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片《佳人蓓尔》根据英国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发展主要从两条主线进行:一是蓓尔肤色所给她带来的命运走向,二是桑格号贩奴船事件的审判,深刻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诸多现实,本文旨在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分析影片《佳人蓓尔》中的话语权问题。
关键词:蓓尔;身份认同;话语权
《佳人蓓尔》讲述了18世纪英国混血女孩蓓尔被贵族家庭收养,并最终帮助身为最高法官的叔父废除英国奴隶制的故事。影片一方面重现了18世纪真实的英国社会情况,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观众对于黑人这一特殊群体在英国社会中身份认同感的深刻思考。“桑格号”是英国一家贩奴公司的奴隶船,船主为骗取保险金,将132名染有瘟疫的黑奴投入大海活活淹死,之后谎称船上淡水供应紧缺,不得以“緊急抛货”,妄图以此谋取巨额保险。面对如此赤裸的事实,英国起初试图掩盖真相欲盖弥彰,而此时作为受害者的黑人却丝毫没有话语权。因此,整个影片也在围绕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法律是什么,黑人是什么。本文将以人物蓓尔为研究对象,从身份认同角度解读电影《佳人蓓尔》中的话语权问题。
一、 混血儿蓓尔的身份认同危机
“身份认同危机是指个体不断把自己的感觉与他人的评价加以比较,却无法获得自我形象的一个概念。”生活在一个以白人文化占绝对优势,对黑人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社会中,身份认同是黑人面临的最大挑战。
1769年,大不列颠是一个殖民帝国,也是奴隶贸易中心,黑人作为物品被随意买卖,没有人身自由。在伦敦汉普斯特德肯伍德庄园,海军军官带着他和黑人女奴所生的私生子蓓尔,请求他的叔叔曼斯菲尔德代为养育,自己则远赴印度群岛执行任务。于是蓓尔开始了在叔父家寄人篱下的生活。即便如此,因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对地位和名声的注重,蓓尔不允许和客人、家人一同用餐;到了婚嫁年龄,同样是侄孙女的伊丽莎白可以社交,蓓尔却不行。因肤色的问题而遭遇歧视甚至各种不平等的待遇,让蓓尔对自己捶胸顿足,陷入自我的否定与怀疑当中,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即便继承了父亲的财产富甲一方,黑色的皮肤依旧不能让他和白人享受同等的对待,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她是黑人孩子,也是白人孩子;作为黑人女孩,却生活在上流社会。即使拥有聚会,鄙视她出身的人依然趋之若鹜。影片中两姐妹为“beneath”出现了难得的争吵,尽管和蓓尔一起长大,表姐内心深处依旧存在对蓓尔的歧视,由此可见,无论是表姐、叔父还是当时整个英国社会,都使黑人受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白人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优越感真实存在于白人灵魂之中的衡量准则。在与表姐的争吵过后,蓓尔似乎从所谓的爱情美梦和门当户对中清醒过来,意识到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婚姻和地位,最后她坚定地取消了婚约,开始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影片结尾蓓尔帮助叔父对“桑格号”事件做出了公正的审判,并爱上了一个正义的见习律师约翰。影片中蓓尔从第一次陷入自我怀疑,到开始探寻自我的声音,再到最终对主体身份的确立,这一历程她实现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实现了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二、 由电影《佳人蓓尔》所反映出的话语权问题
“桑格号”事件不由得让人们开始思考,人的生命是否和货物一样可以被保险?黑人到底是什么?是人还是货物?但在最初的案件审理中,根据商人和法律的要求,如果像船长所声称的是为了拯救船只,杀害黑奴是绝对必要的,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法律是什么?在最高法官曼斯菲尔德看来“法律是能被社会人士接受的交易之一”,即法律是上流贵族社会的一种交易,法律到底是什么,法律的内容是什么,完完全全取决于制定法律的人,由此可见,英国当时的法律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话语权掌握在白人手里,法律是由白人制定的,白人控制着人们认识的高度,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黑人没有话语权。
