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使学生在高中生物与化学学习时能融会贯通,不至于感到学科之间互相矛盾,对高中人教版教材《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中部分地方关于组成和构成两词的运用进行商议。
【关键词】组成;宏观;构成;微观
【中图分类号】G47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44-01
当今社会是大融合的时代,要求各学科之间能够充分地融合,广泛的交叉,才能促进各学科之间和谐的发展。笔者虽然从事高中生物教学,但也从事过多年化学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以下观念:物质的元素组成用于表示宏观,即“组成”一词用于宏观范畴,而物质的构成表示微观,即“构成”一词用于微观范畴。并且在现用高中人教版教材《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的P4倒数第4行有以下文字:“简而言之,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笔者认为其中从生物圈到细胞是由宏观到微观,则各自有特定的组成是指宏观范畴,而结构是指微观范畴,这与化学学科中上述观念不谋而合。为了使学生在高中生物与化学学习时能融会贯通,不至于感到学科之间互相矛盾,笔者认为高中人教版教材《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中部分地方关于组成和构成两词的运用值得商议,现列举如下表,以供同行参考:
另外P18顺16行原文“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等量”让学生不知是等质量、等体积、还是等物质的量,故而笔者建议改为“等体积”更为好些;而P33倒5行原文“为什么等量的脂肪…”,笔者建议改为“等质量”,更为好些。此外P37倒19行原文“要了解它的种类、分布,以及由4种核苷酸组成的千差万别的核酸与遗传信息的关系。”中的由4种核苷酸建议改为8种。故而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的类似题目也是值得商议的:
例题:下列关于糖的叙述中,揭示其化学组成特点的是( )
A. 含有C、H、O三种元素 B. 大部分糖类分子中C、H、O的比例为1∶2∶1
C. 多糖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 D. 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分析:因化学组成是用于宏观,故应用元素回答,但不仅糖类含有C、H、O三种元素,另外如脂肪等许多有机物均含有C、H、O三种元素,故A不能揭示糖的化学组成特点,B中大部分糖类分子中C、H、O的比例为1∶2∶1已经是微观的范畴了,显然与题意中的宏观化学组成相驳,笔者认为B更改为“大部分糖类中C、H、O三元素的原子的比例为1∶2∶1”,则使宏观与微观之间联系起来,也揭示了糖的化学组成特点,这样才能选B.
故而在平常的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深钻教材仔细理解,并且不同学科之间要多加交流,讨论,才能更好地促进各学科的融合,共同和谐发展,最终引导学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5月
【关键词】组成;宏观;构成;微观
【中图分类号】G47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44-01
当今社会是大融合的时代,要求各学科之间能够充分地融合,广泛的交叉,才能促进各学科之间和谐的发展。笔者虽然从事高中生物教学,但也从事过多年化学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以下观念:物质的元素组成用于表示宏观,即“组成”一词用于宏观范畴,而物质的构成表示微观,即“构成”一词用于微观范畴。并且在现用高中人教版教材《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的P4倒数第4行有以下文字:“简而言之,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笔者认为其中从生物圈到细胞是由宏观到微观,则各自有特定的组成是指宏观范畴,而结构是指微观范畴,这与化学学科中上述观念不谋而合。为了使学生在高中生物与化学学习时能融会贯通,不至于感到学科之间互相矛盾,笔者认为高中人教版教材《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中部分地方关于组成和构成两词的运用值得商议,现列举如下表,以供同行参考:
另外P18顺16行原文“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等量”让学生不知是等质量、等体积、还是等物质的量,故而笔者建议改为“等体积”更为好些;而P33倒5行原文“为什么等量的脂肪…”,笔者建议改为“等质量”,更为好些。此外P37倒19行原文“要了解它的种类、分布,以及由4种核苷酸组成的千差万别的核酸与遗传信息的关系。”中的由4种核苷酸建议改为8种。故而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的类似题目也是值得商议的:
例题:下列关于糖的叙述中,揭示其化学组成特点的是( )
A. 含有C、H、O三种元素 B. 大部分糖类分子中C、H、O的比例为1∶2∶1
C. 多糖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 D. 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分析:因化学组成是用于宏观,故应用元素回答,但不仅糖类含有C、H、O三种元素,另外如脂肪等许多有机物均含有C、H、O三种元素,故A不能揭示糖的化学组成特点,B中大部分糖类分子中C、H、O的比例为1∶2∶1已经是微观的范畴了,显然与题意中的宏观化学组成相驳,笔者认为B更改为“大部分糖类中C、H、O三元素的原子的比例为1∶2∶1”,则使宏观与微观之间联系起来,也揭示了糖的化学组成特点,这样才能选B.
故而在平常的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深钻教材仔细理解,并且不同学科之间要多加交流,讨论,才能更好地促进各学科的融合,共同和谐发展,最终引导学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