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自然的气息流进你的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的内容极为丰富,笔者认为,我们应把课堂作为展示生活内涵的舞台,让课堂教育走向生活。
  关键词:课堂 生活 教学
  
  前不久,有幸去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活动中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的一堂课,令我热血沸腾,澎湃的心潮久久不能退去。于老师为我们示范的是三年级起步作文——描写人物外貌。教室里的人济济一堂,投影布上打出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字样,而却未见到于老师的身影。在大家焦急而又担心的期待中,姗姗来迟的于老师走进了教室,夙未蒙面的孩子们看见了满头白发的于老,都情不自禁地“啊”了起来,在这“啊”声中作文教学开始了。于是,于老就让孩子们把刚才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自然地表露出来,有孩子说:“没想到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头儿!”有孩子说:“真没想到这位头发花白,眼睛细小的老爷爷就是于永正!”有孩子说:“于老师这么老了,他能不能给我们上课呢?”接着于老按照自然的交往方式认识了班长和副班长,但他是以间接方式让别的学生描述班长和副班长的外貌,自己根据学生们的描述来“找认”他们。找到了班长和副班长,于老就和他们亲切地握手并拍照留念。接下来于老师让孩子们用插图勾画出想要描写的人物外貌……在最后的依依惜别中,孩子们很想和于老交朋友。“怎样才能让于老师永远记住你呢?小朋友们必须认真作文,让你的作文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于老的话让孩子们很自然地愿意竭尽全力去作文了,而改变了过去那种“压迫式作文”的方法。在没有师生再见的告别声中,作文教学自然地戛然而止。在这堂课中,于老和孩子们谈话的语言是那么的朴素自然而又富有哲理,行云流水般轻轻地流进孩子们的心田,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勿卖弄”。孩子们绘画的笔法是如此的娴熟,线条是那么的流畅,感情的流露是如此的真切自然,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于老的教学理念是如此的平常而又高深,谈话内容是如此的贴近生活,课堂中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流淌着“自然生活”的真实。这里所说的“自然生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体现了教法上的自然,更泛指整个自然界的生活,不仅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还包括艺术生活,通常将其简称为“生活”。
  那么,生活是什么呢?生活就是简单,一笔一画的粉笔字能够写出做人的道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能够道出人生的真谛。然而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那缓缓流淌着的音符正是大自然母亲的呼唤,这呼唤充满了每个人的心灵。生活也是一幅绝伦的活画,那轻轻勾勒的线条正是大自然母亲柔美身躯的展示,那淡淡涂抹的色彩正是大自然母亲灿烂笑容的映照。生活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大自然的风沙雨雪正如人生的酸甜苦辣;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回环往复正如人生中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忧愁、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的此起彼伏。生活中有自然的关爱,有孩子充满稚气、自然的眼神,有孩子身上那自然的馨香……
  生活的内容是如此的丰富,那么我们为何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展示生活内涵的舞台,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呢?
  
  一、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决不能够脱离社会生活的学习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都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我们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要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打基础。我们的教学任重道远,只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对这些内容我们应进行“二度开发”,让它们更具生活情趣
  
  周德藩同志在鼓励学生们学习时曾说过:“同学们要敢于冲破束缚,创造奇迹,教育的责任就是把人培养成‘上帝’。”而“上帝”蕴育的摇篮就是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实践。正是在这生活实践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发明了长锯……然而现在仍有不少地方,“应试教育”这股浊流仍侵袭着我们的课堂,让河水不再那么清澈,天空不再那么明朗,花儿不再那么艳丽,小草不再那么嫩绿,空气不再那么清鲜,一切都失去了原先自然的本性。孩子们被“囚困”于教室之中,无奈的教师如同小鸡啄米似的“就文讲文”——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请问这种教学又怎么能够让学生去体验与吸收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和深厚的生活情趣呢?又何以让学生去品尝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源头活水呢?又何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教材,优化教材呢?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切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葬送祖国花朵未来的前途。
  
  三、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遵循了自然的人才成长的规律
  
  生活的内涵是那么丰富,我们为何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展示生活内涵的舞台,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呢?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成就往往都是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接触,对人类社会的了解,他们是在生活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我国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周游全国,访问了无数的名山大川,接触了无数的平民百姓,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医学资料。试想,如果李时珍当时跟父亲学医时,仅仅局限在“跟学”上,那他会不会也能编写出这部举世闻名的药物学专著呢?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四、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能够满足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教育心理学指出:“作为涌动着的生命”都有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情感倾向。卢梭在“否定教育论”中倡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先天个性,发展儿童的潜能。他在《爱弥尔》一书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长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应顺应儿童成长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教育,应让儿童在生活的海洋中畅游,应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而任何刻意拔高的教育都是得不偿失的。只有在真实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才具有儿童生长的自然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教育。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的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滚滚洪流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想象,高瞻远瞩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独具匠心的“再度加工”,让自然生活融进课堂,让课堂也走向生活,要让教学在“随心所欲”中显现自然,让课堂教学中的繁杂远离我们而去,在“简单”中回归丰富多姿的“自然生活”,让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融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流淌出清新、自然的风格气息。这需要教学的一种感悟能力,也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其他文献
流感病毒现已遍布世界各地,因猪的种间屏障较低,易形成“人-猪-禽”的传播链,并在此期间发生基因重配,产生新的基因型,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本研究通过应用RT-PCR和鸡胚接种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将知识进行简单的传递,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多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产生困难,失去学习兴趣.在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时,
冬小麦一生只浇一水,就能获得亩产414.7公斤的产量,你可能不大相信,但这是事实。6月上旬,河北省科委受国家科委委托,邀请农业部和省内外专家,对北京农业大学吴桥县龙王河试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小学也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开发,运用游戏的方法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仍然是威胁养禽业的一种主要疾病,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国际兽医局(Office Internation des Epizooties,OIE)将其与高致病性禽流感一起列为危
摘 要: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上世纪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的本义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探讨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策略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一般定义  
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跨界整合为实施路径.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总结了跨界整合视野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一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拨动学
教育是学生发展的机会,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对于现代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体育课课程的教学逐渐成为学生提高身体素
从事编辑工作,成天和稿件打交人道,时常要强调炼字、炼句、炼意、炼篇,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要练识。才、胆、识、力,四者之中“识为尤重”,不仅为文如此,编辑工作亦如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对知识获得兴趣期间,能加强对知识的探索,改变表面形式.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方法,能改变其存在的问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