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日益壮大,主观幸福感成为其发展的焦点。就国内而言,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大学生、老年人和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而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注较少。其次,在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与个体心理/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的整体概念,这提示我们要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研究和提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本文主要介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他们处于自我中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度膨胀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期望他人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敏感性和不稳定性使青少年感受到更多烦恼和困惑,因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近年来,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评估个体身心健康的综合指标。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综合评价,是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青少年成长变化的心理规律,对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主观幸福感
1.1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人们对幸福感的现代意义的理解始于WannerWilson(1967)的《自称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iener(1984)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价。同时他也提出了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主观性,指人们根据自身内定的标准衡量;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整体评价,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的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认知评价三个维度(Diener,1984;Fujita & Diener,2005),也即,包含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吻合程度,即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
1.2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差异,国外研究者(Dew & Huebner)的研究认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而国内学者(马颖和刘电芝)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较低,且在学校类型、年级上存在差异,重点学校的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较非重点学校高;在年级上,高二和初二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低。另外金盛华,田丽丽(2003)通过研究,发现男女生在身心状况和学习状况上也存在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研究结果的矛盾,除了文化差异之外,国内外在主观幸福感测量内容上的不同也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Dew和Huebner测量的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而国内学者测量的主要是幸福感的一种类型——学习主观幸福感。
2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在幸福感的结构上,青少年与其他群体较为不同。针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不是很多,总结起来有如下3种:
主观幸福感量表,Dd Diener等人(1985)的生活满意度量表,结合Kanunann和Flet(1983)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采用Fazio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主要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陈述,量表主要包含对健康的担心(H)、精力(E)、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等六个方面。这种测量没有忽视了青少年的特殊性,不能真正意义上测量到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程度和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自编量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是国内比较科学和有代表性的专门测量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它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满意度两个分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与一般生活满意度量表(Diener,1985)相关为0.65,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量表相关分别为0.51和-0.36。这种自编量表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中国本土和亚文化背景下更准确地考察青少年主观幸福感。
质性研究方法,国内学者郑恩和龚瑶的对36名在读大学生进行有关新媒体使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深度访谈,发现了媒体通过哪些途径来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这种方法在具体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它能够挖掘量化研究中不能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用这种方法作为量化研究的佐证是一种更科学的方法。
3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也即人们所指的精神上的刺激。重要的生活事件对人的主观幸福感变化有重大影响。对于青少年而言,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家庭变故等对青少年总体幸福感都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3.1.2父母教养方式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情绪、自我认同形成、自我概念形成、以及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等都有一定的影响(Suh EM等,2002)。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条件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幸福感,也可通过影响自尊等人格因素间接影响其幸福感。
3.1.3社会支持
人际支持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指标——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幸福感的情感指标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等受人际支持、支持利用度和亲密程度等影响较大。青少年还不具备独立能力,生活的重心大部分是群体生活,因此,父母、同学、老师等重要他人对他们的人际支持是青少年获得幸福的主要源泉。
此外,有研究(郑恩等,2011)表明,新媒体使大学生构建更广阔的主观现实,大学生通过媒介形成的“地方认同”、“国家认同”感知的变化会隐性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3.2主观因素
3.2.1人格
Diener(1999)指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感最可靠、最稳定和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人格与其关系的探讨最为常见,多数都围绕“大三”或者“大五”人格展开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具有较高水平的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人格特征的人,往往容易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3.2.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众多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联系。如杨昭宁(2006)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郑全全(2006)又进一步发现,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在自我概念研究中,学业自我概念成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中重要方面。
3.2.3心理控制源
心理控制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行为或事件的一般性看法,存在着内、外控的个体差异。在两者的影响方向上存在着差异,即是心理控制源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是主观幸福感影响心理控制源,更多的支持前一种结论。研究表明,内控型的个体对导致强化和惩罚的内在、外在因素的归因与外空型个体不同;他们成就动机水平和所获成绩往往高于外控型个体;对自己能力充满自信,较少焦虑不安、精神病变等,因此其心理变化较为稳定,幸福感程度也较高。
在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除了上述较为多见的因素外,还有自尊、认知模式、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等因素也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4未来研究展望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是对个体整体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评估标准,它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不足,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们普遍认可的科学的专门测量青少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其次,有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都是横向研究,缺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因果网络的分析。最后,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学术或者理论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而缺乏从教育的实践中了解学生身心状况,使研究不能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希望今后研究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系统地研究主观幸福感因果网络以更好的把握心理变化或行为表现的机制。
(2)从学生学习环境、学校与教师教育方式、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差异上深入探讨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才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教育建议。
(3)完善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量表,使用更加全面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分析其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in.1984,95(3):542=575.
[2]FujitaF,Diener,E.Life satisfaction set point:stability and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1):158-164.
[3]Fumham A,Cheng H.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seif-esteem and happiness .Social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0,35(3):463-470 .
