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文写作与处理》是一门着重培养受体写作技巧和能力的大学实践应用类课程。当下的课程建设多以工具理性作为行为指向,无论是教学目的的预设、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计还是最后教学评价,无法满足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在价值理性统摄下,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才能使该课程教育走出变相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真正达到大学教育育人与成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公文写作与处理;现代性;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15-02
  《公文写作与处理》是大学课程中实践应用类课程。课程教学的重点通常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会撰写和处理公文。特殊的目的指向使得教学往往会着重于各文种“技法”讲授和训练。但大学教育不在于培养写作熟练工。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所涉核心概念、技巧,也在于对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培养,对人作为人的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对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来说,技法的熟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方面。真正达到让学生掌握各文中写作要求、写出好的公文、合理处理公文,面对社会需要能主动变化,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完成人格塑造和个性培养,伴随的是学生对公务文书这一客体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技”之外,深入理解公务文书价值和意义,能面对不同的实际需要主动变化,在技巧的平台上,把握“道”,就要做到课程教学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这也成为《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马克思·韦伯在研究现代社会时将人的社会行为作了深入分析,其中区别了两种不同目的指向的行为类型,包括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工具理性)和价值合乎理性的行为(价值理性)。所谓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1]56韦伯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中有些行为是针对“目的”,也就是“物”而实施的,是“物化”的行为表现。有些行为则指向“人”:“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1]56。这是价值理性指引下所产生的社会行为。在价值理性的指引下,人的行为指向的是对“人”存在方式的理解与认识。两种社会行为的区别在于在采取行为的过程中,施动者对行为预设的结果的选择和理解。
  《公文写作与处理》作为一门着重培养受体写作技巧和能力的实践类课程,当下的课程建设多以工具理性作为行为指向。无论是教学目的的制定、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还是最后教学评价,都着力于对学生“技”把握能力的考查。与此相悖的是,如果课程真正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训练出“匠人”,就不仅要在课程的整体建设中强调对“技”的训练,更要明确“技”的意义在哪里——亦即对公文写作背后的价值理性的深入解析,在课程建设中做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或者说,工具理性要涵盖于价值理性之内。
  正是在这样整体理念的转变中,大学的公文写作与处理的课程改革才能找到突破点。将原来着重于训练学生技能的应用实践类课程,从学生被动接受条条框框的规定与约束,变成主动理解这些规定与约束背后的理念。使学生成为公文写作与处理中真正的施动者,而不是受制于这些约束的模仿者。能在小小的写作背后,真正体现出大学教育所带来的创新与个性培养。完成课程从应“技”教育到人才培养的转变。
  二、理念与教学目的的转变:从“文”到“人”的理解
  课程所教授的所有内容都指向客体:党政机关行政公文。按照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公文的解释,这是“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公务文书不是一般性的应用性文书,它的时空场域被限定在党政机关行使职能的边界以内。也就是说,“文”的目的指向涉及国计民生的公共与行政事务,“文”的最终受力者是关涉到这些公共事务与行政管理的社会普通民众。因此,理解“文”就得理解党政机关的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理念,理解“文”就得首先对“人”有深刻的认识。
  具体而言,在把握公文之前,需要对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及行政管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对其机构、组织运作方式、运作理念的充分理解和熟悉。只有在把握这些“实”的机构运行机制背后“虚”的理念指引,才可能真正理解用以承担机构运作纽带的公文的意义和实际效用。这个“虚”的理念都是建立在现代官僚体制中对“人”的理解。自黑格尔、马克思、韦伯以来许多社会学家、哲学家对现代社会及现代官僚体制所做的一系列深入思考及剖析,都是对不同于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人所做的深刻反省和深入剖析。现代官僚体制正是建立在对“人”的理解大转变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人”的理解在公文写作与处理的教学过程中是根基性的,它左右公共事务运作、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也决定了小至一篇通知、函会以怎样的一种叙述方式出现在整个运作体系中。因此,学“文”不能仅只涉文,对“文”的理解应建立在对“人”理解的之上。
  在这一点上,课程其实也完成了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目的。大学课程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既要成“才”也要能成“材”,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完成从应试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道”的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智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方面,在这里,理论兴趣和实际功用相一致。不管你向学生灌输的是什么细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这种细节的机会是很小的;如果他确实遇到这种细节,那时他也许已忘记了你曾教他的有关此事的情况。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是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2]48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转变:从“然”到“所以然”
  “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关涉国家关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关于行政公文的定义与解释。因此,课程内容有被动性与滞后性的特点。课程中关于知识点的解析主要借助已有现实对这些文种的运用与解释,以及官方对文种的定义与解释。在这一点上,课程本身的阐释与发挥的主动性是受限的。因此,课程讲授和教材书写都容易成为对已有文件的再解释的过程。教学目的简化为掌握文种写作与处理知识。
  课程如果只是拘泥于被动知识的传授,学生所学内容永远滞后于客体本身的发展和变化。一旦在具体情境中发生变化或者需要灵活运用,个体所能做的只能以滞后的信息来应对多变的环境。这也是许多大学应用类课程看似非常实用,面对实际问题,却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学生本身的应变能力也没有在其中得到培养与训练。
  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摆脱简单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将“知其然”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知其“所以然”。从原来识记条例规定转变为理解知识。从被动接受约束规定转变为明白针对这些公文的约束与规定的由来,从而完成主体的身份转换。原来主体是被动接受具有滞后性的课堂教学内容,现在则能在理解因由的基础上,随着情境的转变,主动选择转变。在这一层面上,学生从受教育的客体转变为能够主动运用知识的主体,主动性在其中得到充分培养与发挥。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从“量化”到“合理”的教学评价转变
  教学效果的好坏,总有一个评价的问题。在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往往更注重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实现的效率高低,更注重“量”的考核标准,更注重教学对外在于教学的诸多因素的作用力,譬如像公文写作与处理这样的应用类课程如何为外在于教育的社会、经济等现实大环境做贡献。
