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内部的规律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进入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历史现象虽然纷繁复杂,其本质却有一定的共性,人们可以通过知識的积累和情境的设置,从枯燥的史实、概念中推理、论证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预测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形成和运用正确的历史概念,是理性地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学科各项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历史史实、概念基础,就根本谈不上理性的提高。但是,如果我们在高中教学中不根据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只教会学生一些机械记忆的能力,甚至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这是达不到历史学习的目的与要求的。学生应该首先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学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把知识的真谛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质。理性思维能力具有以下一些构成:
一、高:指思考问题的高度与深度
历史教材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编写的,条理较为清楚。然而,教材毕竟是平面的,为了适应一堂课的教学需要,其章节篇目较为细化、繁琐,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历史事件中断或分散的感觉。如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然而解体的过程如何?什么时候彻底解体?教材没有明确交代。而这一内容对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历史教材虽然引用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但限于篇幅,它不可能直接引用有关原理加以论证、说明,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西方,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西方国家日益走向文明、发达、开放。而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中国,却逐步陷入保守、落后的深渊,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欧洲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意大利,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远远地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其原因也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发掘大纲和教材的潜力,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能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理性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新:指思维品质的多样性、创造性
历史思维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人们的主观思考而存在,主观性特别强。可以说,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学家们个人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如果书云亦云、人云亦云,就会走入历史的误区,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超越固定的认知模式,让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让学生能重组眼前的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一种凭空的臆想,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上的,否则就是无根的浮萍,其思维能力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然而,知识的积累、“双基”的把握不是靠简单的感性认识就能达到的,更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的。近几年来,高考历史特别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的把握以及对宏观历史的认识,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优化教学内容,科学梳理知识,构建学科体系,把握知识结构的特征,才能把已认知的信息形成稳定而清晰的认知框架,把知识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
历史知识是由一系列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组成的,历史知识结构化就是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结构方式,把历史知识分类整理后构建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它反映了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历史运动的过程和规律。这里所指的知识积累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积,而是运用理论的思维、科学的观点构建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与思维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理论思维就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没有正确的观点统帅,知识就是一堆无用的东西”。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
一、高:指思考问题的高度与深度
历史教材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编写的,条理较为清楚。然而,教材毕竟是平面的,为了适应一堂课的教学需要,其章节篇目较为细化、繁琐,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历史事件中断或分散的感觉。如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然而解体的过程如何?什么时候彻底解体?教材没有明确交代。而这一内容对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历史教材虽然引用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但限于篇幅,它不可能直接引用有关原理加以论证、说明,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西方,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西方国家日益走向文明、发达、开放。而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中国,却逐步陷入保守、落后的深渊,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欧洲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意大利,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远远地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其原因也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发掘大纲和教材的潜力,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能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理性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新:指思维品质的多样性、创造性
历史思维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人们的主观思考而存在,主观性特别强。可以说,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学家们个人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如果书云亦云、人云亦云,就会走入历史的误区,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超越固定的认知模式,让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让学生能重组眼前的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一种凭空的臆想,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上的,否则就是无根的浮萍,其思维能力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然而,知识的积累、“双基”的把握不是靠简单的感性认识就能达到的,更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的。近几年来,高考历史特别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的把握以及对宏观历史的认识,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优化教学内容,科学梳理知识,构建学科体系,把握知识结构的特征,才能把已认知的信息形成稳定而清晰的认知框架,把知识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
历史知识是由一系列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组成的,历史知识结构化就是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结构方式,把历史知识分类整理后构建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它反映了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历史运动的过程和规律。这里所指的知识积累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积,而是运用理论的思维、科学的观点构建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与思维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理论思维就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没有正确的观点统帅,知识就是一堆无用的东西”。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