[4]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27-32.
[5]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60-64.
[6]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7-63.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是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他们处于自我中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度膨胀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期望他人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敏感性和不稳定性使青少年感受到更多烦恼和困惑,因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近年来,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评估个体身心健康的综合指标。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综合评价,是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青少年成长变化的心理规律,对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主观幸福感
1.1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人们对幸福感的现代意义的理解始于WannerWilson(1967)的《自称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iener(1984)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性评价。同时他也提出了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主观性,指人们根据自身内定的标准衡量;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整体评价,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的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认知评价三个维度(Diener,1984;Fujita & Diener,2005),也即,包含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吻合程度,即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
1.2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差异,国外研究者(Dew & Huebner)的研究认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而国内学者(马颖和刘电芝)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较低,且在学校类型、年级上存在差异,重点学校的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较非重点学校高;在年级上,高二和初二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低。另外金盛华,田丽丽(2003)通过研究,发现男女生在身心状况和学习状况上也存在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研究结果的矛盾,除了文化差异之外,国内外在主观幸福感测量内容上的不同也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Dew和Huebner测量的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而国内学者测量的主要是幸福感的一种类型——学习主观幸福感。
2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在幸福感的结构上,青少年与其他群体较为不同。针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不是很多,总结起来有如下3种:
主观幸福感量表,Dd Diener等人(1985)的生活满意度量表,结合Kanunann和Flet(1983)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采用Fazio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主要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陈述,量表主要包含对健康的担心(H)、精力(E)、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等六个方面。这种测量没有忽视了青少年的特殊性,不能真正意义上测量到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程度和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自编量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是国内比较科学和有代表性的专门测量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它包括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满意度两个分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与一般生活满意度量表(Diener,1985)相关为0.65,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量表相关分别为0.51和-0.36。这种自编量表的优点在于能够在中国本土和亚文化背景下更准确地考察青少年主观幸福感。
质性研究方法,国内学者郑恩和龚瑶的对36名在读大学生进行有关新媒体使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深度访谈,发现了媒体通过哪些途径来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这种方法在具体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它能够挖掘量化研究中不能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用这种方法作为量化研究的佐证是一种更科学的方法。
3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也即人们所指的精神上的刺激。重要的生活事件对人的主观幸福感变化有重大影响。对于青少年而言,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家庭变故等对青少年总体幸福感都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3.1.2父母教养方式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发展、情绪、自我认同形成、自我概念形成、以及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等都有一定的影响(Suh EM等,2002)。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条件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幸福感,也可通过影响自尊等人格因素间接影响其幸福感。
3.1.3社会支持
人际支持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指标——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幸福感的情感指标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等受人际支持、支持利用度和亲密程度等影响较大。青少年还不具备独立能力,生活的重心大部分是群体生活,因此,父母、同学、老师等重要他人对他们的人际支持是青少年获得幸福的主要源泉。
此外,有研究(郑恩等,2011)表明,新媒体使大学生构建更广阔的主观现实,大学生通过媒介形成的“地方认同”、“国家认同”感知的变化会隐性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3.2主观因素
3.2.1人格
Diener(1999)指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感最可靠、最稳定和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人格与其关系的探讨最为常见,多数都围绕“大三”或者“大五”人格展开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具有较高水平的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人格特征的人,往往容易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3.2.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众多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联系。如杨昭宁(2006)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郑全全(2006)又进一步发现,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在自我概念研究中,学业自我概念成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中重要方面。
3.2.3心理控制源
心理控制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行为或事件的一般性看法,存在着内、外控的个体差异。在两者的影响方向上存在着差异,即是心理控制源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是主观幸福感影响心理控制源,更多的支持前一种结论。研究表明,内控型的个体对导致强化和惩罚的内在、外在因素的归因与外空型个体不同;他们成就动机水平和所获成绩往往高于外控型个体;对自己能力充满自信,较少焦虑不安、精神病变等,因此其心理变化较为稳定,幸福感程度也较高。
在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除了上述较为多见的因素外,还有自尊、认知模式、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等因素也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4未来研究展望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是对个体整体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评估标准,它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不足,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们普遍认可的科学的专门测量青少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其次,有关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都是横向研究,缺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因果网络的分析。最后,目前的研究多是从学术或者理论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而缺乏从教育的实践中了解学生身心状况,使研究不能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希望今后研究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系统地研究主观幸福感因果网络以更好的把握心理变化或行为表现的机制。
(2)从学生学习环境、学校与教师教育方式、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差异上深入探讨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才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教育建议。
(3)完善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量表,使用更加全面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分析其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in.1984,95(3):542=575.
[2]FujitaF,Diener,E.Life satisfaction set point:stability and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1):158-164.
[3]Fumham A,Cheng H.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seif-esteem and happiness .Social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0,35(3):463-470 .
[4]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27-32.
[5]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60-64.
[6]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