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定咖啡酸度PH值的关键,除气候温度外,首先是海拔。太低过酸,太高则过苦。咖啡种植的适宜地带,在北纬25°间,三江汇流处,横断山脉间,探寻云南小粒咖啡的前世今生,就从这片区域开始。
异国他乡的黑色种子
迄今很多传统的非洲部落,种植咖啡,但不饮咖啡,顶多只嚼食咖啡果实。朱苦拉人种植咖啡,并且饮用咖啡。
中国本土的咖啡之源,源自云南。而被人熟知的历史精华,则在昆明,在人头攒动的金马碧鸡坊,一条曾在20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的商业街。1930年,越南女子阮民宣,在此开设了一家新越(南盛来)咖啡店。至本世纪初,金碧路拆迁,南盛来依旧是老昆明的记忆地标。
当年,这种从法式情调玻璃窗里,袅出阵阵馥郁浓香的黑色液体,在昆明诗人于坚的记忆里,是伴随着一条呼啸的大铁龙—滇越铁路,穿越红河三角洲的起伏山川、河谷、梯田,从海防、河口老街一直到昆明。它像一根尖锐的钢铁长矛,撬开了封闭的大清国门。1905年,在蒙自县城一个名叫碧色寨的车站里,一个名为铁道俱乐部酒吧的咖啡馆诞生,伴随着资本涌入的衍生产物——咖啡就此应运而生。
翠湖路,紧临风景秀丽的翠湖公园。当年驼峰航线上的美军飞行员们,最爱光顾这里。今天这条远离都市喧嚣的僻静小路上,仍有很多意大利人开的咖啡馆,外国人尤其钟情昆明,或许是因为在昆明似乎能感受到与地中海一样的温润阳光。
从昆明启程,我们一路来到了此行海拔最高的目的地,大理宾川县平川镇的朱苦拉。每年入冬前的10月,是朱苦拉人民欢庆节日丰收的日子。人们穿着盛装,围跳起古老的彝族舞蹈,来庆祝一种绛红色果实的丰收。
朱苦拉,在彝语中又叫做“绕道来”。倚江开凿出来的险峻路段给这一地名做出了最形象的诠释。历史上,进入朱苦拉的山道有两条,一条是西路,从宾川县平川镇出发,需一两天;一条是东路,从大姚县石羊镇往西跨过渔泡江。两条路都很难走,当地人称它有“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时至今日,行路仍然艰难,特别是沿渔泡江边的一段,基本上是从绝壁上开凿出来的简易通道,路面仅能够容纳小车轮距的宽度。路的一边是万丈深渊,一面是悬崖绝壁,有的弯道必须倒车才能拐过去,严格来讲不能称之为公路,和栈道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条通道,也是2010年为建渔泡江电站才修通的。当年修路时就有两台挖掘机滚下绝壁,所幸驾驶员跳车逃生,也算是奇迹了。去一次朱苦拉,你就会完全相信这些故事绝非耸人听闻。
今天在村里仍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听不懂汉语。但你说咖啡,他会明白。他们轻车熟路地领你来到一座村头的教堂前,热情慷慨地为你解说,从他们艰涩难懂的古老方言里,反复听到一个叫田德能的人。据史料记载:田德能,就是这座朱苦拉天主教堂的始创者,公元1904年,这名法国传教士,跋山涉水,将第一颗咖啡种子远渡重洋带来这里。
村民李炳龙家种植咖啡已愈三代。他告诉我们:从他爷爷那辈开始就喝咖啡,从小看见家族长辈都在喝,下地干活时喝,中午饭以后喝,种庄稼回来也要喝。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说不上好喝,习惯就好了”,“ 口味就像板蓝根冲剂”,他16岁的女儿李琦在一旁补充道。 可见,经过了一番矛盾斗争以后,人们已从内心抵触、抗争,慢慢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且随时间的推衍,愈发的根深蒂固。
村里人迄今还沿用一种最早的喝咖啡习俗,用土碗、搪瓷缸盛着,像喝绿豆汤。如此豪饮之势必让全世界每天摄入咖啡因最多的美国人都为之惊倒,必以为血液里咖啡因含量严重超标。其实这种大锅水煮的方式,首先稀释掉了大量咖啡碱,高温萃取也起到降酸作用。这一点类似古老的土耳其咖啡,但似乎与土耳其咖啡又不同
朱苦拉咖啡,在“远嫁”来这个彝族小山村之前,不姓朱。这种源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品种,又俗称铁皮卡。一种代表着远古咖啡的种植技术,即咖啡史上的第一季时代,往后传入阿拉伯,繁衍出来庞大的阿拉比卡家族。包括我们熟悉的摩卡、牙买加蓝山、印尼曼特宁,都是阿拉比卡大家族的成员。
