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是“批林”的吗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zhong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毛泽东1960年代的诗作中,《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可入上乘。然而它被国内绝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研究者误解误读了。其诗云: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泽东会在此时挑剔林彪吗】
  该诗在《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首次发表时,编注者这样介绍说:罗荣桓“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知道罗逝世的消息以后悲痛逾常,这首悼诗就是在悲痛的激情中写成的。由于罗曾长期同林彪共事,所以诗内提到林的事”。对于该诗,编注者将句中的“每相违”释为“常有不同意见的争执”,将“长征”一句释为长征路上解决林彪反对中央军委领导的问题“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将“战锦”释为攻打锦州时“罗荣桓同志是主张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的”,林彪则“一再反对”。笔者早在1989年就指出这是一种误注。然而,在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中其注释一仍其旧。依据这样的题解和注释,可将该诗意译如下:
  记得当年红军初创的游击战争年代,你我与林彪总是发生意见争执。
  长征路上解决林彪反对我及军委领导的问题无甚困难,在攻打锦州的战略大问题上,林彪一再反对,你却支持了我。
  每每闻知那鷃雀林彪欺负你这大鹏,那昆鸡耻笑你这老鹰……
  这完全是在写林彪的大字报,哪里是在吊罗荣桓同志。任何读者这样来读诗,恐怕都会有味同嚼蜡之感。按照这种思路,这首诗恐怕连蹩脚的诗都称不上,而是在平铺直叙地记述罗荣桓及自己与林彪的关系史。显然,这里的注释已错位得离谱了,其问题在于没有把诗与文(及史)区别开来,没有把握诗尤其是毛泽东的诗的特质。毛泽东素认为“诗言志”,“诗以情胜”,“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诗“不能不用”“比、兴两法”。
  理解该诗要先看标题——这是吊诗而不是诛文。它悲意甚浓,在悼念罗荣桓时绝无数罪林彪之意。同时还要理解诗中贯穿的背景意识是“反修”,它与林彪风马牛不相及。把林彪强扯于诗中既与诗的意境不合,更与毛泽东赋诗填词时所显现的轩昂气宇和豁然大度不合,亦与其背景史实不合。
  在对自己的《沁园春・雪》这首“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来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的词的说明中,毛泽东曾说,“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此,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咒骂这一些人吗?”在艺术处理中,毛泽东对秦皇汉武这些封建帝王尚“只能如此”,难道对林彪会更苛刻吗——如果该诗真的是在批判林彪的话。
  实际情况是,1959年取代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部长的林彪,在1963年极受毛泽东器重和厚爱。因此,即使不是在赋诗,毛泽东也断然不会此时挑剔和非过林彪。1960年代,“反帝反修”尤其是“反修”构成了毛泽东赋诗时思想乐章的主旋律,仅从《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以及手书并能背诵的叶剑英在大连棒棰岛所赋主题为反“苏修”的《七律・远望》(1965年)等诗词中,便可直接看到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中心意识是如何反修防修,使中国不改变颜色。1963年罗荣桓病逝,毛泽东为悼念老战友,悲切地写就这首吊诗,使吊哀意识与“反修”的忧患政治意识融为一体。在毛泽东笔下,罗荣桓是一位可信赖的兢兢业业的治国之才,对于他的不幸早逝,毛泽东十分悲伤。
  在对该诗产生的大背景、相关史实及毛诗的独特风格作了大致了解后,便可对该诗作出全新的诠释。诗中“每相违”的意思应是每每难见面(违者,离开、避去之谓,此处不能释为违背、违反等义)。“长征”用以象征艰难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为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最为困难最为危险的时期——即使对“长征”二字穿凿附会,长征路上红军内部险些置毛泽东于死地的也是张国焘,而作为曾是手下爱将的红一军团团长林彪,当时在毛的眼里还只是个“娃娃”。“战锦”二字是理解此诗的关键点,决不能由“战锦”无谓地推出林彪反对毛泽东的决策。林彪作为辽沈战场前线的最高指挥官,有权根据敌情变化配置和使用兵力,安排实施各个战役,尽管他要请示中央军委。而中央军委与前线指挥官在军事决策上出现差异或反复属正常现象,毛泽东也决不致因此而耿耿于怀。
