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新常态”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但也导致了就业结构矛盾等问题,经济新常态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首先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和基本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对策
近几年,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在不停的上升,导致毕业生人数也在不停的翻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减少,失业率增加等问题,使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高校、大學生自身及用人单位三方面来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同时找出相应的策略方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 经济新常态的概述
1.1 经济新常态的理解
美国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最早提到“新常态”这个名词,它用来解释2008年西方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的经济运行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的状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的视察过程中首次提到了“新常态”这个名词。经济在经历高速发展的过程之后,会展现出一种比较平稳的状态,即是经济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停滞性通货危机出现同时对主动研究开发的要求有所提高。
1.2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1)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我国GDP增长速度下降,但与世界其他的国家作比较,我国的经济增速还是处于领先的地位。(2)产业结构由外延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将通过对产业构成、管理方法的升级,利用科技进行生产,将经济结构由外延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3) 要素驱动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创新驱动方面,大量兴起的电商、互联网企业利用科技创新来改变传统企业的运营模式。
2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新形势
2.1 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应趋紧和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致使部分产业向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转移,经济增速较慢,那么对劳动力需求就会变少,就业岗位变少,导致就业水平较低,失业人口就会增加。
2.2 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失业率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进行升级调整,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引起“结构性失业”带来企业的倒闭,大量劳动者将会面临失业的压力,导致刚毕业大学难以就业和低水平就业者易于失业。
2.3 创新和创业成为就业的新突破口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商和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政府出台了简政放权政策来解决创业者筹集资金难,审批过程麻烦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难度,同时也减轻了就业者就业压力。
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 学校的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1) 专业设置不合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需求,从而使结构性失业更加严峻。(2)缺乏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高等院校还不够重视对在校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也不合理。(3)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没能根据市场的特点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不够清楚,缺乏正确的理念和逻辑来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
3.2 大学生自身因素
(1)就业观念不合理。许多大学生高估自身的能力,一味追求高薪水、工作氛围好、福利好等工作,不情愿从基层做起。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面变窄,就业竞争加剧。(2)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不强,在大学期间只重视理论课程学习,而行动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社交能力缺乏,导致学生很难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造成就业难。
3.3 用人单位因素
随着大学生数量、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大学生有一些不合理要求。(1)“就业歧视”问题严重。一些企业带有色眼镜去看待毕业生,他们关注大学生的毕业院校和户口所在地,为毕业生就业带来困扰,导致大量就业者选择离职。(2)缺少岗位培训和晋升机制。部分用人单位完成招聘后并未对就业者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
4 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4.1 高校方面
(1)科学规划专业的设置。高校可以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来进行改革,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 提高大学生就业意识。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实习机会,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来提高大学生择业意识,制定一份详尽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3)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学校要做好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密切关注还没找到工作的在校大学生工作问题,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做好心理安慰工作,适当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和急躁情绪。
4.2 大学生方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要端正自我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的选择,要踏踏实实的从基层岗位做起,不能好高骛远。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成为新突破口,大学生要主动创业,勇于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的价值。(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市场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不断的通过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紧缺型和创新型人才。
4.3 用人单位方面
促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部分用人单位会片面的追求高学历,毕业生的外貌和户口所在地都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这些都导致了就业歧视的出现。企业应该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竞争机制,看重毕业生的能力而不止是外在条件。
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要对岗位进行明确的晋升路径设计,同时要根据员工个人的职业目标来为其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对未来工作充满希望,并愿意长期在此公司发展,从而实现人生的目标。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变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要素驱动的转变都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产生影响。经济增速变缓导致的就业岗位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率上升和创新成为就业的新突破口都是我国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本文分别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及企业来详细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根据这些原因又分别提出相应对策和基本措施,希望能给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晓彬.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李慧.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4):28.
[3]张占斌.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破”与“立”[J].人民论坛,2014,(12):58-60.
[4]张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0,(14):99-99.
