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为了贯彻该项决策布署,2014年8月13日,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意见》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求“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至此,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
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不可否认,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师资的交流,推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滋生新的教育腐败。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容易带来“权力寻租”现象,教育官员在规划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可能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影响学校发展连续性。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可能影响学校发展的连续性,容易造成学校发展的“断裂”,不可避免地催生校长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短视行为。
部分师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积极性受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后,好不容易培养出的名师,交流后到了其他学校从教,校长自然有意见。有的教师交流轮岗后,可能会带来工作、生活上的“落差感”。原来习惯了享受“优质师资”的学生及其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不公平感油然而生。
二、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这是由制度本身具有的一定强制性因素引起的。《意见》不仅提出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建设目标,而且还规定了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还会出台具体实施细则。由于学校之间、离家远近,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性,每个人的选择都会趋向于环境、待遇好一点、离家近一点的学校。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或者少受损失,校长和教师必然会攀附权力,寻找关系,一旦交流轮岗成为常态,教育腐败就在所难免。
教育质量提升和学校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惯性。学校发展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实力渐渐积累的过程,包括制度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的建设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以校长的角色为例,一个负责任的校长,从熟知学校情况,到他的教育理念和原有学校文化的冲突和磨合,从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到推进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最后到学校制度和文化的建构,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不利于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形成,难以培植学校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点是优质师资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倾斜。人都具有自私的本性,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觉得利益受损时,自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校长会因为被交流的优质教师的培养成本而感到不公平。教师会因为轮岗后,优质学校薪酬待遇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而薄弱校多数处于城乡结合部和乡村,教学硬件设施差,薪酬待遇相对较低,各方面都不如自己原来的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落差”,难以心平气和;享受惯了优质师资的学生及其家长也不满意,如果师资从差的换成好的,当然高兴,但若反过来,由名师和骨干教师换成了从别的学校轮岗过来的普通教师,他们会觉得利益受损,也会产生不公平感。所有这些不公平感,最终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影响,必然会带来工作中的负面能量,出现教师出工不出力,不思进取,不求专业成长,得过且过的现象,交流轮岗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三、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效的对策建议
既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规划,讲究策略,落实措施,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 效果。
规范和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管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县级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人事管理部门要科学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科学编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中长期规划和年度交流计划,并落实到校到人。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组织、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形成交流轮岗工作联动机制,指导推进交流轮岗工作开展。明确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具体要求和支持政策,完善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措施。加强对优秀校长和教育名师的培养,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长效机制。选拔德才兼备、公正无私、敢于担当的优秀领导干部负责交流轮岗工作。对交流轮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查找原因,积极寻找对策,在今后的实施中及时、主动加以完善。加强交流轮岗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激发校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的创造性,确保交流轮岗工作取得实效。
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自然渐进规律和学校文化发展的历史积淀的现实,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过程,需要时间,学校的发展需要理念的传承,历史的延续,措施的持续,目标的统一。为此我们应加快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要求每一所学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通过集民智,聚民意,凝民心,确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形成指导学校长远发展的学校章程,从而建立起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变过去学校发展的规划和蓝图因为学校校长的更替而不断改变的现状,有利于学校发展历史的延续。
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要破除传统的“学校人”管理理念,改变过去的教师宏观管理主要由学校负责的现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需要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建立“县管校聘”的管理体制,促进校长教师在县域内的合理、有序流动,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创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式方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点是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学区一体化管理”等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方式方法,甚至可以鼓励在公、民办学校之间,也可以探索校长教师的交流。
忌“削峰填谷”。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过于“强制性”的教师资源重组现象,交流轮岗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要将原来的优势学校降为“普通学校”,更不是要将原来的优势学校变成“劣势学校”。任何削弱原有“优势学校”去填补所谓的“薄弱学校”的思路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增强扶弱”。
总之,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配置是关键,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是实现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城乡、校际之间均衡配置的重要措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必须在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现实的前提下进行,任何急躁、盲动甚至违背教育规律的强制行为,只会妨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持续、科学发展。只有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的教育发展目标。
