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城市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后发优势逐步彰显,已经成长为一个极具投资潜力的新兴城市。在加快培育形成后发优势的同时,白城市已着手建设吉林省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区域商品集散地。这“四大基地”建设的提出,为白城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带来了契机。
1.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意义重大
1.1延长农业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有机农业不但直接效益十分可观,而且后发优势更明显,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效益拉力。在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农民自愿加入,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立竿见影,同时带动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有机农产品认证,涵盖种植、养殖和加工三大产业领域,形成同一区域内结构最完整、衔接最完善的有机产业链“有机种植(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有机种植(养殖)”,在创建完美的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同时,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
1.2有力地推动白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国际形势上看,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从国内形式上看,有机农产品已逐步成为消费的时尚和主流,成为众多经营者,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追逐的目标。客观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够有效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1.3有利于涉农企业整合发展 有机农业要求在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品以及加工、包装、贮运、消费等众多环节实现有机化或无污染操作。因此,将给种植业、养殖业、肥料产业、农药产业、种苗产业、饲料产业、兽药疫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业、贮运业、农产品流通销售业和研究、教育等相关产业、行业,以及与之关联的产业和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将引起新一轮的产业整合和资源重组。
1.4有利于白城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城市在全省系四类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状况不佳,生态条件比较脆弱。应利用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充沛的光热条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近年来,虽然逐渐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但掠夺式发展第一产业的局面仍没有扭转,土地“三化”严重,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农产品质量滑坡。有机农业应用生物或天然的投入品,减少污染,提高地力,可大大地改善白城的生态环境。
1.5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和省一直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强优势
2.1气候条件适宜 白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理经纬度大,光照充足、积温高、空气清新,有利于开发有机农业。年平均气温4.2℃~4.6℃,年平均日照时数2919个小时,年积温3300℃~3350℃,无霜期152~158天,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
2.2土地资源丰富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科尔沁沙地北缘,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结合部,幅员2.5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一位。
2.3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白城市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泡沼星罗棋布,海拔110~160米,过境江河有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较大的泡沼有月亮泡、向海泡等。目前,全市共有水浇地400万亩。引嫩入白等工程竣工后,水浇地面积将增加200万亩以上。
2.4品牌农业有一定基础 目前白城已成为水稻、烤烟、肉牛、芦苇、棉花、淡水鱼、油料、糖料、杂粮杂豆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大鹦哥绿豆、黑水西瓜、福顺辣椒、万宝粉条、大安白鹅、通榆草原红牛、瀚海珠葵花仁等名优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全市吉林名牌农产品已达94个,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77个、国家级绿色农产品标志23个。目前全市已有12家企事业单位通过欧盟瑞典IMO、北京中绿华夏、北京五岳华夏、北京五洲恒通、北京中安质环、北京陆桥、辽宁方圆7家认证机构认证66个有机农产品,涉及耕地面积6371公顷、草原面积20万公顷,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22.3万吨。
2.5以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 白城市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科技承包、万元田棚、园区农业等农业生产创新活动,在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和品牌农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3.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3.1推进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形成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有机栽培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技术保障水平,整合全市农业资源,开发有机农产品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加认证品种、扩大认证规模,形成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
3.2推进白城生态工程建设 白城市虽然是吉林省四类生态经济区,但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规模,发展潜力较大。如能结合我省西部治碱等生态工程开发有机农业,实现生态工程与开发有机农业统筹安排,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能大大增强白城农业发展的后劲。
3.3提高白城市对外的影响力 随着有机农业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加速创建白城有机农业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白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大。
3.4强化有机农业行业自律 开发有机农业,要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同时,注重加强引导,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这是有机农业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等作用,使参与的市场主体守法经营、规范运作,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
4.把握发展有机农业的几个关键环节
4.1明确指导思想,确保科学发展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服务农民和企业,促进白城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植(养殖)大户为依托,形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联合体,全力打造白城有机农产品品牌。
4.2加强有机农业宣传,改变传统农业意识 开发有机农业,要改变传统农业意识,树立现代农业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超前搞好规划,积极抢占有机农产品市场。
4.3搞好相关项目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白城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晚,经济条件差,进一步发展资金匮乏。因此,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在有关技术部门指导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开发有机农业。通过立项,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以此为支撑,启动有机农业开发工作。
4.4实施专业化生产,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的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为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创造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对农业专业化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摸清现有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情况,并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按照产业化设计、区域化布局、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开发、超市化经营的总体思路,建设一批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4.5搞好信息平台建设,开发有机农产品市场 要重视信息建设和市场开发。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农业信息网络,把先进实用的有机农业知识及时传授到基层干部群众手中。同时,要搞好市场对接,面向大城市超市、饭店和机关供应有机产品,增加有机农产品市场份额。