作为混血儿的蓓尔,经历了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后,逐渐找到自我,电影中她为约翰偷来叔父的航海地图,暗中参与桑格号事件审理过程、遮布听讲,这些不仅是蓓尔自我意识提升的过程,也是她在为自己、为黑人争取话语权的过程。“真相总是以科学话语形式及其形成机制为中心的”,历史的真相受限于掌握核心话语权力、拥有知识的人群,通往真相指路往往被权力关系所占据。在蓓尔和约翰的帮助下,皇家法庭首席法官曼斯菲尔德最终做出了公正的判决,这一判决对于推动英国废奴运动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黑人挣扎于被同化与保持自我之间,最初白人为了体现统治者的权力,处处压制着黑人的话语权,后来这种压制慢慢转变成了一种行为的力量……”因此要想得到白人和其他民族的认可,黑人就应该努力恢复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影片中的蓓尔是上层教育的黑人,虽在Negro和white之间尴尬游走,却也具有比其他黑人更尊贵的社会地位,她在自我的否定与认同中不断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黑人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群益不断抗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时代的挑战者和叛逆者。叔父曼斯菲尔德冲破种族束缚收养蓓尔,为蓓尔作画、成全蓓尔婚姻,他是白人社会中的一位改良主义者,为黑人说话,为正义发声,试图为黑人赢得话语权,其行为让世人敬仰。
三、 结语
影片《佳人蓓尔》这一现实缩影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关于社会等级制度、黑人种族歧视的诸多问题,文章从蓓尔的身份认同角度进行探析,揭示了白人控制人们认识的高度,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英国人手里,蓓尔由自我否定到最终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一种自身成长的过程。历史上的“桑格号”事件似乎是大英帝国的一个耻辱,如今能放在荧幕前再现,先于受害者黑人发声,无疑不体现了英国文明的进步,对过去错误的反思与思考是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余嘉琪,黄静姝.“漂白”的困惑——才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J].2015.11.
[2]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疯狂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吴苏明.《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话语权与文化身份[J].2011,3(3).
作者简介:
程晓晖,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理工大学。
关键词:蓓尔;身份认同;话语权
《佳人蓓尔》讲述了18世纪英国混血女孩蓓尔被贵族家庭收养,并最终帮助身为最高法官的叔父废除英国奴隶制的故事。影片一方面重现了18世纪真实的英国社会情况,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观众对于黑人这一特殊群体在英国社会中身份认同感的深刻思考。“桑格号”是英国一家贩奴公司的奴隶船,船主为骗取保险金,将132名染有瘟疫的黑奴投入大海活活淹死,之后谎称船上淡水供应紧缺,不得以“緊急抛货”,妄图以此谋取巨额保险。面对如此赤裸的事实,英国起初试图掩盖真相欲盖弥彰,而此时作为受害者的黑人却丝毫没有话语权。因此,整个影片也在围绕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法律是什么,黑人是什么。本文将以人物蓓尔为研究对象,从身份认同角度解读电影《佳人蓓尔》中的话语权问题。
一、 混血儿蓓尔的身份认同危机
“身份认同危机是指个体不断把自己的感觉与他人的评价加以比较,却无法获得自我形象的一个概念。”生活在一个以白人文化占绝对优势,对黑人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社会中,身份认同是黑人面临的最大挑战。
1769年,大不列颠是一个殖民帝国,也是奴隶贸易中心,黑人作为物品被随意买卖,没有人身自由。在伦敦汉普斯特德肯伍德庄园,海军军官带着他和黑人女奴所生的私生子蓓尔,请求他的叔叔曼斯菲尔德代为养育,自己则远赴印度群岛执行任务。于是蓓尔开始了在叔父家寄人篱下的生活。即便如此,因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对地位和名声的注重,蓓尔不允许和客人、家人一同用餐;到了婚嫁年龄,同样是侄孙女的伊丽莎白可以社交,蓓尔却不行。因肤色的问题而遭遇歧视甚至各种不平等的待遇,让蓓尔对自己捶胸顿足,陷入自我的否定与怀疑当中,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即便继承了父亲的财产富甲一方,黑色的皮肤依旧不能让他和白人享受同等的对待,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她是黑人孩子,也是白人孩子;作为黑人女孩,却生活在上流社会。即使拥有聚会,鄙视她出身的人依然趋之若鹜。