探询朱苦拉咖啡种植和饮咖啡的历史,无疑就找到了第一季小粒咖啡的活化石。在枝繁叶茂的树林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零零散散略高于周围植被的灌木。今天纯野生的咖啡树,在全世界范围已经非常稀少,而在朱苦拉的梦庄园里,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些迄今生长周期超过50年的古老咖啡树。经考证,这些“铁皮卡”与“波邦”的混杂品种为后期移植,据此断定,朱苦拉人大量栽种咖啡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48年。由于这种茜草科植物生性娇贵,并非茶叶,长生绿叶植物一般到六年树龄就会遭受一种“锈死病”的病害,但在这里却没有发现,只能做出一个解释:这座被绿水青山环绕的古老村庄,由于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这里的生态气候一直都没有太大的波动和改变。或许正是由于这种长期封闭的环境,使得朱苦拉咖啡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延续至今。
在教堂旁,我们找到了田神父种下的咖啡树故址。1997年,在跟随主人来到中国93年后,无疾而终(1904~1997年)。
断代后,涅重生的奇迹
入秋后,越南西原美邦蜀至胡志明市的21号公路上,往来穿行运送咖啡的车辆络绎不绝。如今的21号公路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G7咖啡公路。
作为大航海发现时期的产物,咖啡先是经由远航贸易从南洋传入台湾,再辗转运至上海、广州;另一种传播方式则就是经由滇越铁路运送到了云南。
今天的越南,主要种植一种叫做利比里卡的咖啡豆。利比里卡,一种专供廉价速溶咖啡使用的高产咖啡豆品种;而咖啡在今天越南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叫做“呷饮”的生活情趣,与爱喝盖碗茶的成都人相似。至于饮用方法、口味、品质,则在其次。而在安南山脉之隔的中国云南,咖啡的传播、发展进度,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异国他乡的黑色种子
迄今很多传统的非洲部落,种植咖啡,但不饮咖啡,顶多只嚼食咖啡果实。朱苦拉人种植咖啡,并且饮用咖啡。
中国本土的咖啡之源,源自云南。而被人熟知的历史精华,则在昆明,在人头攒动的金马碧鸡坊,一条曾在20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的商业街。1930年,越南女子阮民宣,在此开设了一家新越(南盛来)咖啡店。至本世纪初,金碧路拆迁,南盛来依旧是老昆明的记忆地标。
当年,这种从法式情调玻璃窗里,袅出阵阵馥郁浓香的黑色液体,在昆明诗人于坚的记忆里,是伴随着一条呼啸的大铁龙—滇越铁路,穿越红河三角洲的起伏山川、河谷、梯田,从海防、河口老街一直到昆明。它像一根尖锐的钢铁长矛,撬开了封闭的大清国门。1905年,在蒙自县城一个名叫碧色寨的车站里,一个名为铁道俱乐部酒吧的咖啡馆诞生,伴随着资本涌入的衍生产物——咖啡就此应运而生。
翠湖路,紧临风景秀丽的翠湖公园。当年驼峰航线上的美军飞行员们,最爱光顾这里。今天这条远离都市喧嚣的僻静小路上,仍有很多意大利人开的咖啡馆,外国人尤其钟情昆明,或许是因为在昆明似乎能感受到与地中海一样的温润阳光。
从昆明启程,我们一路来到了此行海拔最高的目的地,大理宾川县平川镇的朱苦拉。每年入冬前的10月,是朱苦拉人民欢庆节日丰收的日子。人们穿着盛装,围跳起古老的彝族舞蹈,来庆祝一种绛红色果实的丰收。
朱苦拉,在彝语中又叫做“绕道来”。倚江开凿出来的险峻路段给这一地名做出了最形象的诠释。历史上,进入朱苦拉的山道有两条,一条是西路,从宾川县平川镇出发,需一两天;一条是东路,从大姚县石羊镇往西跨过渔泡江。两条路都很难走,当地人称它有“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时至今日,行路仍然艰难,特别是沿渔泡江边的一段,基本上是从绝壁上开凿出来的简易通道,路面仅能够容纳小车轮距的宽度。路的一边是万丈深渊,一面是悬崖绝壁,有的弯道必须倒车才能拐过去,严格来讲不能称之为公路,和栈道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条通道,也是2010年为建渔泡江电站才修通的。当年修路时就有两台挖掘机滚下绝壁,所幸驾驶员跳车逃生,也算是奇迹了。去一次朱苦拉,你就会完全相信这些故事绝非耸人听闻。
