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号母乳捐献者徐靓:8年组织捐献母乳超过3000千克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y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偿献血、捐献骨髓、捐献器官,你一定都听说过,但你听说过捐献母乳吗?广州有位名叫徐靓的志愿者,带领公益团队致力于宣传母乳喂养,并号召妈妈们为急需的婴儿捐献母乳——
  从中国内地首家母乳库负责人刘喜红博士那里得知,仅有25.1%的妈妈愿意捐献盈余母乳,她当即决定做001号母乳捐献者:“这么有意义的事为什么没人做呢?我来!”
  2012年,39岁的徐靓生下儿子牛牛,不顾亲友“喂母乳伤元气”的好心提醒,坚持母乳喂养儿子到自然离乳。母乳喂养让徐靓迅速瘦身,喝母乳长大的儿子长得特别壮实,被小区的几位奶奶爱称为“牛司令”。徐靓觉得,母乳喂养对孩子和妈妈都有益,却有那么多人抵制母乳喂养,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2013年3月的一天,徐靓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借机宣传母乳喂养,却被几位年轻女士一番调侃,倒是一位男士很支持她,并告诉她一个信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成立了中国内地首家母乳库。
  徐靓又惊又喜,一周后冒雨来到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见到了母乳库负责人刘喜红博士。刘博士介绍,捐献母乳在国外已有上百年历史,母乳不但是宝宝的食物,对早产儿、重症婴儿来讲,更是一种治疗的药物。但刘博士又无奈地告诉徐靓,她的调研数据显示,仅有25.1%的妈妈愿意捐献盈余母乳,让自家孩子接受他人母乳的妈妈仅占8%。她去产房做动员和宣传,常被人驱赶。
  “这么有意义的事为什么没人做呢?我来!”徐靓因此成了中国内地首家母乳库001号母乳捐献者。她当天就兴奋地发了微博,引发十几万博粉点赞。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中,她也不忘宣传母乳捐献。一时间,广州母乳库被多家媒体报道。
  很快,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徐靓感到无比欣慰:10个月大的宝宝小江,成为母乳捐献的首位受益者。小江来自湛江市,肠道手术后久久不能痊愈,导致重度营养不良,生命垂危,转院到广州求医。医生一面给小江治疗,一面试喂母乳,小江的病情很快稳定。徐靓欣慰之余,积极在节目中和微博上号召妈妈们捐献母乳,原本冷清的母乳库顿时变得门庭若市。喝上爱心母乳的小江,仅两周时间体重便增加了1650克,超过同龄孩子正常生长速度好几倍,最终康复出院。
  徐靓极其震撼,原来母乳对孩子而言不仅是食物,还意味着健康与安全。
  此次爱心传递,让徐靓好似看到了一束光,致力于公益性母乳捐献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2013年5月20日,在徐靓的努力下,国内首个推广母乳喂养和母乳捐献的公益项目“大爱有声·母乳爱”成立,下设母乳爱公益基金和母乳爱志愿服务队。她责无旁贷地担任了公益基金理事兼志愿服务队队长。
  一位妈妈当街给孩子哺乳的画面让徐靓感到难过:“没有合适的地方哺乳,何尝不是阻碍母乳喂养的一大障碍呢?”必须让妈妈们有尊严地哺乳!她组织发起了“寻找羊城十大最美母婴室”公益活动,推动广州成为内地首个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城市
  徐靓把自己的小轿车改装成流动母乳收集车,穿梭在羊城街头,吸引了一个又一个妈妈加入志愿服务队。她发现,通过宣传,很多原本纠结是否母乳喂养的妈妈坚定了全程母乳喂养的信念,有的妈妈甚至因捐献母乳走出了产后抑郁。
  2014年国庆节期间,徐靓接到微博求助:一名患重病的孕妇提前剖腹产下一名健康男婴,取名小信纸。妈妈承诺母乳喂养小信纸到半岁,可不幸的是,在儿子出生仅10天后妈妈就去世了。