影片中两姐妹为“beneath”出现了难得的争吵,尽管和蓓尔一起长大,表姐内心深处依旧存在对蓓尔的歧视,由此可见,无论是表姐、叔父还是当时整个英国社会,都使黑人受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白人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优越感真实存在于白人灵魂之中的衡量准则。在与表姐的争吵过后,蓓尔似乎从所谓的爱情美梦和门当户对中清醒过来,意识到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婚姻和地位,最后她坚定地取消了婚约,开始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影片结尾蓓尔帮助叔父对“桑格号”事件做出了公正的审判,并爱上了一个正义的见习律师约翰。影片中蓓尔从第一次陷入自我怀疑,到开始探寻自我的声音,再到最终对主体身份的确立,这一历程她实现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实现了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
二、 由电影《佳人蓓尔》所反映出的话语权问题
“桑格号”事件不由得让人们开始思考,人的生命是否和货物一样可以被保险?黑人到底是什么?是人还是货物?但在最初的案件审理中,根据商人和法律的要求,如果像船长所声称的是为了拯救船只,杀害黑奴是绝对必要的,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法律是什么?在最高法官曼斯菲尔德看来“法律是能被社会人士接受的交易之一”,即法律是上流贵族社会的一种交易,法律到底是什么,法律的内容是什么,完完全全取决于制定法律的人,由此可见,英国当时的法律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话语权掌握在白人手里,法律是由白人制定的,白人控制着人们认识的高度,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黑人没有话语权。
作为混血儿的蓓尔,经历了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后,逐渐找到自我,电影中她为约翰偷来叔父的航海地图,暗中参与桑格号事件审理过程、遮布听讲,这些不仅是蓓尔自我意识提升的过程,也是她在为自己、为黑人争取话语权的过程。“真相总是以科学话语形式及其形成机制为中心的”,历史的真相受限于掌握核心话语权力、拥有知识的人群,通往真相指路往往被权力关系所占据。在蓓尔和约翰的帮助下,皇家法庭首席法官曼斯菲尔德最终做出了公正的判决,这一判决对于推动英国废奴运动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黑人挣扎于被同化与保持自我之间,最初白人为了体现统治者的权力,处处压制着黑人的话语权,后来这种压制慢慢转变成了一种行为的力量……”因此要想得到白人和其他民族的认可,黑人就应该努力恢复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影片中的蓓尔是上层教育的黑人,虽在Negro和white之间尴尬游走,却也具有比其他黑人更尊贵的社会地位,她在自我的否定与认同中不断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黑人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群益不断抗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时代的挑战者和叛逆者。叔父曼斯菲尔德冲破种族束缚收养蓓尔,为蓓尔作画、成全蓓尔婚姻,他是白人社会中的一位改良主义者,为黑人说话,为正义发声,试图为黑人赢得话语权,其行为让世人敬仰。
三、 结语
影片《佳人蓓尔》这一现实缩影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关于社会等级制度、黑人种族歧视的诸多问题,文章从蓓尔的身份认同角度进行探析,揭示了白人控制人们认识的高度,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英国人手里,蓓尔由自我否定到最终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一种自身成长的过程。历史上的“桑格号”事件似乎是大英帝国的一个耻辱,如今能放在荧幕前再现,先于受害者黑人发声,无疑不体现了英国文明的进步,对过去错误的反思与思考是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余嘉琪,黄静姝.“漂白”的困惑——才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J].2015.11.
[2]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疯狂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吴苏明.《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话语权与文化身份[J].2011,3(3).
作者简介:
程晓晖,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