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橄榄核上刻画出如此细腻的景色,这哪里是简单的雕刻,活脱脱一件艺术品。”循声看去,在展示殷氏核雕技艺的展位前围满了好奇的游客。“这是怎么雕刻的?”“做这个费不费功夫?”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就在这时,已经有人迫不及待“出手”买下了一串罗汉手串,市民刘先生小心翼翼地提着刚买的罗汉头,生怕压坏了。他说,以前总觉得非遗和自己的生活离得远,真没想到触手可及。
非遗走进园林、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这是吴门桥街道今年主推的“吴门学堂”系列课程,更好地宣传推广非遗文化,让人们体验独特的江南文化和苏工之精巧,在辖区青少年内心散播江南文化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
同心同行促非遗保护
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遗文化活动对于街道文化工作来说,可以让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广泛地走到普通居民身边,增进居民对非遗的了解,也可丰富辖区艺术氛围。
“江南文化——吴门艺秀·百笼鸣春”鸟笼艺术展在怡园开幕。100只苏式鸟笼通过精巧的制作技艺、美好的生活寓意为市民游客献上匠心独具的苏作饕餮大餐。来自吴门桥街道的颜虎金今年84岁,因半辈子制作苏式鸟笼,技艺精湛被圈内人称为“南笼泰斗”,这次他带来自己和徒弟制作的共100只苏式鸟笼参展,用精巧的技艺为苏工“代言”。“苏作鸟笼以其细腻入微的传统榫卯雕刻工艺,体现了江南的地域特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韵,这是我多年传承这门技艺的动力。”颜虎金说。
在网师园里,吴门桥街道核雕艺人殷毅军带着他的“运河十景”系列作品一度亮相,向众人诉说大运河文化和苏作的魅力。殷毅军是光福镇舟山村人,自幼跟随祖父殷荣生学习核雕,后又跟姑祖母殷雪芸学习技法,成为“殷氏核雕”第四代传人。殷毅军创作的“运河十景”系列核雕作品引人瞩目,10个小小的橄榄核呈上下两行陈列,每一个果核只有三厘米左右的长度,10个果核上面依次雕刻虎丘塔、宝带桥、横塘驿站、平江路等运河边标志性建筑。殷毅军说,为了在橄榄核上更好地呈现这些风景,自己沿着大运河一路采风,将这些景色记录下来,并采用广角镜头等摄影技巧将其刻画在橄榄核上。“由于果核的形状是橄榄形,也就意味着果核两端面积比较小,雕刻时有难度,因此整幅景色在雕刻之前就要布局好,不然会很不和谐。”殷毅军说,这组“运河十景”系列作品总共花了3个月才制作完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要继续完善。“一件完美的核雕作品需要不断地打磨,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奥秘。今年,‘运河十景’是我的主要系列作品之一。”殷毅军告诉记者,他和核雕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这几年在传承传统罗汉头的同时,他也不断将核雕与当下主流文化相结合。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拉开帷幕,而上一次的召开地是苏州。为纪念这一盛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联合吴门桥街道开展的世界遗产大会主题活动,亮相四季晶华社区,社区的家长和孩子参观世界遗产主题展览,观看世界遗产动画片,参与遗产保护情景演绎。展览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世界遗产的由来、标志、评定标准以及世界遗产大会的议程等。现场,来自亚太世遗苏州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讲解中国的世界遗产,从苏州古典园林到莫高窟,从九寨沟到中国丹霞地貌,中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丰富,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学生们听后表示自豪,更坚定了内心对于遗产保护的信念。
书声琅琅,言笑晏晏,沧浪学子轻声诉说,将石湖故事娓娓道来。吴门桥街道与沧浪中学开展“沧浪石湖说”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近期推出运河文化课程、运河美学课程、石湖文化朗诵等活动。通过话剧社开展横塘驿站主题诗剧演出,并成立志愿者团队进行横塘驿站诗句文化推广。“传统文化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故事、思想智慧、價值理念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为了帮助下一代触摸、回味和体悟优秀文化,街道将在文化工作中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增强非遗文化的活力和传承动力。”吴门桥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坦言。
流动的运河文化持续发力
大运河不仅是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更是流动的文化史诗。千百年来,沿运河带的文化圈随着运河水的流动进行着交流与交融,运河也成为一条贯通华夏南北的文化大动脉。运河文化滋养下的苏州非遗文化将文人的美学思想和非遗手工艺人的技巧相结合,使“苏作”名扬天下。
吴门桥街道因其历史文化遗址的丰富而占据着大运河“最精华”的地位,运河文化“活”起来,如何做活“文眼”是重中之重。由此有了姑苏运河文化研讨中心的落地。智库专家纷纷献计献策,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发力点。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石湖智库特约研究员陈璇认为,围绕石湖文化,可以深入挖掘运河滥觞与金戈铁马的吴越文化观演交相辉映;书法研学之旅与运河非遗文化产业辉映;诗词文化与田园生活体验辉映;民俗文化与大型节庆活动辉映。到运河边看看历史积淀下的吴门印象,追想盛时唐宋的横塘棹歌,回溯吴越争霸的时光长河。接下来的研讨主题,街道将基于辖区的历史人物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密码。