  以计量的方式来衡量教育和人的发展,是20世纪以来社会最大的判断标准的转变,这也是“现代”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之一。这样一种异化了的衡量标准与生活方式,使得原本是目的的人,变成了手段。尽管古典哲学在现代中国看似已经成为一种古板、迂腐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背后对人本身的思索在当下不断激化的社会与人的发展冲突中,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在这样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直接导致教学在总体目标与效果上追求短期效应而忽略了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同时,对课程教学本身而言,也只能片面地通过僵硬的数据来衡量表面上的知识把握的度,对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动性、个性的种种发展,都无法通过纯粹量化的方式来加以权衡。同时,过分依赖外在于教育的诸多因素左右教育效果的评价,会直接导致变相的应试教育。将大学教育转变为简单的技能培训。这样的熟练工在知识结构、技能发展上总是面对滞后于社会变化的困境。
  因此,强调“量化”、“效率”的教学评价模式在价值理性的指引下,可以慢慢形成强调因材施教式的“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以“合理”、“效率”、“数量”为关键词的工具理性是现代社会评价所有社会行为的黄金尺度。似乎没有了数据,我们所得出的所有结论都无法站得住脚。这样一种知性的思维模式下的生活方式遮蔽了人作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最初指向的目的。尤其是大学教育这样以完善人本身为终极目的的活动,无论是其合理性的论证还是对其最终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都全然被工具理性所左右。公文写作与处理作为一门应用类课程,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的被变相地走入另一种“应试”圈套。看似与社会发展亦步亦趋,实际上无论是从受教育者还是课程本身而言,都故步自封,抹杀的是人的活力与发展潜能。因此,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统摄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对当下急功近利的大学教育思维理路的一种转向性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卷[C]//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对当代青年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强调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基层团组织的重要性。针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共青团工作的“两条主要不足”和“三个根本性问题”,高校院系团委工作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从团委育人工作和基层团组织两方面,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实例论述了新形势下开展共青团工作的要点和重心。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许多民办高校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考评,促进了学校开展基层党组织工作,也为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了组织保证。但是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考评机制还存在若干问题,妨碍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在深入研究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考评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治理的视角出发,阐述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考评机制完善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考评;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自来水公司一般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公益性企业,承担着地区内供水的艰巨任务。自来水公司的会计核算水平,尤其是收入相关的确认、计量和核算关系着自来水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自来水公司的核算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分析了自来水公司收入确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提高自来水公司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入手,不断改进收入确认方法来适应新形势下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社会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但在该环境下,仍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其中,自杀现象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学大师涂尔干曾对自杀现象研究,写成《自杀论》一书,该书将自杀行为与社会事实相结合,提出三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或反常型自杀三种。将大学生自杀现象与涂尔干的《自杀论》相结合,探讨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期刊
摘 要:以“限塑令”这样的环保公共政策为例,运用史密斯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的制定、传达、执行及反馈四个环节,对环保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结合系统动力学基模理论,刻画了政策环境、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和政策本身四个子系统偏差制约环保公共政策实效满意度的增长上限基模。为了促进环保公共政策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产生良性循环,提出了四点建议,以期为环保公共政策良性运行助推基础力、
期刊
摘 要: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但有助于其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毅力、培养良好品格。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还是大学生实践的有力载体,是大学生提前感受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重要阵地。针对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定位、职能、类别、不足,以及建设与整合的必要性进行探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对未来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提供现实指导
期刊
摘 要:暑期外语支教活动,是高等院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拥有国际视野,更要怀揣中国情怀。  关键词:高等院校;暑期外语支教;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65-02  一、高
期刊
摘 要: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意识等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在世界史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大量阅读,丰富历史知识、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关键词:世界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213-02  历史素养,是
期刊
摘 要:《关于知识阶级》是鲁迅在上海劳动大学讲演的记录稿,以前的论者多着眼于它的内容针对性和文体特点。从文化、时代背景和文章的精神内核角度解读这篇演讲稿,认为它体现了中国话语言说的含蓄性和批判性,道出了真的知识阶级的本质特点——不顾利害,勇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鲁迅;知识阶级;文化;背景;利害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01-0
期刊
摘 要: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学习《原理》课积极性不高,探究其原因是《原理》课“无用论”、抽象难学,考试容易过关。必须加强《原理》课实用性的宣传;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变难学为易学;必须建立严格公正透明的考核评价制度。  关键词:大学生;《原理》课;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