  而且,若“战锦”真的是指辽沈战役中的攻打锦州之战的话,亦与“长征”不对仗。长征是名词,战锦是动宾结构;长征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历史事件,是军事史上的奇迹,而“战锦”只不过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中的一个较重要的战役。若把“战锦”理解为靠武装斗争得来的锦绣½¬山,那就完全与“长征”对仗了,并且还是胜对。古时用锦类织物奖赏沙场有功将士,有大功者朝廷还赐予锦衣、锦带等,加官封侯。古诗亦有云:“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因此,也可视毛泽东诗中的“战锦方为大问题”是在用典,提醒全党防止革命胜利后骄傲、享乐情绪的产生,避免党走上“修正主义的道路”。
  接下来,斥鷃、昆鸡贬指“苏修”,大鸟、老鹰则褒比中国“反修”战士。“欺大鸟”和“常笑老鹰非”暗指苏联及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犯了许多错误,比如与之有直接关联的王明路线的几次错误,反对中共进行解放战争,以及1950年代苏联丢“刀子”时说中国人“教条主义”,1960年代中国“三年困难时期”苏联加入世界反华大合唱。
  
  【“连高岗都说,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
  在作了这样的理解后,全诗可意译为:
  记得当年红军初创的游击战争年代,你我同在军中却常常不能见面。
  艰难卓绝的长征现在看来已算不了什么,而保证红色江¬山不变颜色遂成时代主题。
  
  那鷃雀欺戏我大鹏屡为世闻,它非难中国完全是昆鸡嘲笑老鹰。
  此时此刻你却不幸辞世,今后国家大事的商讨可问计于谁¬?
  笔者以为,只有这样理解《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才是确切的。该诗的第一联是毛泽东追思旧谊,中间两联明写“反修”,但含蓄地表达了毛泽东赞赏罗荣桓在“反修”等国家大政问题上的立场。罗帅的不幸病逝使毛泽东在国是问题上存在无ˬ可问的怅失感,因而诗的最后一联直抒悲情,对罗的评价看似着墨过重,但这正好突出了诗的“吊”意。
  当然,诗无达诂。根据解释学,对任何文本的理解总是与误解结合在一起。要判别ˬ能正确理解原¬作,并非易事。但对一件作品的理解若文化差距太大,明眼人是完全可以看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的这种误注误读已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在中共党史学界中。
  在毛泽东的全部诗作中,凭吊战友的仅此一首(此外还有早年追悼同学的《五古・挽易昌陶》和追思亡妻及友人、具有浪漫色彩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是因为罗荣桓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1963年12月16日下午罗荣桓逝世,毛泽东当晚在中南海颐年堂召集会议听取聂荣臻等汇报“十年科学规划”,会前毛泽东提议全体起立为罗荣桓默哀。默哀毕,毛泽东说道:“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原则性强,对党忠诚,对党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其他场合,毛泽东对罗荣桓也有很高评价。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曾说:“罗荣桓是个人才,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1961年和1962年,毛泽东曾两次与人谈话提及罗荣桓的品格,用10句话概括: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他还说: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罗荣桓最守纪律,连高岗都说,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不敢去找罗荣桓乱说。(《罗荣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罗荣桓确如毛泽东所言,是最守纪律、不计名利的圣人。1955年授军衔,罗荣桓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主动提出自己应授大将,但毛泽东还是坚持原¬议。在全军十大元帅中,有六位在毛泽东之前去世,毛泽东参加葬礼的只有罗荣桓和陈毅两位。罗荣桓逝世后的几天里,毛泽东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后,曾对人说:“这只是我个人对于罗荣桓同志寄托的战友的哀思,不要当作以往的作品看待。”由此也可见,这首吊诗确实与林彪无甚关系。
  
  (作者系文史学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09年第4期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在记述到1935年8月时写道:“八月一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这个宣言对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里说的是在中共党史上其实至关重要的《八一宣言》。此前此后