  徐靓得知消息,快速成立了“守护小信纸”专项小组,征集母乳捐献志愿者。仅几个小时,母乳捐献倡议被网络转发数十万次,志愿服务队的电话被打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妈妈纷纷响应,一致希望帮助小信纸的妈妈实现遗愿。徐靓选择了7位体检合格的爱心志愿者,组成了“小信纸妈妈团”。
  之后的8个月里,爱心妈妈们一共为小信纸捐献母乳近10万毫升。在爱心母乳哺育下,小信纸茁壮成长。小信纸的家人对捐献者充满感激:“虽然孩子很不幸,未满月便失去了妈妈,但他幸运地遇见了一群‘天使妈妈’。”
  自从成立了“母乳爱”,怎样让更多人践行母乳喂养就成了徐靓留心的主题。一天,她看到一条博客:就算结婚也要丁克,哺乳不易,奶粉营养还更丰富。博主显然被奶粉商的营销宣传洗脑了,徐靓很不服气地回复:“错!母乳才是妈妈自带给孩子最有益的特供餐食。”这条微博让徐靓意识到,母乳喂养的推广任重而道远,她决定加大宣传力度。
  一天,徐靓看到一则公益广告:一对对动物母子在哺乳,动物宝宝们一边吃奶一边幸福地喊妈妈,动物妈妈们一脸安详甜蜜,而人类宝宝却孤单地抱着奶瓶。她灵机一动,何不到人气超高、自带流量的长隆野生动物园搞一个集体母乳喂养活动?说干就干,她即刻联系长隆野生动物园的负责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事情确定后,徐靓却有些忐忑:动物园的环境对小宝宝们似乎不太合适,妈妈们会不会报名?可让她意外的是,当她在微信群里跟妈妈们一沟通,大家都很赞同,不到半小时便将50个活动名额一抢而光。
  当天,在长隆野生动物园长颈鹿园区,徐靓和志愿者等50位妈妈共同完成了主题为“我们都是哺乳动物”的母乳喂养快闪,引来各大媒体记者关注,还有成群结队的路人围观。妈妈们还没有走出长隆野生动物园,有关这次母乳喂养快闪活动的新闻就已经登上多个网站的头条。
  宣传效应这么好,徐靓和队友们约定,之后每年8月都選择一处地标性场所组织主题有趣的母乳快闪活动,让更多人知道“母乳爱”。之后她们在向日葵花海里举办“母乳爱,母乳宝宝幸福像花儿一样”主题活动,在广州塔小蛮腰下举办“母乳爱,母乳妈妈都是小蛮腰”公益宣传,每次都在当地引发热烈反响。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徐靓还联合国内其他城市的“母乳爱”分部同时进行云快闪活动,“母乳爱”的知名度在国内多座城市快速提升。
  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近千名妈妈自发捐献母乳,仅广州地区的捐献量就达百万毫升,使200多名重症患儿受益。徐靓在获得极大成就感的同时,推广母乳捐献的劲头更足了。   一天,徐靓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旁边附言:“看,‘奶牛’多辛苦!”那是一个妈妈坐在街头石墩上露天给孩子哺乳的场景,烈日当头,妈妈只好用外套盖住头和宝宝加以遮掩。徐靓感觉胸口似乎受到重击:“妈妈该多无助呀,宝宝饿不分地点和时间,没有合适的地方哺乳,何尝不是阻碍母乳喂养的一大障碍呢?”必须让妈妈们有尊严地哺乳!徐靓立即组织发起了“寻找羊城十大最美母婴室”公益活动。
  她和“母乳爱”团队成员密集走访后才发现,作为一线城市,广州竟然缺乏像样的母婴室。幸好广州市妇联关注到她们提出的这一诉求,联合多方力量,将建设母婴室首次写进了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徐靓和队友们积极参与母婴室的建设、评估及监督管理工作,专门成立了几个母婴室专家团队,自称“小脚侦缉队”,带着孩子一起去母婴室检测、体验,确保建成的每个母婴室安全、实用。
  截至2019年,广州市建成963间母婴室,成为内地首个重点公共场所母婴室全覆盖城市。
  随着“母乳爱”受关注度不断提高,徐靓感觉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而且她体会到,做公益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还需要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因此,工作之余她一直努力学习,经常周末早上5点起床赶火车到深圳,学习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国际慈善管理EMP培训课程。