1.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意义重大
1.1延长农业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有机农业不但直接效益十分可观,而且后发优势更明显,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效益拉力。在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农民自愿加入,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立竿见影,同时带动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与有机农产品认证,涵盖种植、养殖和加工三大产业领域,形成同一区域内结构最完整、衔接最完善的有机产业链“有机种植(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有机种植(养殖)”,在创建完美的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同时,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
1.2有力地推动白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国际形势上看,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从国内形式上看,有机农产品已逐步成为消费的时尚和主流,成为众多经营者,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追逐的目标。客观推动各类市场主体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能够有效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1.3有利于涉农企业整合发展 有机农业要求在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品以及加工、包装、贮运、消费等众多环节实现有机化或无污染操作。因此,将给种植业、养殖业、肥料产业、农药产业、种苗产业、饲料产业、兽药疫苗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餐饮业、贮运业、农产品流通销售业和研究、教育等相关产业、行业,以及与之关联的产业和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将引起新一轮的产业整合和资源重组。
1.4有利于白城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城市在全省系四类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状况不佳,生态条件比较脆弱。应利用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充沛的光热条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近年来,虽然逐渐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但掠夺式发展第一产业的局面仍没有扭转,土地“三化”严重,耕地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农产品质量滑坡。有机农业应用生物或天然的投入品,减少污染,提高地力,可大大地改善白城的生态环境。
1.5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和省一直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白城市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强优势
2.1气候条件适宜 白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理经纬度大,光照充足、积温高、空气清新,有利于开发有机农业。年平均气温4.2℃~4.6℃,年平均日照时数2919个小时,年积温3300℃~3350℃,无霜期152~158天,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
2.2土地资源丰富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部,科尔沁沙地北缘,是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结合部,幅员2.5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一位。
2.3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白城市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泡沼星罗棋布,海拔110~160米,过境江河有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较大的泡沼有月亮泡、向海泡等。目前,全市共有水浇地400万亩。引嫩入白等工程竣工后,水浇地面积将增加200万亩以上。
2.4品牌农业有一定基础 目前白城已成为水稻、烤烟、肉牛、芦苇、棉花、淡水鱼、油料、糖料、杂粮杂豆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大鹦哥绿豆、黑水西瓜、福顺辣椒、万宝粉条、大安白鹅、通榆草原红牛、瀚海珠葵花仁等名优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全市吉林名牌农产品已达94个,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77个、国家级绿色农产品标志23个。目前全市已有12家企事业单位通过欧盟瑞典IMO、北京中绿华夏、北京五岳华夏、北京五洲恒通、北京中安质环、北京陆桥、辽宁方圆7家认证机构认证66个有机农产品,涉及耕地面积6371公顷、草原面积20万公顷,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22.3万吨。
2.5以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 白城市是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科技承包、万元田棚、园区农业等农业生产创新活动,在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和品牌农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3.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
3.1推进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形成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有机栽培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技术保障水平,整合全市农业资源,开发有机农产品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增加认证品种、扩大认证规模,形成全市有机农业产业链。
3.2推进白城生态工程建设 白城市虽然是吉林省四类生态经济区,但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规模,发展潜力较大。如能结合我省西部治碱等生态工程开发有机农业,实现生态工程与开发有机农业统筹安排,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能大大增强白城农业发展的后劲。
3.3提高白城市对外的影响力 随着有机农业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加速创建白城有机农业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白城市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加大。
3.4强化有机农业行业自律 开发有机农业,要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同时,注重加强引导,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这是有机农业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等作用,使参与的市场主体守法经营、规范运作,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
4.把握发展有机农业的几个关键环节
4.1明确指导思想,确保科学发展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服务农民和企业,促进白城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农业行政和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植(养殖)大户为依托,形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有机农产品产业联合体,全力打造白城有机农产品品牌。
4.2加强有机农业宣传,改变传统农业意识 开发有机农业,要改变传统农业意识,树立现代农业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超前搞好规划,积极抢占有机农产品市场。
4.3搞好相关项目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白城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晚,经济条件差,进一步发展资金匮乏。因此,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在有关技术部门指导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积极开发有机农业。通过立项,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以此为支撑,启动有机农业开发工作。
4.4实施专业化生产,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的产业化格局的形成,为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创造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对农业专业化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摸清现有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情况,并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按照产业化设计、区域化布局、企业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开发、超市化经营的总体思路,建设一批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4.5搞好信息平台建设,开发有机农产品市场 要重视信息建设和市场开发。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农业信息网络,把先进实用的有机农业知识及时传授到基层干部群众手中。同时,要搞好市场对接,面向大城市超市、饭店和机关供应有机产品,增加有机农产品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