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贯穿新时代法治建设的一条主线,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中承担着利益主体、监督主体、评价主体等多方面的角色,这一地位的形成得益于理论、历史、实践、时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时代价值.当前,进一步落实和巩固法治建设中人民主体地位的举措,需要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四个层面来展开具体实践.
【机 构】
: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贯穿新时代法治建设的一条主线,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中承担着利益主体、监督主体、评价主体等多方面的角色,这一地位的形成得益于理论、历史、实践、时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时代价值.当前,进一步落实和巩固法治建设中人民主体地位的举措,需要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四个层面来展开具体实践.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多通道IP解码器的总体框架、功能及结构,详细分析了多通道IP解码器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媒体融合环境对音频生产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音频制作人员能够快速查找调用音频资源,快速掌握音频编辑技能,以满足大量常态音频生产的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音频资源使用管理平台的开发设计与应用情况.
尼采以自身体验试图对跨越深渊的奥秘提出解释人生精神境界的三种变形,同时也是其对于超脱人间世中的超人诞生,与其精神三变的过程来作的变相呼应.三种变形分别为: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为狮子;到了最后,狮子再如何变成孩童.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烂漫天真,到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的世故练达,再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老僧入定,于劳神伤身至有恒养生的三种变化的人生境界中,涵养精神生命之主,善护游刃有余之心.从而在喧嚣烦扰的红尘俗世中,体现庖丁存乎技中之道之心,于解牛过程的养生中,护持养心的真藏况味.
大别山精神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初心及苏区政权的性质,彰显其“人民性”的一面;苏区红军的组建及战斗的不断胜利,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都离不开大别山人民的大力支持;大别山人民英模的精神风范,大别山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之巨、牺牲之重,更为大别山精神增添了无限光辉.新时代,更应深刻理解大别山精神“人民性”的本质属性,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汲取前进动力,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本国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进行了不懈探索,推动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探索深入推进,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探索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和时代的关系,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力量.
《西游记》成书于庄学兴起之际,其创作思想、框架结构、写作手法和情节内涵等都有明显的庄子思想的影迹.如“相召”“相累”的西游世界、寓言式的创作思维和“万物为一”的精神旨趣,都能看到庄子对《西游记》的沾溉.
人文本对世德堂本文字多有改动,其中有些是不必改或者不可改的情况下的改动,更有些是错误的改动.人文本的这些改动,都和新说本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有违于世德堂本,说明人文本的底本并非世德堂本,而很可能是新说本.由于底本选择的错误,造成人文本先天不足,因而虽然一再修订,但仍然存在着诸多讹误,有些甚至是严重的硬伤.但人文本作为第一部《西游记》校注本,其贡献也是巨大的.我们这次修订再版的2020年版《西游记》,系以世德堂本为底本,以诸多明清版本为参校本,经过严格校勘而成,读者自可放心阅读.
赵岐《孟子章句》是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汉代《孟子》古注,其对《孟子》的诠释遍及心性论哲学、王道政治学、实践伦理学等方面.在心性论方面,受汉儒“性善情恶论”的影响,赵岐不仅肯认人具有天赋的善性,还认为人天生具有可能流于不善的“情”,并且对后者持防范态度.在王道政治学方面,赵岐尤为关注施行仁政的次序问题,主张国君对待百姓应当先富而后教.在士人精神方面,赵岐不仅强调士君子要保持操守与独立人格,更注重士君子对于政治生活的批判意义.作为全方位诠释孟子哲学的最早注本之一,不论在精神传承还是义理阐扬方面,赵岐注的开辟之功
莫加南(Mark Frederick McConaghy,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家早!我们先请赖老师介绍今天的活动.rn赖锡三(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家早!先感谢莫加南的帮忙.今天的主角当然是刘笑敢老师,还有曹峰老师,希望他们多发言,看他们怎么谈《老子》与“共生”的问题,尤其是今天触及的《老子》最核心的概念——“自然”.如果大家对道家研究有关注,对刘老师一定熟悉,他的博士论文,对《庄子》内、外、杂篇的考辨,到现在都还有被讨论;他对于《老子》的研究,也花了很大的工夫.早先他就曾在傅伟勋的邀请下,在台湾出
《孔子家语》是研究孔子礼刑思想的重要文献.礼产生于原始时期的饮食祭祀仪式,周公对前代的礼乐进行整理和改造,孔子又通过对周礼的损益,提出“行礼知仁”的礼仪观,将礼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强调礼的社会调节功能,通过礼之“别”使每个人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应当的位置,各安其分,各司其职,保持社会和谐有序,主张通过教化来推行礼.主张礼刑并用的治理方式,以礼为本,辅之以刑,慎用刑罚,追求“刑而不用”的治理理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