  学习中徐靓了解到,政策倡导、立法是公益的最高境界。她觉得,通过“母乳爱”多年深耕、发展,广州市已经具备母乳喂养立法的基础条件。经过与一位有法律背景的“母乳爱”志愿者商讨,她们得出一致结论:通过立法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利于母乳喂养的大环境,能鼓励更多妈妈选择母乳喂养。徐靓随即联系法律界人士和相关部门,了解立法的可行性,可大家都说很难。幸好,她得到了广州市妇联的大力支持,让立法成为可能。
  经过多方10个月的努力,2020年3月1日,《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促进母乳喂养的地方性法规。那天,徐靓特别激动,有人问她《条例》通过后的感想,她自豪地说:“感想就是敢想。”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她的最终目标是妈妈们都愿意用母乳喂养孩子,她的公益组织不再存在
  寒来暑往,徐靓已在母乳喂养推广的公益路上坚持了8年,从最初的被人调侃,到如今的响应者众多,她一直听从内心,用“不是每個人都有机会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这句话勉励自己,鼓舞团队。
  截至2021年中,“母乳爱”的志愿者们已捐献母乳超过3000千克,免费救治了全国各地2000多名重症患儿。徐靓也因此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学雷锋岗位标兵”“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她总是谦虚地说:“荣誉属于我们团队,我只是代表‘母乳爱’所有志愿者登上了领奖台。”
  徐靓的公益行动,也带动了身边的亲友,包括婆婆、小姑子、妯娌等都跟着她一起积极投身公益。因为做公益,整个家族和各个小家庭有了更多共同话题。儿子牛牛从1岁起就跟在她后面做公益,每次“母乳爱”做活动都少不了他小小的身影。徐靓笑称儿子是她的公益小战友。在她的影响下,牛牛懂得感恩、分享,会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
  老公对徐靓的公益事业更是全力支持,每次“母乳爱”举办活动都身兼车夫、搬运工、摄影师等多重角色,还帮着出谋划策。他自诩为“非挂靠‘母乳爱’志愿者”,宣称“爸爸可以是母乳推广的幕后支持者”。
  这个三口之家,携手走在公益路上,其乐融融,于2018年被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今年5月20日,是“母乳爱”成立8周年的日子。接受采访时谈及未来,徐靓一脸灿烂和自信:“希望在全国各地都有‘母乳爱’志愿者。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妈妈们都愿意用母乳喂养孩子,这个组织不再存在。”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编辑同志:  我妊娠16周,做过两次超声波检查。医生说,分娩前还要做三四次超声波检查。请问,孕期做超声波检查会不会伤害胎儿?会不会导致早产?  读者童女士  童女士:  超声波检查是孕期检查胎儿生长发育情况最有效、最安全的手段。在一次正常妊娠中,至少应该有5次超声波检查,即早孕检查、NT检查、22~28周胎儿畸形筛查、28~32周二级超声波检查及36周后的临产超声波检查。在宝宝有特殊情况的时候,还
期刊
三孩政策在网上公布那天,大闺女跟我微信视频:“妈,你知道吗?国家政策允许生三孩了。你们还会生个儿子吗?”我说:“我不会生的。”大闺女说:“如果我爸想生,你怎么办?你能斗过他吗?”看着大闺女忧心忡忡的样子,我安慰她:“放心吧,生不生我说了算。”大闺女来了句:“妈,你别怕,我已经长大了,能保护你了。”我再也忍不住眼泪,借口有事挂断了视频电话。  扪心自问,我不是个称职的妈妈,没能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家庭
期刊