作者简介:胡俊俊(1991-),男,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对策
近几年,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在不停的上升,导致毕业生人数也在不停的翻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减少,失业率增加等问题,使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高校、大學生自身及用人单位三方面来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同时找出相应的策略方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 经济新常态的概述
1.1 经济新常态的理解
美国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最早提到“新常态”这个名词,它用来解释2008年西方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的经济运行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的状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的视察过程中首次提到了“新常态”这个名词。经济在经历高速发展的过程之后,会展现出一种比较平稳的状态,即是经济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停滞性通货危机出现同时对主动研究开发的要求有所提高。
1.2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1)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我国GDP增长速度下降,但与世界其他的国家作比较,我国的经济增速还是处于领先的地位。(2)产业结构由外延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将通过对产业构成、管理方法的升级,利用科技进行生产,将经济结构由外延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3) 要素驱动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创新驱动方面,大量兴起的电商、互联网企业利用科技创新来改变传统企业的运营模式。
2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新形势
2.1 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应趋紧和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致使部分产业向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转移,经济增速较慢,那么对劳动力需求就会变少,就业岗位变少,导致就业水平较低,失业人口就会增加。
2.2 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失业率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进行升级调整,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引起“结构性失业”带来企业的倒闭,大量劳动者将会面临失业的压力,导致刚毕业大学难以就业和低水平就业者易于失业。
2.3 创新和创业成为就业的新突破口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商和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政府出台了简政放权政策来解决创业者筹集资金难,审批过程麻烦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难度,同时也减轻了就业者就业压力。
3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 学校的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1) 专业设置不合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需求,从而使结构性失业更加严峻。(2)缺乏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高等院校还不够重视对在校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也不合理。(3)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没能根据市场的特点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不够清楚,缺乏正确的理念和逻辑来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
3.2 大学生自身因素
(1)就业观念不合理。许多大学生高估自身的能力,一味追求高薪水、工作氛围好、福利好等工作,不情愿从基层做起。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面变窄,就业竞争加剧。(2)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不强,在大学期间只重视理论课程学习,而行动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社交能力缺乏,导致学生很难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造成就业难。
3.3 用人单位因素
随着大学生数量、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大学生有一些不合理要求。(1)“就业歧视”问题严重。一些企业带有色眼镜去看待毕业生,他们关注大学生的毕业院校和户口所在地,为毕业生就业带来困扰,导致大量就业者选择离职。(2)缺少岗位培训和晋升机制。部分用人单位完成招聘后并未对就业者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
4 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4.1 高校方面
(1)科学规划专业的设置。高校可以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来进行改革,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 提高大学生就业意识。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实习机会,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来提高大学生择业意识,制定一份详尽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3)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学校要做好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密切关注还没找到工作的在校大学生工作问题,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做好心理安慰工作,适当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和急躁情绪。
4.2 大学生方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要端正自我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的选择,要踏踏实实的从基层岗位做起,不能好高骛远。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成为新突破口,大学生要主动创业,勇于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的价值。(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市场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不断的通过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紧缺型和创新型人才。
4.3 用人单位方面
促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部分用人单位会片面的追求高学历,毕业生的外貌和户口所在地都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这些都导致了就业歧视的出现。企业应该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竞争机制,看重毕业生的能力而不止是外在条件。
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要对岗位进行明确的晋升路径设计,同时要根据员工个人的职业目标来为其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对未来工作充满希望,并愿意长期在此公司发展,从而实现人生的目标。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变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要素驱动的转变都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产生影响。经济增速变缓导致的就业岗位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率上升和创新成为就业的新突破口都是我国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本文分别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及企业来详细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根据这些原因又分别提出相应对策和基本措施,希望能给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晓彬.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李慧.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4):28.
[3]张占斌.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破”与“立”[J].人民论坛,2014,(12):58-60.
[4]张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0,(14):99-99.
作者简介:胡俊俊(1991-),男,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