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性情的。因此语言的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教师水平的正常发挥。语文教师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更应该发挥学科的特点成为语言美的典范。笔者认为语言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语音美。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口头语言是靠声音来表达意义的,因此必须重视语音。优美的音色、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内容的结合,能够使教学语言更加动人。一个教师说话的声音悦耳动听,富于表现力,自然能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果声音有某种缺陷,也不要认为就是无法改变了。只要认识自己音色的特点,运用发音技巧弥补缺陷,就会使自己的音色得到改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锻炼。(1)注意呼吸要“底气足”。科学的呼吸,充足的气流对音色的改善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底气足”,就是说话时的一定气流量。如果气流不足,不仅会影响声音的响度,还会使声音干沙。(2)扩大声带振动的共鸣区域,使它产生丰富的泛音,就能使音色变美,听起来响亮、悦耳。(3)确定最适宜的发音区,了解对自己最适宜的发音区,讲课时把调子定在这个最适宜的发音区内,讲话就会省力,保持声音的自然、和谐。
2.情感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就会苍白无力,就会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语言里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学生就不会对教师的讲述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教师的讲述若充满激情,流动着炽热的情感,就会使讲台下那一张张稚气的脸露出兴奋的表情,眼睛里放射出明亮的光。那么教师在讲课时怎样产生丰富的情感呢?首先,教学语言中的情感,是教师对生活、对学生的态度的自然流露。教师应该是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同于那种对一切都抱怨的人,他总能在生活里发现对于大家都有意义的东西,能在平凡的生活里看到真善美,也敢于去揭露假丑恶。其次,教学语言的情感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内所具有的情感的理解和揭示。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感的教学语言中奔流着的是鲜红的血液,它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具有勾魂摄魄的作用。情感是教学语言的血液。
3.节奏美。语言要有力度,有气势,有感染力。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要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峰回迭宕,就要把握好力度,轻则如微风拂过琴弦,余音袅袅,重则似金鼓齐鸣,铿锵作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用极轻柔、缓慢的语调读出了风的轻、雨的柔、草的软,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领会了课文的意境。在教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为了表达出暴风雨到来之前海燕喜悦的心情、昂扬的斗志、雄健的姿态,我就很好地使用了重音、停顿、快慢、高亢的语调。记得当时读完之后,教室里悄无声息,学生神色肃穆,完全沉浸在那种氛围里。
4.规范美。教学语言必须合乎语法、逻辑的规范。语法是语言组合的法则,逻辑是思维结构的规律。教学语言的运用和语法、逻辑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讲话整理出来就应是一篇好的文章,有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优美的词句。只有这样才能带出一批出色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不难想象,如果教师平时上课总是使用方言俗语,那贫乏的词汇、生硬的语言是不可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当然更讲不出文章深邃的思想意蕴,巧妙的艺术手法,也不可能给学生作文提供一个范例。
5.体态语美。体态语作为一种辅助性语言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手势、表情、眼神、身体姿态等,适时地使用体态语也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体态语在帮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如在教《我的老师》一文时,我就用手势表现出蔡芸芝老师假装发怒打“我”的情境,使学生领悟了蔡老师假愠真爱的这一举动。适时地使用体态语,会使教者讲得神采飞扬,学者有如身临其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语音美。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口头语言是靠声音来表达意义的,因此必须重视语音。优美的音色、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内容的结合,能够使教学语言更加动人。一个教师说话的声音悦耳动听,富于表现力,自然能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果声音有某种缺陷,也不要认为就是无法改变了。只要认识自己音色的特点,运用发音技巧弥补缺陷,就会使自己的音色得到改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锻炼。(1)注意呼吸要“底气足”。科学的呼吸,充足的气流对音色的改善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底气足”,就是说话时的一定气流量。如果气流不足,不仅会影响声音的响度,还会使声音干沙。(2)扩大声带振动的共鸣区域,使它产生丰富的泛音,就能使音色变美,听起来响亮、悦耳。(3)确定最适宜的发音区,了解对自己最适宜的发音区,讲课时把调子定在这个最适宜的发音区内,讲话就会省力,保持声音的自然、和谐。
2.情感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感情,就会苍白无力,就会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语言里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学生就不会对教师的讲述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教师的讲述若充满激情,流动着炽热的情感,就会使讲台下那一张张稚气的脸露出兴奋的表情,眼睛里放射出明亮的光。那么教师在讲课时怎样产生丰富的情感呢?首先,教学语言中的情感,是教师对生活、对学生的态度的自然流露。教师应该是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同于那种对一切都抱怨的人,他总能在生活里发现对于大家都有意义的东西,能在平凡的生活里看到真善美,也敢于去揭露假丑恶。其次,教学语言的情感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内所具有的情感的理解和揭示。没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感的教学语言中奔流着的是鲜红的血液,它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具有勾魂摄魄的作用。情感是教学语言的血液。
3.节奏美。语言要有力度,有气势,有感染力。教师的课堂教学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表演艺术。要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峰回迭宕,就要把握好力度,轻则如微风拂过琴弦,余音袅袅,重则似金鼓齐鸣,铿锵作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用极轻柔、缓慢的语调读出了风的轻、雨的柔、草的软,使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领会了课文的意境。在教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为了表达出暴风雨到来之前海燕喜悦的心情、昂扬的斗志、雄健的姿态,我就很好地使用了重音、停顿、快慢、高亢的语调。记得当时读完之后,教室里悄无声息,学生神色肃穆,完全沉浸在那种氛围里。
4.规范美。教学语言必须合乎语法、逻辑的规范。语法是语言组合的法则,逻辑是思维结构的规律。教学语言的运用和语法、逻辑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讲话整理出来就应是一篇好的文章,有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优美的词句。只有这样才能带出一批出色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不难想象,如果教师平时上课总是使用方言俗语,那贫乏的词汇、生硬的语言是不可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的。当然更讲不出文章深邃的思想意蕴,巧妙的艺术手法,也不可能给学生作文提供一个范例。
5.体态语美。体态语作为一种辅助性语言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手势、表情、眼神、身体姿态等,适时地使用体态语也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体态语在帮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如在教《我的老师》一文时,我就用手势表现出蔡芸芝老师假装发怒打“我”的情境,使学生领悟了蔡老师假愠真爱的这一举动。适时地使用体态语,会使教者讲得神采飞扬,学者有如身临其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