2021年7月中旬,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重点整治饭圈互撕等现象。“饭圈”是“粉丝圈子”的简称,源自英文fans(粉丝)。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追星的方式以购买明星或乐队的专辑、看演唱会为主要形式,粉丝间缺乏联系与互动。互联网的普及为粉丝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便利,网络上渐渐出现粉丝群,并形成粉丝圈子,即饭圈。饭圈的出现,助推了偶像经济的发展,比如粉丝
期刊
父亲去世后,我们几个子女商量母亲的养老问题,母亲提出两条要求:坚决不去养老院,不要外人来伺候。  办完父亲的后事,我们几个子女商量由谁来照顾老母亲。  老母亲今年81岁,之前一直跟我父亲生活在老家的村子里。如今父亲不在了,母亲耳朵有些背,右腿也因静脉曲张走路有些不便,得有人照顾才行。可谁来照顾她呢?我们兄妹四个都人到中年,要谋生,要照顾孩子,都有一副担子。大家商量了半天,也没个主意。  “要不这样
期刊
我:“老婆,我不应该总是嫌弃你节约,还嘲笑你是铁公鸡。”  她:“不,我是不锈钢制品,比铁公鸡还铁,连点儿铁锈都不掉。”  自从跟老婆小文结婚后,我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生活逐渐变得索然无味。  认识小文前,我迫于父母的压力,心不在焉地频繁相亲。小文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别的相亲对象,都要去高档餐厅消费,小文却主动提出去小饭店吃饭:“小饭店经济实惠,味道也很不错。高档餐厅华而不实,我们不要浪费钱整那些
期刊
主持人语:  孩子在2岁半左右进入第一逆反期,自主意识萌芽,视野变得开阔,行动力越来越强。在构建自己的世界的过程中,孩子有了特立独行的想法,经常会与大人作对,变得脾气倔强、叛逆、不听话、以自我为中心。  “倔”孩子,  需要一只温柔的手来引导  (王女士,36岁,律师)  我女儿两岁多时脾气越来越倔,经常在我们的指令前加个“不”字来回应我们。比如,让她洗手,她“不洗”;让她把娃娃收起来,她“不收”
期刊
闺蜜向我打听我跟婆婆和谐相处的秘诀,我哑然失笑:哪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是——  我和杜宏结婚没多久就生了大宝。为了照顾我和孩子,杜宏把我婆婆从老家接了过来。  以前我和婆婆没在一起生活过,彼此不了解,加上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都不一样,住在一起后免不了有些矛盾。  婆婆炒菜时总会在菜里放很多大蒜,不管是荤菜还是素菜,她都会将一大把蒜剁碎后加到菜里。我从小不吃大蒜,一吃就觉得难受。  考虑到婆婆刚来,不了
期刊
妻子原本对我父母很孝顺,不但跟我妈抢着做家务,主动给他们添置一年四季的衣服,就连我父母生病,也都是她张罗着给他们买药。我曾认为妻子就应该这样孝顺我父母,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  一直以为妻子就应该和我一样孝顺我父母——父母把我养大,为我置办婚房、操办婚礼,后来又帮我们照看孩子——但凡懂点道理的人,都应该知道感这份恩情。  凭良心说,妻子最初对我父母确实很孝顺,抢着帮我妈做家务,主动给我爸妈添置
期刊
3岁幼童攀爬楼道木梯从住宅楼高层坠亡。事发后,受害者家属向物业公司和三户业主追责。历时三年,此案终于有了判决结果——  奶奶让孩子站在电梯口等她一会儿,结果再回来孩子就不见了,一小时后得知孩子坠亡  河南籍周伟、潘燕夫妻,在江苏省江阴市务工数年,于2017年10月在一小区买了房。之后,周伟将母亲李玉萍和女儿思思从老家接到新居生活。周伟、潘燕上班期间,李玉萍帮着照看3周岁的孙女思思。  2018年3
期刊
老人因偷拿两枚鸡蛋被超市员工制止时意外猝死。死者家属以超市粗暴处理与顾客纠纷,导致亲人意外死亡为由,要求超市赔偿。超市方则认为员工制止偷窃行为,是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并没有超出合理合法的限度。  老人在超市猝死,家属认为与超市员工有关,超市应担责  2020年6月13日下午,江苏南通市民张明接到母亲的电话,说他父亲刚才晕倒在小区门口的超市里,已被送进医院抢救,让他马上去医院。  张明赶到医院时,
期刊