今天在村里仍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听不懂汉语。但你说咖啡,他会明白。他们轻车熟路地领你来到一座村头的教堂前,热情慷慨地为你解说,从他们艰涩难懂的古老方言里,反复听到一个叫田德能的人。据史料记载:田德能,就是这座朱苦拉天主教堂的始创者,公元1904年,这名法国传教士,跋山涉水,将第一颗咖啡种子远渡重洋带来这里。
村民李炳龙家种植咖啡已愈三代。他告诉我们:从他爷爷那辈开始就喝咖啡,从小看见家族长辈都在喝,下地干活时喝,中午饭以后喝,种庄稼回来也要喝。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说不上好喝,习惯就好了”,“ 口味就像板蓝根冲剂”,他16岁的女儿李琦在一旁补充道。 可见,经过了一番矛盾斗争以后,人们已从内心抵触、抗争,慢慢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且随时间的推衍,愈发的根深蒂固。
村里人迄今还沿用一种最早的喝咖啡习俗,用土碗、搪瓷缸盛着,像喝绿豆汤。如此豪饮之势必让全世界每天摄入咖啡因最多的美国人都为之惊倒,必以为血液里咖啡因含量严重超标。其实这种大锅水煮的方式,首先稀释掉了大量咖啡碱,高温萃取也起到降酸作用。这一点类似古老的土耳其咖啡,但似乎与土耳其咖啡又不同
朱苦拉咖啡,在“远嫁”来这个彝族小山村之前,不姓朱。这种源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品种,又俗称铁皮卡。一种代表着远古咖啡的种植技术,即咖啡史上的第一季时代,往后传入阿拉伯,繁衍出来庞大的阿拉比卡家族。包括我们熟悉的摩卡、牙买加蓝山、印尼曼特宁,都是阿拉比卡大家族的成员。
探询朱苦拉咖啡种植和饮咖啡的历史,无疑就找到了第一季小粒咖啡的活化石。在枝繁叶茂的树林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零零散散略高于周围植被的灌木。今天纯野生的咖啡树,在全世界范围已经非常稀少,而在朱苦拉的梦庄园里,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些迄今生长周期超过50年的古老咖啡树。经考证,这些“铁皮卡”与“波邦”的混杂品种为后期移植,据此断定,朱苦拉人大量栽种咖啡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48年。由于这种茜草科植物生性娇贵,并非茶叶,长生绿叶植物一般到六年树龄就会遭受一种“锈死病”的病害,但在这里却没有发现,只能做出一个解释:这座被绿水青山环绕的古老村庄,由于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这里的生态气候一直都没有太大的波动和改变。或许正是由于这种长期封闭的环境,使得朱苦拉咖啡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延续至今。
在教堂旁,我们找到了田神父种下的咖啡树故址。1997年,在跟随主人来到中国93年后,无疾而终(1904~1997年)。
断代后,涅重生的奇迹
入秋后,越南西原美邦蜀至胡志明市的21号公路上,往来穿行运送咖啡的车辆络绎不绝。如今的21号公路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G7咖啡公路。
作为大航海发现时期的产物,咖啡先是经由远航贸易从南洋传入台湾,再辗转运至上海、广州;另一种传播方式则就是经由滇越铁路运送到了云南。
今天的越南,主要种植一种叫做利比里卡的咖啡豆。利比里卡,一种专供廉价速溶咖啡使用的高产咖啡豆品种;而咖啡在今天越南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叫做“呷饮”的生活情趣,与爱喝盖碗茶的成都人相似。至于饮用方法、口味、品质,则在其次。而在安南山脉之隔的中国云南,咖啡的传播、发展进度,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