本栏责任编辑 邱 丽
至此,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
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不可否认,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师资的交流,推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但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滋生新的教育腐败。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容易带来“权力寻租”现象,教育官员在规划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可能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影响学校发展连续性。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可能影响学校发展的连续性,容易造成学校发展的“断裂”,不可避免地催生校长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短视行为。
部分师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积极性受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后,好不容易培养出的名师,交流后到了其他学校从教,校长自然有意见。有的教师交流轮岗后,可能会带来工作、生活上的“落差感”。原来习惯了享受“优质师资”的学生及其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不公平感油然而生。
二、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局限性的原因分析
这是由制度本身具有的一定强制性因素引起的。《意见》不仅提出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建设目标,而且还规定了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还会出台具体实施细则。由于学校之间、离家远近,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性,每个人的选择都会趋向于环境、待遇好一点、离家近一点的学校。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或者少受损失,校长和教师必然会攀附权力,寻找关系,一旦交流轮岗成为常态,教育腐败就在所难免。
教育质量提升和学校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惯性。学校发展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实力渐渐积累的过程,包括制度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的建设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以校长的角色为例,一个负责任的校长,从熟知学校情况,到他的教育理念和原有学校文化的冲突和磨合,从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到推进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最后到学校制度和文化的建构,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不利于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形成,难以培植学校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点是优质师资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倾斜。人都具有自私的本性,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觉得利益受损时,自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校长会因为被交流的优质教师的培养成本而感到不公平。教师会因为轮岗后,优质学校薪酬待遇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而薄弱校多数处于城乡结合部和乡村,教学硬件设施差,薪酬待遇相对较低,各方面都不如自己原来的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落差”,难以心平气和;享受惯了优质师资的学生及其家长也不满意,如果师资从差的换成好的,当然高兴,但若反过来,由名师和骨干教师换成了从别的学校轮岗过来的普通教师,他们会觉得利益受损,也会产生不公平感。所有这些不公平感,最终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影响,必然会带来工作中的负面能量,出现教师出工不出力,不思进取,不求专业成长,得过且过的现象,交流轮岗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三、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效的对策建议
既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规划,讲究策略,落实措施,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 效果。
规范和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管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县级教育部门特别是教育人事管理部门要科学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科学编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中长期规划和年度交流计划,并落实到校到人。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组织、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形成交流轮岗工作联动机制,指导推进交流轮岗工作开展。明确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具体要求和支持政策,完善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措施。加强对优秀校长和教育名师的培养,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长效机制。选拔德才兼备、公正无私、敢于担当的优秀领导干部负责交流轮岗工作。对交流轮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查找原因,积极寻找对策,在今后的实施中及时、主动加以完善。加强交流轮岗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激发校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的创造性,确保交流轮岗工作取得实效。
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学校制度。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自然渐进规律和学校文化发展的历史积淀的现实,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过程,需要时间,学校的发展需要理念的传承,历史的延续,措施的持续,目标的统一。为此我们应加快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要求每一所学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通过集民智,聚民意,凝民心,确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形成指导学校长远发展的学校章程,从而建立起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变过去学校发展的规划和蓝图因为学校校长的更替而不断改变的现状,有利于学校发展历史的延续。
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要破除传统的“学校人”管理理念,改变过去的教师宏观管理主要由学校负责的现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需要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建立“县管校聘”的管理体制,促进校长教师在县域内的合理、有序流动,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创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式方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点是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学区一体化管理”等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方式方法,甚至可以鼓励在公、民办学校之间,也可以探索校长教师的交流。
忌“削峰填谷”。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过于“强制性”的教师资源重组现象,交流轮岗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要将原来的优势学校降为“普通学校”,更不是要将原来的优势学校变成“劣势学校”。任何削弱原有“优势学校”去填补所谓的“薄弱学校”的思路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增强扶弱”。
总之,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配置是关键,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是实现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城乡、校际之间均衡配置的重要措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实施必须在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现实的前提下进行,任何急躁、盲动甚至违背教育规律的强制行为,只会妨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持续、科学发展。只有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的教育发展目标。
本栏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