非遗走进园林、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这是吴门桥街道今年主推的“吴门学堂”系列课程,更好地宣传推广非遗文化,让人们体验独特的江南文化和苏工之精巧,在辖区青少年内心散播江南文化的种子,使其生根发芽。
同心同行促非遗保护
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遗文化活动对于街道文化工作来说,可以让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广泛地走到普通居民身边,增进居民对非遗的了解,也可丰富辖区艺术氛围。
“江南文化——吴门艺秀·百笼鸣春”鸟笼艺术展在怡园开幕。100只苏式鸟笼通过精巧的制作技艺、美好的生活寓意为市民游客献上匠心独具的苏作饕餮大餐。来自吴门桥街道的颜虎金今年84岁,因半辈子制作苏式鸟笼,技艺精湛被圈内人称为“南笼泰斗”,这次他带来自己和徒弟制作的共100只苏式鸟笼参展,用精巧的技艺为苏工“代言”。“苏作鸟笼以其细腻入微的传统榫卯雕刻工艺,体现了江南的地域特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韵,这是我多年传承这门技艺的动力。”颜虎金说。
在网师园里,吴门桥街道核雕艺人殷毅军带着他的“运河十景”系列作品一度亮相,向众人诉说大运河文化和苏作的魅力。殷毅军是光福镇舟山村人,自幼跟随祖父殷荣生学习核雕,后又跟姑祖母殷雪芸学习技法,成为“殷氏核雕”第四代传人。殷毅军创作的“运河十景”系列核雕作品引人瞩目,10个小小的橄榄核呈上下两行陈列,每一个果核只有三厘米左右的长度,10个果核上面依次雕刻虎丘塔、宝带桥、横塘驿站、平江路等运河边标志性建筑。殷毅军说,为了在橄榄核上更好地呈现这些风景,自己沿着大运河一路采风,将这些景色记录下来,并采用广角镜头等摄影技巧将其刻画在橄榄核上。“由于果核的形状是橄榄形,也就意味着果核两端面积比较小,雕刻时有难度,因此整幅景色在雕刻之前就要布局好,不然会很不和谐。”殷毅军说,这组“运河十景”系列作品总共花了3个月才制作完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要继续完善。“一件完美的核雕作品需要不断地打磨,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奥秘。今年,‘运河十景’是我的主要系列作品之一。”殷毅军告诉记者,他和核雕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这几年在传承传统罗汉头的同时,他也不断将核雕与当下主流文化相结合。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拉开帷幕,而上一次的召开地是苏州。为纪念这一盛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联合吴门桥街道开展的世界遗产大会主题活动,亮相四季晶华社区,社区的家长和孩子参观世界遗产主题展览,观看世界遗产动画片,参与遗产保护情景演绎。展览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世界遗产的由来、标志、评定标准以及世界遗产大会的议程等。现场,来自亚太世遗苏州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讲解中国的世界遗产,从苏州古典园林到莫高窟,从九寨沟到中国丹霞地貌,中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丰富,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学生们听后表示自豪,更坚定了内心对于遗产保护的信念。
书声琅琅,言笑晏晏,沧浪学子轻声诉说,将石湖故事娓娓道来。吴门桥街道与沧浪中学开展“沧浪石湖说”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近期推出运河文化课程、运河美学课程、石湖文化朗诵等活动。通过话剧社开展横塘驿站主题诗剧演出,并成立志愿者团队进行横塘驿站诗句文化推广。“传统文化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故事、思想智慧、價值理念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为了帮助下一代触摸、回味和体悟优秀文化,街道将在文化工作中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增强非遗文化的活力和传承动力。”吴门桥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坦言。
流动的运河文化持续发力
大运河不仅是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更是流动的文化史诗。千百年来,沿运河带的文化圈随着运河水的流动进行着交流与交融,运河也成为一条贯通华夏南北的文化大动脉。运河文化滋养下的苏州非遗文化将文人的美学思想和非遗手工艺人的技巧相结合,使“苏作”名扬天下。
吴门桥街道因其历史文化遗址的丰富而占据着大运河“最精华”的地位,运河文化“活”起来,如何做活“文眼”是重中之重。由此有了姑苏运河文化研讨中心的落地。智库专家纷纷献计献策,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发力点。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石湖智库特约研究员陈璇认为,围绕石湖文化,可以深入挖掘运河滥觞与金戈铁马的吴越文化观演交相辉映;书法研学之旅与运河非遗文化产业辉映;诗词文化与田园生活体验辉映;民俗文化与大型节庆活动辉映。到运河边看看历史积淀下的吴门印象,追想盛时唐宋的横塘棹歌,回溯吴越争霸的时光长河。接下来的研讨主题,街道将基于辖区的历史人物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