期刊
【周恩来、陈毅连续讲话,文艺界迎来“乍暖”之春】  经过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的反右倾、1960年初的反国际修正主义,自1960年下半年起始,中国走向了全面调整时期。文艺界重申贯彻双百方针,广泛团结作家。7月22日至8月13日,第三次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接见全体代表。  9月29日,周扬在艺术工作座谈会上
期刊
【一个民族的命运遭此播弄,何其无奈,何其不幸】  2009年初春,当冬季还停留在北国,我来到世界上最后一条著名的切割线 —— 朝鲜半岛的北纬38度线。从韩国的此处,眺望朝鲜的彼处。沿着这条线成立的“非军事区”(Demilitarized Zone,简称DMZ ) ,长248公里,宽约4公里,是全世界武器装备最重、警卫最森严的国界线。  记得小时看地图,一见朝鲜半岛的形状就觉得像只兔子的侧影:长长的
期刊
2009年5月16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看了北京京剧院演出的现代京剧《红灯记》,不断听到观众的掌声,说明很受欢迎。  《赴宴斗鸠山》一场戏中鸠山和李玉和有这样两句对白:  鸠山:佛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说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李玉和:我不信佛,可是我也听说有这么一句话,叫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讲得好。  我听到和看到演员这样说、字幕这样打,感到很惊讶!这两句对白,不是40多年前就提出
期刊
题目是借来的,借毛尖同名电影笔记。毛尖电影笔记写得好,典型小资风格,从字里行间都能听见小布尔乔亚的尖叫声。而书的名字用在样板戏上也很合适:非常美,非常罪——把样板戏的艺术特点、政治特征全部概括进去了,我也就懒得再去寻找一个新题目,只好对毛尖拱手告罪,并致谢意。    【京剧改变了历史,也被历史所改变】  萌发介绍京剧、样板戏人和事的意图,首先是章诒和的《伶人往事》展示了京剧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期刊
【二十四桥,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  马上看英雄,月下看美人。这是中国人惯有的欣赏方式。马上的英雄,如果驰骋在辽阔无际的草原,那一份剽悍与潇洒,不但让人眼热,而且让人心仪。月下的美人,如果在绣楼上倚窗凭眺,或者在花园里对花怀想,美固然美,但总觉得过于孤独,或者说,那一份冷艳有点拒人千里。但是,如果让月下的美人站在一座弯弯的小石桥上,带着荷香的风吹动她美丽的霓裳,玲珑的樱桃小嘴上,横着一管竹质的
期刊
记得“四人帮”粉碎后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选编的《唐诗选》。它囊括了自初唐至晚唐的130多家、600多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出乎意外的是,晚唐诗人章碣广为流传的咏史诗《焚书坑》竟付阙如,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忽然记起,1970年代前期林彪折戟沉沙之后,在下达的几批材料中有与这首诗相关的一条,不外是“借古讽今”罢。这才明白,《焚书坑》未能入编,实系池鱼之殃。  作为政治家
期刊
1965年11月5日,伴着从印刷机刚下线的香港《大公报》油墨的清香,路透社驻香港记者麦克龙的访华见闻,像风一样向世界传播:  在北京的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目前最引人注意的是十架美国摄影侦察机的部分残骸。这些美国飞机是最近三年中在大陆上空被击落的。  整整40年后,2005年8月9日,英国《防务新闻》如是向世界报道:  自从1955年8月首飞以来,U-2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每次冲突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为决
期刊
随着俄国档案的解密,苏美两国空军曾在朝鲜战争中对阵厮杀的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历史中,这是美苏之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面对面的战争行为,尽管双方都心照不宣地把这一事实隐瞒了40多年。而苏联空军的出动,则与中国的出兵决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金日成一度表示不需要中国的援助】  1949年2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这是中共与苏共高层的第一次会晤和沟通,
期刊
一  大概在20年前吧,虽说中西部城市仍相当破旧,但沿海地区高楼大厦确实建了不少。那时有个俄罗斯小姑娘随父亲来到中国,看了北京、上海,天真地问父亲:“他们哪里来那么多钱盖大楼啊?”陪同游览的中国朋友回答:“我们勤奋干活,就盖起了那么多大楼。”  没过几年,我忽然发现中部地区乃至部分西部地区,不但省会,就连中等城市也大厦林立且备极豪华,尤其是政府大楼,无不美轮美奂。庞大的“市民广场”,华美的林荫大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