,因为这种严厉谴责性骚扰行为的氛围足以毁灭一个生命。反对意见称,有关强奸的指控向来都会令被告背负着难以洗刷的污点和耻辱,这可能会导致报复行为的发生。反对性法律改革的批判者们相信,这种修正案不仅不会弥补女性保护方面的欠缺,反而会在犯罪者的心中打上沉痛的烙印。
这一争论的界限并非处于男性与女性之间,而是按照一种之字形路线存在:一些男性报纸评论员和女权主义者主张“不,就是不”并且支持明星洛芬克;然而,一些知识分子如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和巴伐利亚美术学院院长迈克尔·克吕格则对一种“毒害氛围”表示警告并且对音乐家毛瑟的观点予以支持。
2013年,当70岁的克吕格退休时,他已经领导和管理慕尼黑汉瑟出版社长达30年之久,简直成了汉瑟出版社的形象使者。克吕格不仅与许多作家都是志同道合的挚友,还能够谱写诗歌。“文艺爱好者”这一名词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5年前,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克吕格表示,自己并不打算让出版商伊丽莎白·鲁格接替其职务成为汉瑟出版社的负责人。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克吕格认为鲁格不具备胜任这份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则由于鲁格已经是两位孩子的母亲了,而照料孩子的事情自然而然会令她在工作上分心。在克吕格看来,汉瑟出版社应该由另一名男子即乔·伦德尔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